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廣解卷六▪P5

  ..續本文上一頁

  如是恭敬諸衆生 能令資糧速圓滿

  於諸有情應當恭敬,故法集經雲:“有情福田即是諸佛福田,於諸佛法能證得者,較諸佛福田尤爲殊勝,於此不應顛倒也。”等下廣大福德種子之有情田稱爲勝田,能仁說是積福德田等如大師也。

  酉二理成分二 戊一由敬佛及有情均能成一切所欲 戊二恭敬二者均能成佛不應有取舍 今初

  依諸有情及如來 能成佛法力等同

  應恭敬一切有情,於佛及此等有情敬信者,多能究竟圓滿二資糧故。

  戊二恭敬二者均能成佛不應有取舍

  當敬有情如諸佛 不能如是是何理

  是故從有情及佛二種福田,同能成佛法力等之果,惟恭敬佛,而於有情不如是恭敬,其理何在,不就爾也。

  酉叁釋難分叁 戊一釋功德不等不應同一修信難 戊二於二者生大信心同爲成佛之因故等應修信 戊叁供養僅具佛功德一分之有情福德無邊故應信 今初

  非唯由意樂功德 由彼果報二均等

  依諸有情亦成佛 是故彼二相齊等

  或難雲:有情雖是福田,功德不等,故不應如佛供養。無過非唯依彼二意樂功德而安立,由同爲佛果之因相等,故於有情若同一恭敬,亦爲成佛之功德,故有情與佛同爲福田也。

  戊二於二者生大信心同爲成佛之因故應同一修信

  供慈心者福無量 緣境有情殊勝故

  信佛福德大無量 亦由如來境勝故

  皆是能成佛法因 故許彼二相齊等

  何故說供養具慈心者福德無邊,由慈心所緣境,有情殊勝故。信佛生福德者,亦由所信境佛殊勝故。信於二者同爲成佛法因一分,故許彼二同爲應信之境也。

  戊叁供養僅具佛功德一分之有情福德亦無邊故應信

  如來功德如大海 廣深無垠無與等

  若人於此功德聚 但能顯現一少分

  是人應受之供養 盡叁界供猶嫌少

  就意樂功德之一分而言,有情與佛實不相等,諸佛無邊功德大海,廣博淵深難可測量,任何人之功德,不能與等故。功德雖不相等,然一佛所有無比微妙,廣大功德蘊聚,若有補特伽羅僅能表現其一微少分,以盡叁界一切物而供養之,猶嫌其少,其他何足道乎?

  申二攝義

  於諸有情若具足 能生微妙佛法分

  僅依此分而較量 有情亦應受供養

  於佛功德雖不相等,然諸有情,亦有彼微妙法生因之一分,僅表現此一分,於諸有情,亦應如佛恭敬供養也。

  午二於大師應淨信恭敬分二 未一於等視有情攝如一子者應當恭敬 未二結明故于有懷亦應恭敬 初中分叁 申一成辦如來所欲之主要方便 申二忏昔所作令佛不歡喜之事 申叁後誓不再造 初中分二 酉一明是於佛知恩報恩之主要方便 酉二成辦此事 今初

  複次於諸不請友 爲作無量饒益者

  若不敬事於有情 余事何能報恩者

  複次,於有情應恭敬之故,不待勸請,大悲激引,爲一切衆生親友,以加行爲作無量饒益之諸佛,除以恭敬有情勉圖報稱外,別余方便何能報恩?諸佛歡喜之殊勝供養,無過於利益有情故。

  酉二成辦此事分叁 戊一忍有情損惱 戊二斷緣有情所生驕慢 戊叁斷除損害 今初

  爲誰舍身甘心入地獄 饒益於彼即爲報佛恩

  是故彼雖爲我大損害 終不嗔恚甘心恒順承

  諸佛爲有情故,甯舍身命,乃至甘心入無間獄,若饒益有情,即爲報能仁恩,故此諸有情,雖於我作任何重大之損害,我不唯不應嗔恚,且誓於一切門恭敬而行,成辦彼一切利益安樂應勉力也。

  戊二斷緣有情所生驕慢

  若即如來聖主我所尊 爲利有情尚不顧身命

  雲何我於彼前愚無識 我慢縱傲不肯作臣民

  複次,若即我所尊如來聖主,尚爲有情故,不惜自身,爲作義利,我雲何於彼有情愚昧不識,驕傲我慢,而不爲惟命是從之臣仆?應斷我慢起恭敬也。

  戊叁斷除損害分二 亥一不應作損害之理 亥二若損害有情非令諸佛歡喜之道 今初

  若誰安樂諸佛即歡喜 誰遭損惱佛心不悅生

  有情歡喜諸佛即歡喜 損心有情即傷如來心

  凡有情安樂諸佛即歡喜,若彼受損惱佛心即不悅樂。若饒益有情令彼歡喜,即是以上妙供養令一切能仁自在歡喜,若於彼有情作損惱即于能仁作損惱也。

  亥二若損害有情非令諸佛歡喜之道

  若人逼身烈火所燒燃 一切妙欲不能令心安

  若人損惱有情亦如是 更無余法可使佛歡喜

  以此之故,如人遍身烈火熾然,一切食等諸妙五欲,不能令心安樂,若於有情作損害,更無法可令諸佛歡喜,亦猶如是。

  申二忤昔所作令佛不歡喜之事

  是故由我損惱諸有情 所有諸大悲者不喜事

  一切現今各各皆忏悔 所有諸罪願化悉鑒原

  若損惱有情,令諸佛不喜,是故我昔損惱有情,所有令諸大悲者心不歡喜之罪,願今各各忏悔無有覆藏,所有因損惱有情而心不歡喜者,願乞悉皆鑒宥容恕也。

  申叁後誓不再造

  爲令一切如來歡喜故 從今誓爲世間作仆使

  假令衆生踐我頂上行 至死不報爲令世依喜

  爲求諸如來歡喜故,應承許從今決定調伏害心,誓爲世間臣仆,誓言謂承許以堅固精進爲世間之仆使也。縱使衆多衆生,以足踐我頂上而行,我亦忍受至死不報,願諸世間依怙悉皆歡喜也。

  未二結明故於有情亦應恭敬

  大悲體性於一切衆生 修自他撫成就定無疑

  若見有情自性即如來 於如來身何故不恭謹

  大悲體性諸佛,於此一切衆生,由修自他平等及互換,悉攝爲自體,無有猶豫既見有情體性,知彼等即是我諸依怙者,於彼恭敬是諸佛所許,何故於彼不恭敬?應恭敬也。

  子二忍之功德分叁 醜一總明 醜二喻釋功德 醜叁結明功德相數 今初

  此事能令如來心歡喜 此事能令自義決定成

  此事能除世間諸苦惱 是故我應恒時如是行

  耐諸有情怨害且作恭敬,即是令諸如來歡喜之殊勝方便,令自相續資糧圓滿故,正真成辦自利,亦是能成他利之殊勝方便。此事亦即能除世間諸苦。究竟二利,是故我恒應修叁種安忍也。

  醜二喻功德分二 寅一就功德增上顯喻及法 寅二明勝所舉喻 初中分二 卯一喻 卯二法 今初

  喻如王臣有一人 於諸人民作損惱

  衆多人民遠見者 雖能爲損不報複

  非彼王臣一人力 國王威勢爲其助

  喻如國王眷從中有一人,損害諸人民,人民具遠見者,觀後來得失,雖能於諸眷從作損害,仍不報複,非彼從者一人之力能令如是,國王威力爲其助也。

  卯二法

  故雖輕微損惱事 甯死亦勿傷害他

  獄卒及諸大悲者 悉皆爲彼援助故

  如是雖極輕微之損惱,亦甯死勿以傷害他人,異熟所感地獄鬼卒,及具大悲諸佛佛子不歡喜,皆爲彼援助故。

  寅二明勝行舉喻

  是故如民怖暴君 於諸有情當恭敬

  縱令國王赫然怒 豈能爲作大災害

  如於有情不恭敬 墮於地獄所受苦

  縱於國王作恭敬 豈能施我大菩提

  如由恭敬於有情 便能令我成就者

  是故於諸有情應當恭敬,猶如臣民,畏其暴君,縱令如國王者忿怒,彼能作災害,如由不敬有情應受地獄苦否?不能也。雖令如國王者歡喜,亦未能賜汝佛果,如由恭敬有情所得也。

  醜叁結明功德相數分叁 寅一究竟果 寅二現法果 寅叁異熟果 今初

  當觀未來成佛果 尚由恭敬有情生

  思維由恭敬有情所生之果,未來成佛之功德,應知當修忍辱恭敬有情。言觀待現後世分位之果亦應修忍也。昔人釋此義,言證佛果難,故言尚且其說非是。今生現法之果雖易見,後世之果極秘密,較證佛果猶難。諸大乘共許佛不依經教成理智能證,“因果”極秘密義,其後方證故。

  寅二現法果

  名聞安樂大吉祥 即生成辦何不睹

  由忍能生現法,今生即圓滿增盛,光榮廣大,善美名聞,安樂歡喜,汝何不見?故於有情,應勤恭敬也。

  寅叁異熟果

  由修忍辱輪回中 成就端嚴無病果

  名稱普聞極長壽 輪王大樂亦能成

  生死輪回之時,由忍能令色相端嚴,眷屬圓滿,無病康甯,具大名稱,長壽久住,轉輪王等廣大安樂,亦能得之。

  總之既於嗔忿心重,善法熱忱死滅,魔及心不悅等相違品類了知已,便應勤修耐他怨害忍,安受衆苦忍,谛察法忍,以爲對治,令暇滿所依成就義利也。

  攝頌雲:縱令曆劫修行施等善,嗔恚火焰刹那亦能摧,故應再再修行生忍力,纖微罅隙勿開嗔恚門。壬二出品名

  入菩薩行論廣解佛子津梁釋忍辱品第六

  

  

《入菩薩行論廣解卷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