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父逃走

   【舍父逃走】

   《法華經》裏,有這樣一則經典禅學故事,叫舍父逃走。

   有一個年輕人,少不更事,離開了富有的父親,到異國他鄉流浪乞討。

   他的父親爲了方便找到他,就把家搬到了另外的一座城市。因爲根據感覺,在那一帶可能會找到兒子。

   終于有一天,在那座城市乞討的兒子來到了新家的前面。兒子看到這棟建築,很像他小時候生活過的那個家,又不敢確定。他想,天下哪有這麼巧的事情呢?我的家明明是在另外的城市啊,怎麼這裏也有一個和原來的家完全一樣的家?

   這樣想著,他就猶猶豫豫,在門前徘徊,不敢走進去。思子心切的父親一眼就看出門外的這個人,正是自己尋找了多年的兒子,趕忙派人去傳他進來。兒子看到裏面的人朝自己走來,心裏害怕,拔腿就跑。

   父親爲了使兒子心安,就派人用雇他來家裏幹雜活爲借口,讓他來家裏工作。久而久之,兒子慢慢地適應了這裏的工作。

   父親在臨終的時候,把幹雜活的兒子叫到床前,向兒子說明了詳細經過,兒子這才明白他本人就是這份豐厚家業的繼承者。

   這就是《法華經》的“舍父逃走”的經典譬喻。

   在這樣一則經典故事裏面,富有的長者就是佛陀,而流浪他鄉的窮小子,就是我們迷惘的衆生。我們不知道自家財産的珍貴,自己精神生命的富有,偏偏要流亡他鄉,過著流浪的生活。背離了本心本性,追逐外物,就是“舍父逃走”。

   “舍父逃走”的結果,就是“反認他鄉作故鄉”。

   迷失本心追逐外物的衆生,就是流浪在外的遊子。遊子作客他鄉,時間久了,就會對自己追逐的對象習以爲常,把它當成是生活的全部意義,這就是“反認他鄉作故鄉”。

✿ 继续阅读 ▪ 水中撈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