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奔命】
日本人的“工作狂”、“過勞死”現象,一度爲全世界所關注。而目前,中國式的“奔命”,也成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社會問題。
2007年勞動節,一個全新的詞語進入人們的視野——“過勞模”。“過勞模”是指這樣的一個特殊的人群,這些人平均每天工作在10個小時以上,基本沒有休息日,睡眠不足、叁餐不定。他們工作起來幾乎有些自虐,工作強度比起“勞模”來,有過之而無不及。根據相關的調查,有八成市民爲了高額的獎金,而自願過勞。
按照醫學上的解釋,當一個人“過勞”的時候,他的身體狀態處在健康和疾病之間。由于工作壓力巨大,已經超出了他身體所能承受的負荷。美國疾病控製中心把這種狀態稱爲“慢性疲勞綜合征”,在日本,則稱爲“過勞死”。
在過勞死的高發人群中,科技教育和IT行業一直排在前面。
另外的一項調查則說明,目前中國有七成公衆感到自己正處在“加急狀態”。
近年以來,隨著人們對速度和效率的無限追求,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了一種非同尋常的高速運轉階段。“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成了公認的價值。
米蘭·昆德拉在小說《慢》中寫道:
慢的樂趣怎麼失傳了呢?古時候閑蕩的人到哪兒去啦?民歌小調中的遊手好閑的英雄,這些漫遊各地磨坊、在露天過夜的流浪漢,都到哪兒去啦?難道他們隨著鄉間小道、草原、林間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嗎?
所有的人都在透支生命,卻很少有人能說清楚自己的目的地到底在哪裏,究竟什麼時候才是盡頭。
我們就像一部擰緊了發條的機器,無休無止地高速運行著。
2005年,《新周刊》曾以“中國欲望榜”作爲題目,做過一次網絡調查,結果排在第一位的是掙“更多的錢”(72.7%),接下來還有“開名車”、“住別墅”、“做老板”、“中大獎”、“交桃花運”等等。
調查組織者感歎:經濟的蓬勃發展與個人的欲望是如此地緊密相連!
一部分受訪者覺得自己陷入“加急狀態”的原因是“希望擁有更多的財富”,但同時,更多的人卻“不知道爲什麼,只是在疲于奔命”。
“工作第一,生活第二”正在成爲中國年輕白領的生存信條。身心疲憊的年輕白領,開始變得對各種樂趣視而不見,“枯燥”“單調”成爲他們描述自己生活最常用的詞彙。
對于匆匆忙忙的奔命族來說,不妨聽一聽來自雲南麗江古城的一個聲音。
雲南麗江古城,氣候宜人,土地富饒,物産豐富,人們生活悠閑,節奏緩慢而舒適。
第一部分 第19節:叁 你爲什麼不快樂(4)
有一個外國遊客看到這裏的人們生活悠閑,就問一個老太太:“夫人,你們這裏的人,生活節奏爲什麼總是慢悠悠的?”
老太太說:“先生,你說人最終的結果是什麼?”
外國遊客想了想,說:“是死亡。”
老太太說:“既然是死亡,你忙個什麼?”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這個老太太也許從來不知道什麼叫禅,但是她的話卻富有禅意。
大家想想看,我們身邊一年四季都有麗江一樣的好風景,我們卻匆匆忙忙疲于奔命,成了欲望的囚徒,成了物質的奴隸,這豈不是太得不償失了?
執幻以爲真
欲望滾雪球,作繭而自縛。“中國式奔命”、“過勞死”的根本原因,是欲望的驅使。而欲望的産生,是由于對外在事物的執著。用禅的眼光來看,我們終其一生所苦苦追求的外在事物,其實都是虛幻不實的過眼煙雲。執著于虛幻的外物,認假成真,就會失去心靈的快樂和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