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作繭而自縛

  作繭而自縛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名句,本來是描寫愛情的,但如果用來形容人生作繭自縛的癡迷狀況,也是非常恰當的。

   《楞伽經》卷叁說:“凡愚妄想,如蠶作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癡迷的衆生,就像春蠶一樣,不斷地吐出煩惱欲望之絲,結成了厚厚的繭子。我們的欲望越強烈,吐出的煩惱絲就越長,結成的繭子就越厚,把我們捆綁得就越加結實。于是,我們失去了心靈的自由空間,一輩子做了欲望的囚徒。不但“自纏”,給自己帶來了痛苦,而且“纏他”,給社會帶來了不和諧,給別人帶來了傷害。

   我們欲望之絲結成的繭子,是人生的牢籠,是最難突破的東西。我們從出生直到離開,一直都被囚禁在這個籠子裏。

   被欲望的繭子所束縛,我們就會失去自由,得不償失。

   【猴子與狐狸】

   有一位獵人,發現了一個屢試不爽的捉猴子的辦法:在牆中夾一個竹筒,然後將一個雞蛋放在竹筒的一端。猴子看見竹筒中的雞蛋,就會伸手去抓。當猴子用手握住雞蛋時,就無法從竹筒裏縮回手來。

   實際上,只要猴子松開手中的雞蛋,就可以順順當當地把手縮回來。由于猴子貪心十足,舍不得放下手中的雞蛋,只好乖乖地束手就擒。

   只知道抓取,舍不得放下,是猴子致命的弱點。

   有一個與猴子被捉類似的寓言:一只狐狸發現了一個葡萄園,看著水靈靈的葡萄,狐狸垂涎欲滴。可是,葡萄園外面有柵欄擋住,狐狸根本無法鑽進去。

   狐狸眼巴巴地看著葡萄,卻進不了園子,急得團團轉。後來,狐狸狠了狠心,絕食了叁天,減肥之後,從柵欄縫中鑽進葡萄園內,美美地吃了一頓。

   狐狸吃飽了之後,心滿意足地准備離開。但它這時卻驚訝地發現,自己吃得太飽,已經鑽不出去了。

   沒辦法,狐狸只好又餓了叁天,等身體瘦下來後,才鑽了出去。

   猴子和狐狸的故事,蘊含著很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個人如果受到了欲望的誘惑,只知道死死抓住到手的東西,該放手時不放手,就會落到陷阱裏,自取滅亡。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是兩手空空的。人的一生中會拼命地抓取,但是等到撒手離去的時候,仍然是兩手空空,帶不走任何東西。

   據說,凱撒大帝臨終時告訴侍者說:“請把我的手放在棺材外面,讓世人看看,像我凱撒這樣的偉大人物,死後也是兩手空空!”

   既然兩手空空,爲什麼我們還要疲于奔命呢?

✿ 继续阅读 ▪ 中國式奔命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