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每個人都很富有

  每個人都很富有

   現代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達,很多人都在感歎:我們的收入比以前多了,我們的滿意感越來越少;我們的住房越來越闊,我們的眼界越來越窄;我們的通訊工具越來越發達,我們心靈的溝通越來越少!每個人都在享受著越來越豐富的物質生活,但與此同時,我們的快樂還剩多少?每個人都可以扪心自問一下:我過得幸福嗎?

   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的傳統文化中,有叁個方式,來解決以上的困惑: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

   儒家最重要的經典,是四書五經,四書就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是宋代大儒朱熹的排序,他把《大學》列在四書之首,爲什麼《大學》這麼重要?因爲《大學》的第一句就說: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這句話告訴我們,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什麼是一生中最需要學習的學問,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那就是“明明德”!大家看這個道理多樸素!這麼多人生終極的追問,而《大學》用一句話就告訴了答案,那就是把你的光明的德行顯現出來。《大學》告訴我們,德性是你本來就具有的,你需要做的就是發現它,完善它,把它推己及人。

   《老子》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叫做“複歸于嬰兒”。“複歸于嬰兒”,就是指從這個聲色紛纭、充滿誘惑的世界上,返樸歸真,回歸到像嬰兒一樣純潔無瑕的生命本來狀態。道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返璞歸真”。“真”、“璞”就是沒有經過汙染、沒有經過修飾的生命的本來狀態。

   “明明德”是儒家的人生關懷,“複歸于嬰兒”是道家的人生關懷,那麼,什麼是禅的人生關懷呢?

   禅的人生關懷,就是“明心見性”,和儒家、道家一樣,都是要回歸我們的本心本性。禅的人生關懷,就是“明心見性”,和儒家、道家一樣,都是要回歸我們的本心本性。它明的是“本心”,見的是“本性”。

   這個本心、本性,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自家寶藏”。

   “自家寶藏”也叫“如來藏”,是在胎藏中就具備的寶藏,是在生命的DNA中就已經具備的覺悟性。

   擁有了“自家寶藏”的人,就是幸福而快樂的人。但事實上,雖然我們都具備自家寶藏,在生活中卻時時痛苦不堪。這又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爲,雖然我們“具備”自家寶藏,卻並沒有認識到它的價值,這樣一來,我們就迷失了自家寶藏。

   我們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別人幸福,這就是痛苦的根源。

   在比較、攀緣中,我們迷失了自家寶藏,追逐名利、財富、權勢、色欲,形成了極不和諧的現象:物質在進步,素質在下滑;欲望在膨脹,精神在萎縮……

   所以,認識自家寶藏,打開快樂之門,就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珍寶人皆有

   有一句禅語說:“哪個臺無月,誰家樹不春?”(《五燈會元》卷十叁)每戶人家的陽臺上都有美麗的月光;每戶人家的樹枝上,到了春天都會生機勃勃,生意盎然。

   同樣,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無價的珍寶。

   但是,雖然我們都擁有這個寶藏,如果你沒有發現它,它就形同虛設。不管它有多珍貴,你仍然是一貧如洗,就像那個自家院子裏擁有無價的寶藏,卻仍然過著貧困潦倒生活的女孩子一樣。

✿ 继续阅读 ▪ 放下你的杯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