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的智慧與心靈修煉 自序

  <禅的智慧與心靈修煉:快樂密碼>

   自序

   1

   這本書的內容是說禅,因爲禅是坐出來的,是行出來的,是悟出來的,也是說出來的。

   禅是坐出來的。什麼是禅?“獨坐大雄峰”。在大雄峰頂,在妙高峰頂,在人生覺悟的峰頂,與真實的自我對話,身心脫落,脫落身心。樹凋葉落,體露金風。這樣的坐禅,透露著悟的消息。

   禅是行出來的。古代的高僧大德,一缽千家飯,孤身幾度秋。芒鞋踏破嶺頭雲,穿越千山萬水。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在春花秋月、夏雲冬雪中,體悟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永恒。

   禅是悟出來的。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禅,在詩意氤氲中,在心心相印中,燈燈相照,代代相傳。禅師們或揚眉瞬目,豎指擎拳,或蒲團冷坐,摒絕萬緣。一朝桶底脫落,心花頓發,頓悟眼橫鼻直,柳綠花紅。

   禅也是說出來的。佛學思想,禅的叁昧,一經語言說破,往往容易流于口頭禅,墮入野狐趣。所以禅門大師從來不肯輕易說禅,只是讓學人自己去體會,這叫做“鴛鴦繡取從君看,莫把金針度與人”。但是,爲了讓大家妙悟禅機,領悟禅髓,又不妨以有言顯無言,以有形顯無迹,以手指示月亮。從文字般若,進入實相般若。

   2

   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有本心。

   只因分別執著,致使流浪紅塵。

   斷除世俗煩惱,放下執著之心。

   徹悟本心本性,即見自家光明!

   本心、執著、放下、回家,這是佛學的總綱領,也是本書一以貫之的禅思想。

   不惑之年,我拜谒了佛門泰鬥淨慧長老,長老爲我取法名“明心”,可謂用心良苦。

   佛陀爲了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禅宗的最終目標,就是爲了讓芸芸衆生,頓明本心,頓悟本心。坐禅、行禅、悟禅、說禅,都是爲了明白這個本心。

   人類在童年時代與他們所棲居的這個世界渾然一體,揚眉瞬目,一颦一笑,純乎天籁。隨著分別智的生起,人們從與世界的本真合一狀態中分離出來,追名逐利,趨樂避苦,忙忙碌碌地度過了短暫的一生。于是,在生命的旅途上,到處是疲憊倦怠的旅人。我們常常無望地叩問蒼穹:

   “我是誰?”

   對本心的追尋,是禅的終極關懷。重現本來面目,回到相對認識産生之前的絕對境界,是禅的主要目標。本來面目就是清淨的自性,就是我們的本心本性。

   佛因覺悟本心而爲佛,衆生因不明本心而爲衆生。

   3

   很多年前,一位前輩爲我題過一首詩:“才華八鬥堪珍重,且作江山萬裏行。若有詩情莫輕寫,無言自有妙言生。”得到了這樣的勉勵後,我就很少率然寫詩,開始注重行萬裏路,參山水禅,在無言獨照心月孤圓中體會禅境。

   就這樣,名山名寺、荒山野寺,十方叢林、茅蓬精舍,都留下了我竹杖芒鞋、一蓑煙雨、參禅悟道、跏趺靜坐的身影。

   在禅坐中,在行走中,在參悟中,我的身體與心靈,一層一層地脫落,到最後,“無眼耳口鼻身意”,沒有了軀體,如同一滴水融入了大海。

   我成了春花秋月,夏風冬雪,成了檐前的雨滴,成了松間的微風……

   虛空粉碎,大地平沈。

   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

   在靜默中,覺悟的蓮花璨然綻放。

   4

   渡越了漫漫的劫波,我將自己定中的悟禅體驗,寫成了《禅宗思想淵源》、《禅宗哲學象征》、《禅宗詩歌境界》叁本書,合稱“禅學叁書”,在中華書局出版。禅學叁書出版後,受到了各界讀者的歡迎,一時間供不應求,反響頗爲熱烈。有一些進入終南山禅修的人,隨身攜帶的就是這套書。

   禅學叁書受到讀者的厚愛,使我受到莫大的欣慰與鼓勵。由于禅學叁書篇幅較大,我決定把自己的悟禅體驗,用更容易爲大家所喜愛的方式,撰寫出來,與大家共同分享。

   近年以來,我的說禅足迹遍及大半個中國,說禅的對象有佛門大德、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企業家、海歸人員、企業白領、碩博士研究生、大學生、外國學生、佛學院學僧、佛教居士,等等,不勝枚舉。幾乎是每個周末,我都要飛赴全國各地,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商書院等高校和機構的各種國學班、商界領袖博學班、禅宗智慧研修班,講說禅宗智慧。教學相長,通過和大家的交流互動,從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思想與思想的激發中,我越來越深地體會到,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社會、我們的衆生,對禅的智慧的需要是如饑似渴。而數百場禅學講座的曆煉,使我清清楚楚地明白了要說好禅的兩個最重要的問題:

   一是,說什麼;二是,怎樣說。

   說什麼?禅的智慧博大精深,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窮無盡的寶藏。因此,我要“說”的,必須是精華中的精華,智慧中的智慧,般若中的般若。

   怎樣說?我的“說”禅,直指人心,透入修證的層面,以當代人最契合的方法,以當代人最易解的形式,以當代人最喜愛的風格,將禅的精髓要義原汁原味地悉數傳達給讀者。丁亥年春,柏林禅寺方丈明海大和尚爲我題寫了八個字:“言滿天下,生趣盎然。”對我的說禅給予了莫大的勉勵。

   事實上,通過禅修體驗,小我升華爲大我,大我提升爲無我的時候,這本書實際上不是“我”在說禅,而是禅的自身在敘說它自己。

   我未嘗在說禅,讀者諸君又何嘗在聽?

   這就是無說之說,不聞之聞,這就是拈花微笑式的心心相印。

   無說之說,是真正的言說;不聞之聞,是真正的聽聞。

   在會心一笑中,我們與禅的智慧,邂逅相逢;沐菩提甘露,結智慧勝緣,用禅的智慧來點化我們的人生。

   5

   凝聚著東方智慧的禅,以其對個人生命和心靈的關注,對真實人生的追求,在全世界引起了強烈的震動。

   在中國曆史上,一千多年來,禅學吸引了不少文人士大夫,從而成爲他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使他們生活得潇灑超脫。禅是中國文化的傑作,通過曆代的文人士大夫,對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産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

   十二世紀之後,中國禅傳入日本,在日本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深深滲入了日本人的生活以及社會文化的各個層面,成爲日本文化的支柱。

   二十世紀初,禅宗傳到歐美,使東西方文化在更深層的精神領域中交融,禅宗成爲挽救西方人心理危機、填補心靈空虛的靈丹妙藥,西方世界的各種禅定中心如雨後春筍般地興起,禅宗已經滲透到西方文化的各個領域。

   在當今的歐美、日本、韓國,以及中國大陸和臺灣、香港地區,也興起了如火如荼的參禅風氣,從文化精英、政界要員、商界領袖、白領麗人,到普通員工、青年學生,無不利用節假日到佛寺禅舍、山間水曲,尋師訪道,向禅師們請教如何去除人生煩惱,如何活得灑脫自在。

   禅的智慧爲處在利欲紛爭的世欲人生注入了一股除去煩惱的清泉,是當代最能福佑世人的無盡寶藏之一。禅的精髓是當代人士提升智慧的非常有效、直截的途徑。

   通過感悟禅宗智慧,我們可由事業的成功走向人生的成功、覺悟的受用。

   石蘊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石山上蘊藏著美玉,山自然會光輝;水流裏孕育著珍珠,水自然會秀美。有了這顆悟道明珠的出現,這世界就會熠熠生輝。

   有思路就有出路,有禅法就有辦法,有智慧就有一切。有了禅的智慧,我們就會轉凡成聖,點鐵成金,使生命別具一番風采和神韻。

   當今,萍飄梗泛、無家可歸已成了時代的痼疾,在這個功利的、浮躁的、喧囂的、短視的時代,希望藉由這本書,通過我的不說之說,能夠使大家體會禅學要義,掌握禅學精髓;激發生命潛能,涵養智慧人生;讓生命多一份雍容,多一份淡定,多一份幸福,多一份甯靜。從而回歸于赤子,回歸于樂園,回歸于本心,回到我們的明月之性,白雲之性,高山流水之性,從而詩意地棲居于這個大地之上,將電光石火般的短暫,化作萬古千秋的永恒。

   6

   禅門結勝緣。我和禅的結緣,正好應了一句話,叫做“詩禅合一”。

   唐代的王維就是生活在一個有濃郁佛教信仰的家庭。王維字摩诘,維摩诘是佛教裏面最著名的大居士。宋代的蘇轼、王安石,以及此後各朝各代的很多一流的文學大師,在他們的作品裏面都表現了對禅宗哲學的深切體悟。

   我本身的興趣點和學術背景,在博士階段還是文學。當我在閱讀古代大師的作品時,發現在他們作品的底層的很多意象、情趣,都流漾著禅宗的情韻。久而久之,我慢慢地就感受到了它的品位、格調,對它産生了興趣,以至于我後來做博士後研究,就不再做純文學的研究,而是去了哲學系,以詩證禅,由詩入禅。

   萬法由緣起,佛緣本殊勝。

   一朵花的美麗,需要整個宇宙的生命來成就。

   衷心地感恩並祝福多年來關心我、支持我、勉勵我、成就我的所有的有緣人。

   感謝我的佛學老師淨慧長老、方立天教授、樓宇烈教授、楊曾文教授;感謝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商書院等高校和機構以及各大佛門勝地的相關朋友;感謝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中央電視臺·名家講壇、東方衛視藝術人文頻道·世說新語給了我一個廣闊的說禅平臺,使更多的有緣人能夠接觸到純正的禅學思想和智慧。同時也感謝聆聽過我各種形式的禅學講座的朋友們,你們的肯定與鼓勵,是我不斷前進的動力。我希望大家經常爬一爬山,爬爬自然的山,爬爬人生的山,爬爬禅宗智慧的山,我永遠與你們同行!

   吳言生

   2008年11月18日于長安山水禅居

  

《禅的智慧與心靈修煉 自序》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一杯水中的智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