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想”:般若的究竟是無我慧,般若離顛倒。顛倒有四種:無常常倒,無我我倒,苦爲樂倒,不淨淨倒。
(一)無常常倒: 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但衆生都執以爲常恒不變,就叫無常常倒。如“無常頌”中所說,知道自己要死,但總是想我還不得死。
(二)無我我倒:衆生把五蘊假合的軀體以爲是我。這就是無我我倒。
(叁)苦爲樂倒:世間皆是無常幻化,但衆生是以苦爲樂,如結婚,世人以爲快樂,而根本就是苦。
(四)不淨淨倒,淨是妙好的意思,身子是最不淨的,但衆生卻以爲是淨,對身體起執著。這是四種顛倒。
“夢想”:衆生想的一切境,都是緣生無自性,如夢境一般,但卻以爲是真實的,夢見可怕的心生恐怖,夢見歡喜的就高興,世間上沒有一樣是穴在的。想:幻想,各人的想法都是顛倒想,證了阿羅漢就滅受想定。證到般若遠離顛倒夢想,菩薩證了涅槃,永不休息地度衆生,說小乘的涅槃是墮涅槃,未發度衆生的菩提心,我們每天念的《羅漢儀軌》和大藏經中的《法住記》,都說佛法不來,在世間上時興時衰,都是由於十六尊者住持,十六尊者不入涅槃,住世度衆生,各在佛前發誓住持佛法,各人住持一處,迦葉尊者在雞足山(雲南省)入定,從定力延長生命,住持正法,等到彌勒菩薩下生,我們應求十六尊者的加持,十六尊者都發了菩提心,在法華會上得到佛授記以後都要成佛,是大乘人,是大菩薩,都發了大乘心,以定力住世,現的聲聞相。《羅漢儀軌)中有頌文“調伏自在現住聲聞身”。
“究竟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佛成道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區別於菩薩和小乘的覺,十地菩薩等於十四晚上的月亮,佛才是十五晚上的月亮,一切福德智慧資糧都圓滿成就,小乘的覺是偏覺,只是偏重自己覺悟。
禅宗陰悟的人,僅是一點沒有明白,沒有過關。若根底深厚,到善知識處參學,善知識一點就穿,破除他的迷惑就開悟了。遣便是祖師禅的微妙,祖師禅主要是以慧學斷煩惱證無我,見諸法宵性,開悟就是見諸法實性,即見佛性。不立文字,見性成佛。見性即見佛性,佛性是無明的反面,無明遮住佛性就是迷,斷盡無明就見到佛性,開悟要依善知識參,無明的根本是俱生我執,無明(心裏的病)被善知識拉出來就見到佛性,所以要參訪善知識,求師訪道,請善知識印證,教誡。
祖師禅,如來禅都是有傳承的。禅宗門下常參“念佛是誰”,是把無明的根子挖出來,這是禅宗下的疑情,參念佛究竟是誰,說是我在念,那個在念佛的“我”究竟有沒有
佛在世裏主要是禅誦,禅是如來禅,範圍很寬,後來達摩祖師傳的祖師禅,沒有說是坐在禅凳上開悟的。
《續比丘尼傳》中載:一位叫玄機的比丘尼去參訪禅宗的雪峰義存禅師。禅師問:你從哪來,玄機答:從日照峰來。師問:日出也未
答:日出就把雪峰照化了。問:你叫什麼名字
“玄機”。“一天織多少布
”“寸絲不挂”。說完轉身就走。沒幾步,禅師突然說:“袈裟拖地也”!玄機忙回頭看,禅師笑著說:“好一個寸絲不挂呀!”玄機即拜禅師爲師,禅宗的話頭就是沒有答案,人的我執最易在名字上起,所以禅師們以名字開玩笑。若師徒二人都是飽參飽學,一句話就解決問題了。
修定的人,入定時就能降伏煩惱,所謂禅誦,禅是心裏用功,修定之前的除蓋、斷障也都是從內心降伏煩惱,沒有智慧則被煩惱所障,沒有煩惱才能考慮問題,禅應是止觀雙運。止,心不沈,散、掉舉。觀,心起十分微細的作用。誦:就是讀誦,主要是背誦,但現在多不重視禅誦了,禅宗叢林也很少有禅堂。密宗的修法是如來禅,是從佛到曆代的祖師們師師相傳的。但能修的人很少。每個宗派都有禅的修法,後期無人修就失傳了,所以內地有些大德就發心到藏地求法。
中國的第一位比丘尼淨檢,晉朝人,當時由於沒有外國來的比丘尼,淨檢等尼直接從比丘僧中受比丘尼戒(按佛製尼衆應從比丘、比丘尼二部僧中受戒的規定來說,這是不如法的,但也能得戒,因爲佛說比丘尼得戒是從比丘僧得),她的學問,修行都好,由於他們受戒時有多人反對,就在船上受戒,這表示與反對的人劇清界限,當受戒時異香芬馥,撲鼻而來,這說明她的功德大,得戒殊勝。她七十多歲要圓寂那天,衆人又聞到了受戒時的香氣,並見到天上一道祥光,從光束中下來一位手拿花束的女人,淨檢告訴衆人她要走了,教衆人好好行持,就與遣個女人牽著手從彩虹中上天了。這是非常真實的事,是梁代高僧災唱寫的,後來西藏盛傳“空行母成就法”時,才知道淨檢是修此法最高成就者,修這種法最高的成就是肉身成就,次一等是身子走衣服不帶,再次一等的身子會縮小,成就了就往生到空行母的淨土去了。西藏修此法的人十分尊重婦女,把女人都想爲空行母,否則修此法不行。但這法不輕易傳的,修的人應十分保密不許講。
佛法最重傳承的,戒、密等一切法都是如此。
道谛歸總就是叁學,定學是佛法的基本功,最開始修定不一定修祖師禅,我們根基淺,修不起祖師禅,祗能修如來禅,現在這兩種禅基本上已融合了,如禅宗參的念佛是誰,這一句就是去除我執,只有心定下來才能把子時想不通的問題想通,就會開悟,如來禅、祖師禅是相通的。戒定慧叁學開廣是叁十七道品,八萬四千法門。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咒是隨心語,念咒能防護心,降伏其心,伏煩惱,念咒時發什麼願都能滿願,咒是諸佛的願力,念咒求什麽都能成就。咒,一般不講,講了容易起執著,什麽意思都不說只是念,念時應恭敬,不打妄想,就能起作用。神:不可測。明:般若、智慧。咒是大明,密法把佛法最密的都告訴你了,級若波羅蜜多是一個咒,咒是把最密的法都攝持了。般若波羅蜜多是第一義最高法。所謂「法門龍象衆,當觀第一義氣第一義是一切法無我的慧。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沒有一咒一法與此法相等,這是最高的密法,是般若波耀蜜多之心經,開始念其它經之前念一遍心經,能除一切魔障。
“能除一切苦”:有我就苦,首先應通達人無我,另外通達法無我,通達諸法緣生性。觀緣生是分析問題的最佳方法,問題困難來了,應從正反多面觀察,就能解決問題了,通達般若就能除一切苦。第一苦就是輸回之苦,成佛就是度衆生苦。佛是真語者,宵語者,他說此經後叮咛我們心經是個咒“能除一切苦”是“真實不虛的”。這個經前一段文是顯教,後一部分是密法,後文說般若波羅蜜多是咒。
咒有時亦可以簡講。“揭谛”:去超出叁界的輪回;“波羅揭谛”:走到彼岸去。從生死大海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走向解脫的彼岸。“波羅僧揭谛”:僧,和合衆。使我們大家都到彼岸去,“菩提莎婆诃”:菩提是佛的果位。“莎婆诃”:成佛,我們大家都成佛。
這個心經是全部的佛法,佛法無多旨,不應貪多,最後的建議是我們佛弟子的修行目標,我們聽了心經,不應起執著,我們大家都成佛。 (全文終)
《《心經》淺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