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六 佛教徒的生活模式▪P2

  ..續本文上一頁使人們增加多少快樂。這是進步的悖論。今天的一代人比以前更富裕、更健康、更安全,享有更多的自由,但他們的生活卻似乎更壓抑……”。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萊恩博士經過研究得出:在最近40年間,自認“非常幸福”的美國人一直呈下降趨勢。一項最新統計還顯示:在1960-2000年期間,按不變價格計算,美國人均收入翻了叁番,但認爲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卻從40%下降到30%左右。在法國、英國和美國等經濟發展較快的歐美發達國家,最近十幾年間,精神抑郁的人數卻在與年俱增。對此萊恩解釋說:收入水平與幸福之間並不是直線關系,而是曲線關系。在收入水平達到一定高度前,收入提高會增加幸福;但當收入水平超過一定高度時,它的進一步提高未必會明顯增加幸福感。

  佛陀早就說過,金錢不是萬能的!現在這句話已經被越來越證實了。上述的數據很明確地顯示,人類幸福感的來源不是物資生活。

  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生活,但又似乎都在經曆不幸。今天,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即使擁有更多的物質與金錢,並不能保證會因此而獲得更多的幸福。這些道理在佛經裏講得非常清楚,但西方的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現在才發現。

  龍樹菩薩在《親友書》裏面講過一個比喻:“如麻風病蟲蠕動,爲得樂受皆依火,非但不息苦更增,當知貪欲與彼同。”麻風病人的皮膚下面有一種小蟲,病發作的時候奇癢無比而且也很痛,很多病人爲了減輕痛苦,就去烤火,不料小蟲在受到刺激後,反映非常強烈,結果使病人更加痛苦。這個比喻,就是暗指人的貪欲。我們一直都認爲,金錢會給我們帶來幸福,然後拼命去掙錢,結果有了錢反而更不幸福。

  另外,《親友書》及其它論典當中也講:“一切妙欲如鹽水,愈享受之愈增貪。”物欲及物質享受就像鹽水一樣,人越喝口越渴,如果不懂得少欲知足,無限膨脹的欲望就會使人越來越痛苦。

  事到如今,很多現代人心裏都劃了一個巨大的問號:我們以前認爲,經濟發達以後,人就會幸福,但如今的事實怎麼並非如此呢?這是實實在在的數據告訴我們的啊!這是不是說明,當有一天我們像西方人那麼富裕的時候,會不會也一樣不幸福呢?

  過去西方的一部分哲學家也認爲:金錢或物質生活是幸福的來源。從文藝複興運動的時候開始,就有人這麼說。比如,人文主義之父彼得拉克就揚言道:“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啓蒙運動的時候,法國機械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那個一直高喊“人是機器”的拉美特利也認爲:人們的快樂和幸福是肉體器官通過感覺而得到的,他說:“幸福是不能依靠思想方式或感覺的方式的……如果在自己的思想中尋找幸福,如果想靠研究我們沒有注意到的真理來尋找幸福,那就是在沒有幸福的地方尋找”伏爾泰也認爲:生理器官的滿足,是人們追求幸福的根源和動力。他們竭力反對西方宗教的禁欲主義,認爲感官享受是追求幸福的動力,無論是法律或者宗教,都不應該阻礙人的欲望。

  在這些思想的帶動下,西方人拼命地掙錢,在奮鬥了幾百年以後,卻發現有錢了還是不幸福,盡管有了名車、別墅,有些人還有了遊輪、飛機,但精神上卻異常空虛、頹喪、痛苦,時至今日,他們已經無計可施了。

  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的經濟學家理查德·萊亞德(Richard Layard)在《幸福》(Happiness)一書中指出,“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的人均收入已經翻了兩番,我們擁有更多的食物、衣服和汽車,房子更大,中央空調更普及,有更多

  的時間和機會去海外度假,一周的工作時間更短、工作待遇更好,最重要的是,我們的身體更健康了,但人們沒有因此而感到幸福。”

  美國博士達林·麥克馬洪(Darrin M.McMahon)花了六年的時間來研究幸福,他應用了大量的曆史資料,以及人類現實生活中的經驗作爲參考,寫了一本書,叫做《幸福的曆史》,其中指出:美國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壽命在1900年爲46.3歲與48.3歲,到了2000年已升至74.1歲與79.5歲……然而,如果從這樣的資料就推論西方人因爲物質與科學進展而愈來愈幸福,卻是錯誤的想法。自1950年以來在美國從事的詳細調查顯示,美國人認爲自己“幸福”的人數比例一直維持在60%上下,認爲自己“非常幸福”的比例卻從7.5%下降到6%。此外,單極型憂郁症比例也似乎大幅升高。

  書的結論中寫到:“過去數千年來驅策著西方文化的那種渴望與追尋,那種崇高的不安,顯示了人類只要維持著凡俗的身份,就永遠無法知道某些事情,永遠無法回答某些迷題。極致幸福的聖杯就是其中之一。如同神話裏盛過基督寶血的聖杯一樣,極致幸福也可能只存在于我們的想象當中,一個救贖的聖物,一只裝盛我們痛苦的容器。”

  所有這些結論,都是人類曆史活生生的數據和經驗告訴我們的。

  佛教不排除輪回裏存在相對而暫時的幸福,但不認爲有絕對的幸福,總的來說痛苦的比例占了絕大多數,這個觀點也許現在我們可以開始接受了。但肯定還是會有很多人覺得,沒錢的人痛苦,而有錢人不會痛苦,但上述事實已經說明,金錢可以給人類帶來幸福的想法是錯誤的!

  我爲什麼要說這些呢?這就表明,只要我們按照釋迦牟尼佛規定的生活方式去做,就能過上比較幸福而有意義的生活。

  當然,如果溫飽不能解決,那也不會幸福,但是,當生活水准達到一個標准以後,就一定要少欲知足,假如那時候還不知道少欲知足,就永遠也不會幸福!

  西方人經過了幾百年,才發現以前追尋幸福的方法是錯的。我覺得,也許再過一百年左右,全世界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最後都會不自覺地走到佛製定的這條道路上來,因爲只有這條路才行得通,只有這樣才會獲得幸福。原來那種只有物質才能讓人幸福的想法與說法,在今天看來,似乎是一個死胡同了。一方面人類自己不會幸福,另一方面,大自然也不允許我們過這樣的生活,沒有那麼多的能源,地球供養不起,人類別無選擇,都要走這樣的路!所以,只有懂得怎樣生活,才會在輪回當中獲得相對的幸福。

  四、信仰—幸福的來源

  另外,據一些調查數據顯示,在其它生活條件完全一致的情況下,有信仰和沒有信仰的人幸福感是不一樣的,有信仰的人的幸福感會遠遠超出沒有信仰的人的幸福感。

  這是爲什麼呢?一方面,是因爲有信仰的人可以在混亂的社會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身份,在精神上有一個依處,明確了生存的目標;另外一個最重要的,是有信仰的人會適當地控製自己的物欲,多多少少地知道物質不可能給人類帶來最終的幸福,他們的欲望相對來說不是那麼嚴重,因而相對比較幸福。

  五、幸福的途徑

  我以前也說過,釋迦牟尼佛不但在空性、無我、光明這方面是超凡絕倫的,僅僅在追求世間的暫時幸福方面,都是無可比擬的。只有佛陀的思想,才是跨世紀的偉大思想。

  以後我們要盡量地過這樣的生活,只要有車開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有名車;只要有表帶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有名表;只要有衣服穿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有名牌……少欲知足當然不是叫你不要穿衣服,不要吃飯,那是不可能的。

  戒律有一個不能逾越的原則,就是不能要求凡夫去做他做不到的事情。佛陀非常透徹地了解凡夫的心態,凡夫什麼可以做到,什麼做不到,他很清楚,所以佛不會有過分的要求。他不會說,所有人一定要過艱苦的日子,而是要控製自己的欲望,把時間節約下來,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如果沒有這樣做,首先我們永遠也不會幸福,其次我們永遠也做不出有意義的事情。在這一點上,大家務必要叁思!

  《親友書》中有個偈頌是這樣說的:“佛說一切財産中,知足乃爲最殊勝,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佛陀諄諄告誡後人:在所有的財産中,知足少欲是最爲殊勝的,所以應該恒常知足少欲。知足的人即使沒有財産,也是真正的富翁,因爲只有這種人才能獲得究竟的大安樂。

  《環球科學》雜志2007年第4期中有一篇文章,題目是《如何變得幸福》,文中指出:“1不要專注于目標; 2抽空當當志願者; 3習慣適度;

  4爭取滿足; 5練習活在當下。”其中也沒有說要掙很多錢、穿名牌、開名車……可見我們以前的觀念都陷入了誤區。

  釋迦牟尼佛非常了解物質、金錢與人的欲望之間的關系,沒有錢的時候,人是什麼樣;如果有了錢,人的心態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所以他才給我們量身定製了這樣的生活模式。

  凡夫卻不知道自己的心態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它的趨勢會向哪個方向發展,只認爲物質生活會帶來幸福,因爲我們今生沒有很多錢,沒有當過超級富翁,雖然前世當過,但早就忘了,所以對物質沒有一個真正確定的定義。當物質生活跟我們有一定距離的時候,多數人會想往物質財富,認爲只有金錢才是消滅一切苦難的萬能解藥。

  真正有意義的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只有到佛教裏面去找答案。其他諸如哲學等世間學科根本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他們往往認爲,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他們的人生意義,就是及時行樂,趁著活蹦亂跳的時候,要抓住當下,盡情享受,然而,盡管在追求享樂的過程中,浪費了自己的生命,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破壞了生存的環境,結果還是不幸福。

  這是爲什麼呢?就是他們尋找幸福的方法出了問題。

  對多數人來說,了知這些是有很大必要的。繼續追求物質生活?還是換一種更有意義的活法,這對我們的人生去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得到這樣的人身,聽到殊勝的佛法,還有一定的時間去修行,這是我們極爲難得的一次機會。除此之外,世間的任何其它東西都不會如此難得,不要說世間人很羨慕的名利、財富等等,哪怕是珍貴無比的如意寶,我們前世都曾經擁有過,將來也一樣會擁有,但這些東西並沒有給我們今天留下任何好的結果。

  我們一定要知道,就像汽車的用途不是燃燒燃料而是運輸,燃燒燃料只是汽車的“生存方式”,在消耗燃料的同時,汽車也要管運輸一樣,人的用途也不是吃喝玩樂,吃喝是人類的生存方式之一,但不是人類生存的最終目標。

  什麼是人類的最終目標呢?對沒有信仰的人來說,這個答案永遠也找不到;但作爲一個佛教徒,我們要做的,就是珍惜現有的機會,好好地修行,更好地服務一切衆生! 

  

  

《慧燈之光六 佛教徒的生活模式》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