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佛教的大孝

  什麼是佛教的大孝

  南懷瑾語錄:孝經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的基礎,現代人千萬不要忽視了它。那麼,究竟怎樣才算是孝子呢?真正的大孝子,不只孝順自己的父母,還要能孝順天下人的父母。所以我常常說,你不要把自己的兒女看得那麼重,天下人的兒女都是你的兒女,天下人的父母都是你的父母,爲什麼不能將自己的心量放大呢?如果將心量放大了,以天下人的父母爲自己父母,以天下人的兒女爲自己兒女,那該多好!

  南懷瑾主張:看一切衆生如自己的兒女,看自己的兒女如一切衆生。起初,他的兒子很不理解,但是不好明白表示,後來孩子在社會上經曆多了,有更深一層的生活體驗,倒反過來贊成我的觀念。他說這樣很對,又何必一定要只愛自己的兒女呢!愛天下人也是一樣。

  南老師正是以這種精神來對待自己的父母和子女,甚至做到了常人認爲不近人情的地步。例子很多很多。南老師的事情很多,很多事要有人做,他身邊有好幾位學生幫他做事,但南老師沒有一個子女在身邊。在南老師看來,如果他把自己的事交給子女去做,就容易公私不分;那樣做對子女也不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立,不要依靠老子。南老師的一個女兒和兩個外孫女,從美國加州來看南老師,他們難得見一次面;但見了面之後,南老師只同他們寒暄了幾句,就同別的客人聊起來了,把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冷落在一邊。客人在邊上建議,南老師何不帶他們出去玩玩,但南老師沒有理會。

  真正令人欽佩的孝子,其行止如何?大孝于天下。這種精神同佛家要救度一切衆生的菩薩行願,正好不謀而合。並且孝與忠也是同樣一回事,國家危難時,顧不了自己父母,勇敢地做個忠臣而爲國犧牲,一點都不後悔,這也是孝,孝自己的國家,孝自己的民族。孝經的意義太廣大了!

  佛教的經典,沒有不教人規規矩矩做人的,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更要孝敬天下人的父母,視一切衆生如己出,如自己的兄弟姊妹。宋儒反對佛教,說佛教是"無父無君"的,這誤解太大了。真正的佛法--"至孝"。出了家,爲了解救自己和別人的痛苦,應該趕緊用功,修道成道,使親生的父母眷屬得到好處,並且利及七世的父母親友,更擴而大之,行菩薩道,救濟法界一切衆生。這才是偉大孝道的充份發揮,又有什麼好爭論懷疑的呢?!

  "昨日進城去,歸來淚沾巾;滿車站著的,多是老年人。"看到這樣的景象年輕人是否應該感到慚愧。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年輕人理應承擔的道德義務,而一些年輕人卻連給老年人讓座這樣的小事都不願意去做,讓人爲之汗顔。我們不是孫悟空,從石頭裏蹦出來的,每個人都上有老;不管現在或者將來,也多數會有小。作爲自己"老""小"的至親,那些不顧老弱病殘、搶占"黃板凳"的個別不文明市民,你是否希望自己的"老""小"也遭受同樣的待遇?

  佛教的大孝與孟子所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說"孝"的第一個境界是"老吾老"。優待老人,須先從優待自己的老人做起。父母養育了我們,辛苦了一生,傾盡了所有。如今,他們老了,面對更多的是病痛的折磨、精神的孤獨和生活的無靠。作爲子女,我們沒有理由不孝敬自己的老人,這是一種人類的本能,是道德准則的底線。但僅僅做到這一點,只能算是"小"孝,孝敬生我養我的父母乃人之本分也。

  佛教"大孝"的境界是"以及人之老",是尊老的更高境界。我們要像對待自己的老人一樣,善待天下所有的老人。

  湖南有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叫"借母溪",這裏流傳這樣一個故事:相傳許多年以前,有一官人從永順攜母去長沙赴任。途經這裏時,轎夫們實在走不動了,官人就花"盤纏"在溪邊修了一棟小木屋,將老娘寄住在其中。日子久了,老人思兒成疾,當地一位土家漢子將她接回家中當親娘照顧。一段時間後,老人擔心親兒子來時會責怪"幹兒子"奪了自已的娘。土家漢子說,我上無爹娘,下無兄弟姐妹,就算我借個母親行孝吧!他還真打了個借條交與老人。老人臨終,親兒子還是沒有音信,是土家"幹兒子"給她送的終。土家漢子的"借母"行爲是對佛教"大孝"思想的真正實踐。

  要讓老人隨時隨地都能得到善待,不說在獨生子女爲主的時代,單靠一個孝子做不到;即使在多子多福的時代,孝子孝女再多也做不到。因爲老人一旦走出家門,並非都能由家人陪著,能否得到善待,只能取決于社會"尊老"的環境。天下人的老人,都能成爲自己善待的老人;自己的老人,也就能成爲天下人善待的老人。你"尊"一下我家人的老人,我"尊"一下你家的老人,所有的老人才能都被"尊"起來。

  一日一心得

  中國已經跨入老齡化社會,尊老敬老成爲建立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窗口。老人養育了我們,而今是我們承擔責任與義務的時刻,我們不僅要做到"老吾老",還要做到"以及人之老"。期望天下人的老人都能成爲自己優待的老人;自己的老人,也就能成爲天下人優待的老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