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真正的修行

  什麼是真正的修行

  南懷瑾語錄:"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學佛的人只高談理論,對于生命根源沒有掌握住,經一萬劫也修不到聖人的境界。不論怎麼說,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想成仙要修無數功德,無數善行才行。

  南懷瑾大師認爲,其實,我們整天在這裏打坐、念經。求佛、求福報、求智慧,不也是悭貪嗎

  絕對的悭貪。但是,真正學佛在哪裏學

  不在你那些形式主義。也不在于你擺出一副俨然學佛修道的樣子。功德是在行上來的,不是在打坐;打坐本來在享受嘛。兩腿一盤,眼睛一閉,萬事不管,天地間還有什麼比這個更享受

  這是絕對的自私自利。

  南懷瑾說:有一次,一位在鄉村擔任多年警察的人來看我,談到執行勤務的苦處,他便說:"老師啊!我很想提早退休,能在你身邊做事,隨便打掃清潔,端茶送飯都可以。"我說:"你是一個誠實君子,多擔待一些煩惱苦痛,爲地方社會老百姓做點好事,才是真修行,才是真學問。"

  真正的修行,最後就是一個路子:行願。

  什麼叫行願?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爲。

  我們的思想,起心動念是沒有發出來的行爲,一切的行動則是思想的發揮。我們想求得空,這是在追尋一個形而上的問題,追尋能夠發生思想的根源。在行爲上、思想上真正做到了空,幾乎是不可能的。假定有人做到思想完全空,變成無知了,那又何必修道呢?所以空的道理不是這樣。

  大家坐起來拼命在求空,基本上有一個最大的錯誤,對于空性的理,根本沒有認清楚。

  我們做功夫、打坐爲什麼不能進步呢?大家一定以爲是方法不對,拼命找明師求方法,不是的!不要受自己的騙。功夫爲什麼不能進步?爲什麼不能得定?是因爲心行沒有轉。心理行爲一點都沒有改變的話,功夫是不會進步的,見地也不會圓滿。這在中國文化上,不論是儒家、道家,說法都是一致的,都是同一個論調。

  學佛的人有一個基本的毛病,大家要反省。首先,因爲學佛,先看空這個人世間,所以先求出離,跳出來不管。因爲跳出來不管,慈悲就做不到。我們口口聲聲談慈悲,自己檢查心理看看,慈悲做到多少啊?這是個非常非常嚴重的問題。第二,貪瞋癡慢疑,我們又消除了多少?比如有一個例子,我們大家修行越修得好,脾氣越大爲什麼?你打坐坐得正舒服,有人來吵你,你還不氣啊?這種心理作用是不是跟慈悲相反呢?

  《集法句》中雲:"雖作微小惡,後世招大怖,能有大損失,如毒人腹中;雖作小福業,後世感大樂,能成大義利,如谷實成熟。"由此我們應知微細的善惡業,如影隨形,將會生出廣大的苦樂。南懷瑾告誡弟子們對于微小的善業也應勵力行持,勿以善小而不爲;對于微小的惡業,也應勵力斷除,勿以惡小而爲之。

  王居士是個非常虔誠的信士,只要有空就往禅寺跑,或者幫園頭師種菜澆水,或者幫典座師劈柴煮飯,總是忙個不停。如果碰到無名禅師對信徒說法,他便會聚精會神地用心聽講。

  有一次,王居士在禅堂外望著學僧眼觀鼻,鼻觀心的坐禅姿態,不禁長長地歎了一口氣。

  這歎息剛巧被從一旁經過的無名禅師聽到,禅師問道:"你爲什麼歎氣呢

  "

  王居士又深深歎了一口氣。

  無名禅師不解,問道:"平常你虔誠爲寺裏幫忙,聽佛法也非常用心,可以說身、口、意都在法海裏泛遊,爲什麼要歎氣呢

  "

  王居士答道:"不瞞禅師,我的煩惱是因爲我聽不懂佛法。禅師您對學僧們開示的佛法,如”祖師西來意”、”狗子有佛性否”、”即心即佛”、”如何是宗門中事”、”如何是佛”、”如何是本來面目”、”道在何處”等等,我都聽不懂,就好像霧裏看花,不知所雲。禅師,爲什麼我這麼用心聽講,還是聽不懂呢

  "

  無名禅師道:"以前德山禅師見學僧入門便棒,臨濟禅師見學僧人門便喝,雪峰禅師見學僧人門便道是什麼,睦州禅師見學僧入門便道現成公案放汝叁十棒。曆代祖師大德有的盡其一生參究一個公案尚不能開悟,可見學禅必須要用心去參,而不是只聽就可以的。"

  王居士仍不解地問道:"如何去參呢

  "

  無名禅師道:"就先參這個”聽不懂”!"

  不管懂還是不懂,都應該是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南懷瑾先生深懂佛法,他明白世人學佛,很多人都是一種"趨之若鹜"的想法,而並非真想學佛。而且許多人並未真正了解佛法,所以他建議:與其呆坐如木,不如在現實生活中多做實實在在的善事,這就是于無佛中求佛!

  什麼是修行人?是永遠嚴格檢查自己的人。隨時檢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隨時在檢查自己行爲的人,才是修行人。所以不要認爲有個方法,有個氣功,什麼叁脈七輪啊,或念個咒子啊,然後一天到晚神經兮兮的,那是不相幹的。我們看到多少學佛學道的人,很多精神不正常,爲什麼染汙了?爲什麼有那麼多的不正常呢?因爲沒有嚴格地在修行。換句話說,沒有嚴格地反省自己,檢查自己。

  所以,如果大家在心行、行願方面沒有動搖,不要談四禅八定,更不要想談證果。

  別以爲腿能盤一個鍾頭就能升上什麼天;一個半鍾頭又能升上什麼天,沒這回事。腿是靠不住的,修"行",修的是心理行爲,不是修腿。

  所以我們學佛打坐都是坐在那裏偷盜,而在同一時間中,社會上那麼多人卻爲我們在忙碌。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很了不起,就是早晚課誦的一句話:上報四重恩,下濟叁塗苦,這就是行願的願,每天都提醒我們做功德。我們學佛的人都要隨時隨地檢查自己,每天要上報四重恩,這四種恩都是我們所欠的:佛恩、父母恩、國家恩、衆生恩。

  一日一心得

  "點滴功勳豈自然",有爲功德要慢慢一點一點做,今天做一點好事,每天做一點好事,累積起來,等于人獨資蓋一個廟子。一切佛菩薩不離人間,不離六道輪回的任何一道。觀世音菩薩的蹤迹,你不一定要到寺廟中求,不一定要到南海去找,說不定你在街上遇到一個最窮苦、最可憐的人,那個就是,只是你有眼無珠,不認識而已;如果此時你行一些慈悲,做一點布施,那便得大利益了。或者一個你看了最不順眼、最討厭的人,也可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甚至可以說每個人家中都有一尊觀世音菩薩,或許是你太太,或許是你先生,或許是你爸爸,或許是你媽媽。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