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娛樂時代的大悲心

  娛樂時代的大悲心

  南懷瑾語錄:一個學佛人的心,應該是知道痛癢,有血有肉。"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脫離世俗,于我們而言,還是很難的,我們要生存,需要物質,並且必要的時候必須去爭奪物質財富,強行的脫俗,只怕會變成故做清高,與原意差太遠了。但是多情,我們可以做到,愛護,尊重,幫助,扶持,就是多情的體現了。

  人生在世,大義爲先,舍己爲公,舍生忘死,都是"舍魚而取熊掌者也"。舍得貪婪,高枕無憂;舍得名利,樂得清靜;舍得自我,活出極致。

  南懷瑾講解佛經時認爲,所謂情感者,即非情感,是名情感。情感也是虛妄相,但是,如果佛沒有情感,佛不會發大悲心,大悲心即是情感心。

  相傳釋迦牟尼佛在前一世是一位修行者。他日夜不斷、誠心誠意、锲而不舍、勇猛精進地修行菩薩道,驚動了天界。天帝爲了測試他的誠心,即令侍者化成一只鴿子,自己則變成一只鷹,在鴿子後面窮追不舍。

  修行者看到鴿子的危難情況,挺身而出,把鴿子放進懷裏保護著。老鷹吃不到鴿子,很是不滿,責問修行者說:"我已經好幾天沒吃的了,再得不到吃的就會餓死。修行人不是以平等視衆生嗎

  現在你救了它的命,卻會害了我的命啊!"

  修行者道:"你說得也有道理,爲了表示公平起見,鴿子身上的肉有多重,你就在我身上叼多少肉吃吧!

  天帝使用法力使放在天平秤上的修行者的肉總是比鴿子肉輕。修行者還是忍痛割下自己的肉,直到割光全身的肉,兩邊重量還是無法相等。修行者只好舍身爬上天平秤以求均等。

  天帝看到修行者已舍身,老鷹、鴿子就都全部變回了原形。天帝問修行者:"當你發現自己的肉已割盡,重量還是不相等時,你是否有絲毫的悔意或怨恨之心呢

  "

  修行者答道:"行菩薩道者應有難行難修、人溺己溺的精神,爲了救度衆生的疾苦,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怎會有後悔怨恨之心呢

  天帝被他的慈悲心及無畏的精神所感動,又使用法力,使他恢複了原來的健康。

  有一句詩說得好:"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觀音的全名爲"大慈大悲觀世音",大慈大悲正體現了佛心的深情。一個真正成佛的人不是無情的人,相反,卻是用情最深的人,這種情就是大慈大悲的濟世之情。

  智舜禅師,唐代人,一直在外行腳參禅。有一天,他走累了,在山上的樹林下打坐歇息。突然一只野雞倉皇地向他飛來,渾身血迹斑斑,翅膀上帶著一支箭。隨即一個獵人氣喘籲籲地追趕過來,野雞受傷逃到禅師座前,禅師以衣袖掩護著這個小生命。獵人向禅師索討野雞:"大師,請將我射中的野雞還給我!"

  禅師帶著耐性,無限慈悲地開導著獵人:"它也是一個生命,放過它吧!"

  獵人不同意,反駁道:"我又不是和尚,才不講什麼生不生的。你要知道,我們一家老小好久沒有吃肉了,那只野雞可以當我們的一盤美味哩!"

  獵人堅持要得到那只野雞,禅師最後沒有辦法,拿起行腳時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兩只耳朵割下來,送給固執的獵人,說道:"這兩只耳朵,夠不夠抵你的野雞

  分量雖然少了點,味道應該不錯。你就拿回去嘗一嘗吧!"

  獵人驚呆了,獵人的心被禅師的慈愛行爲所感化,于是他放下屠刀,走到禅師面前,表示願意追隨禅師,接受教誨。

  禅師爲了救一只野雞,甘願舍棄自己的雙耳,這是何等的慈悲。其實,這正是佛教的真谛。

  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他本身就是慈悲的化身。佛本多情,不過,佛的情感不是癡迷的。真正的悲心,沒有悲心的痕迹,只是理所當然而行去,道理就是如此。在佛做來是平常至極的事,在我們看來卻驚天地、泣鬼神。

  一個叫林才的禅宗大師正在打坐,這時來了一個人。他猛地推開門,他一定在生氣,又猛地關上了門。他的心情不好,所以就踢掉鞋子走了進來。林才說:"等一下不要進來。先去請求門和鞋子的寬恕。

  那人說:"你說些什麼呀

  我聽說這些禅宗的人都是瘋子,看來這話不假。你的話太荒唐了!我幹嗎要請求門和鞋子的寬恕

  這真叫人難堪......那雙鞋子是我自己的!"

  林才又說:"你出去!永遠不要回來,你既然能對鞋子發火,爲什麼不能請它們寬恕你呢

  你發火的時候一點也沒有想到對鞋子發火是多麼的愚蠢。如果你能同憤怒相聯系,爲什麼不能同愛相聯系呢

  關系就是關系,憤怒是一種關系。當你滿懷怒火地關上門時,你便與門發生了關系,你的行爲是錯誤的,是不道德的,那扇門並沒有對你幹什麼事。你先出去,否則就不要進來。"

  像一道閃電,那人開悟了。他明白了其中的邏輯,它是那麼清楚"如果你能夠發火,那麼爲什麼不能去愛呢

  你去"。

  于是他去了。也許這是他一生中的第一次,他撫摸著那扇門,淚水奪眶而出,他抑製不住湧出的眼淚。當他向自己的鞋子鞠躬時,他的身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轉身走到林才的面前,林才立刻伸開雙臂擁抱了他。

  我們失卻了這樣寶貴的大悲心,我們爲了娛樂而娛樂,麻木、冷漠像陰雲一樣籠罩著我們,生命成了一種高效能的刺激,一個娛樂的機器。

  反觀我們自身,我們最需要的就是在這娛樂喧囂的時代找回一顆大悲心!

  一日一心得

  佛心可以超越喜怒哀樂,但是佛心通過肉體展現在我們面前時,既有悲哀憂傷,更有歡樂欣喜。正所謂: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佛教看來,一切衆生都是"有情",只要是一個正常人,都會有喜怒哀樂、親情、有情、愛情、學佛,是由衆生來學,是有凡夫開始的,佛教徒並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來指導感性,以感性來融合理性,能夠以智慧來指導感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