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放生置疑問答▪P5

  ..續本文上一頁

  答 :忏罪的方法主要用《叁十五佛忏悔文》或誦百字明及金剛薩埵心咒等極爲殊勝的陀羅尼。《妙臂請問經》雲:“如春林火猛焰熾,無余遍燒諸草木,戒風吹燃念誦火,大精進焰燒諸惡。猶如日光炙雪山,不耐赫熾而消溶,若以戒日念誦光,炙照惡雪亦當盡。如黑暗中燃燈光,能遣黑暗皆無余,千生增長諸惡暗,以念誦燈能速除。”《猛利善調續》雲:“念金剛薩埵十萬遍,犯根本誓言也能清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雲:“每天念二十一遍百字明,不增上罪業。”《無垢忏悔續》雲:“念一百零八遍百字明,能清除一切罪障,解脫叁惡趣。”《金剛薩埵修法如意寶珠》雲:“若具足四對治力,如法念誦四十萬遍金剛薩埵心咒後,則破根本誓言罪亦能清淨;且今生成辦一切所願之義,來世亦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等自己所欲之淨土。”

  如是忏悔者,能得淨罪之相,其相即如《准提陀羅尼》所雲:“若于夢中夢吐惡食,飲酪浮等,及吐酪等,見出日月,遊行虛空,見火熾燃,及諸水牛,製伏黑人,見比丘僧比丘尼僧,及出乳,樹,牛王,山,獅子座及微妙宮,聽聞說法。”

  

  問 :你們一邊放生,人家一邊捕殺,有什麼意義?

  答 :放生有放生的功德,捕殺有捕殺的罪過。我們放生的人作自己的功德,人家捕殺的人造自己的罪過,人間世事皆相對存在,有善必有惡,有忠必有奸,總不能因爲有惡人捕殺之罪行,我們便不作放生之善行吧!

  就好像醫生醫治病人,總不能保證病人以後永遠健康;饑荒赈災救濟,也不能保證災民以後永遠不受饑寒;工匠蓋房子也不能保證房子以後永遠不會損壞!世間萬事皆是如此,爲何獨于放生一事卻特別質疑呢?

  現在的人對于個人名利當前之事,則魯莽沖動,毫無顧慮,但對于行善放生,則千思萬慮,百般挑剔,求其弊端,無所不用其極,真是顛倒啊!

  

  問 :親自拿刀殺生,確實有損慈悲之心。不過若是別人殺了,而我才吃,又有何不可呢?

  答 :你這叫做掩耳盜鈴呀,若是認爲別人殺的,就可以嫁禍于人。那麼委屈受到用刑之人,是否應當埋怨執刑之人,而不應當埋怨下令用刑之官長呢。唉,畜生可以欺騙,然而可以欺騙得了自己的良心嗎?

  

  問 :雞犬牛羊被殺的時候,都會哀鳴做怕死之狀,殺它們確實不忍心。不過微細的水族類,殺它們之時,既不出聲也不流淚,何必戒殺它們呢?

  答 :禽獸與水族,形狀雖然有大小,但是本性是沒有大小不同的。譬如殺老人與殺嬰兒,罪是相同的。若認爲它們被殺時沒有哀鳴聲也不流淚,就以爲它們被殺時不會痛的話,請你仔細觀察一下啞巴被殺時的情形就知道了。

  

  問 :牛可以耕田,狗可以看門守夜,固然應當憐念不殺它們,不過豬羊一無所能,除了食它們之外,沒別的用途。

  答 :戒殺放生,是要成全我們的恻隱之心,豈是從此物之有用或無用上來論。如果因爲此物有用而不食它,這仍然是自私的念頭。實在是我們的自性被習氣給蒙蔽住了,所謂愛人愛物,不過是個貪心而已。

  

  問 :如果自己操刀殺魚宰鴨,固然是有害慈悲心。如果我把要宰殺的生命拿去教屠夫宰殺,然後我再帶回家,這樣也不失仁心吧?

  答 :如果請人代殺,就是嫁禍于別人,可以不遭受殺生的業報,那麼就好像受到鞭打或遭到槍殺的死刑犯,怨恨執刑者或鞭打他的人意思是一樣的。如果以爲因你的指使而被殺的動物就不會怨恨于你,那麼你是自欺欺人。

  

  問 :世間畜生的被殺,大多是前世欠債的緣故,殺它們有什麼罪過?

  答 :畜生被殺以償宿世債業是沒錯,不過其中有該被我殺,有不該被我殺的分別。該被我殺的是,前世他曾殺我,現在彼此相逢,照理他該償命于我。不該被我殺是說,前世他殺了別人,現在雖然業報到了,但卻不該償命于我。世人一頓宴飲,所殺的畜生品類和數量無數。一塊肉就不曉得有多少的微細生命,難道它們全都應該償命于吃的人嗎。我想它們之中,大概只有一、二個是該償前世之債的。吃它們的人,等于是先欠債于來世。

  

  問 :佛說凡是有生命的,大多是宿世的父母及親人,有什麼證據這麼說呢?

  答 :六道衆生無量劫來一直輪回不已,就以一劫來講,和我們有關的衆生數量就多得數不清。因此,就以你目前所見到的衆生,怎知就與你無關連呢。我親自見聞下面這件事。蓬溪令劉道源退休回老家,歸途中借住一位秦姓人家裏。晚上他夢見一位婦女哭著向他說,她本是這家主人的妻子,因爲生前打死過一名婢女,因此地府的官吏判她死罪,罰她投胎爲羊,現在正在羊欄裏,明天就要被殺來招待客人您了。劉道源趕緊告訴主人這件事,但已經來不及了,秦家人傷心不已。唉,世界上這類事情多得很,只是肉眼凡夫看不到而已,可悲呀。

  鹹豐叁年,浙江紹興府有個姓黎的,無惡不作,結果活生生從人就變成了一頭豬,他的家人就把他送到雲棲寺的下院去放生,這是許蔭庭司馬親自見到的事。

  

  問 :諸佛菩薩聽到衆生求救之聲,就會來解救衆生之苦。梁武帝信奉佛法,爲何後來卻餓死臺城呢?

  答 :說梁武帝餓死臺城,那是迂儒的說法。資治通鑒裏面記載,侯景攻陷臺城之後,見到梁武帝的神態氣色一點都沒有改變,因此不敢仰視梁武帝。侯景退下來之後,告訴王僧貴說,梁武帝有天子的威儀,很難進犯,因此不敢再去見梁武帝。後來王綸上了幾百粒雞子,梁武帝覺得嘴巴苦,想要吃蜂蜜而得不到,于是怨怒數聲而亡。

  從梁武帝嘴巴苦來看,就知道他並非空腹。從他要吃蜂蜜來看,就知道他並非肚子餓。而且上的雞子有數百粒之多,就知道其他吃的東西一定都齊備,那裏會有餓死的道理。唉,天下讀曆史的人,每每自稱獨具只眼,卻單單看了這段文字而毫無所覺,卻反而以耳代眼,聽道途之說,可見習氣薰染之深呀。

  

  問 :佛法戒殺,但我以爲世上萬物,必須互相犧牲方能生存。在此互相的犧牲中方能維持其生命。不然一刻也無法生存。如我們人類,必須要行呼吸、飲食,然而在我們的呼吸飲食間,就無法保持無數微細菌的生命了。爲了保持自己的生命,無數細菌也就受犧牲了。這樣說來,戒殺一事焉能做得完善?

  答 :細菌非有情,姑置不論。此條須分言之:前段雲“必須互相犧牲,方能生存”,此是達爾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之同調。“必須”是一定的意思,“互相”是彼此的意思,就是你這樣、我也這樣,“犧牲”是牛羊任由人宰殺了的意思。要合起來講,就是你一定要死去,我也一定要死去,才能生存?但不知你我同死,讓誰生存?若說讓他生存,他也有個對相(你我),那也得互相犧牲,這樣是不到同歸于盡不止。後段言戒殺,是否責備不能做到徹底,就不如不做?若如所猜,請反問一句:吾人有生終有死,倘是得了病,就不必去醫治,因雖這次醫好了,並不算徹底,終有一天還是死。

  

  問 :很多人批評“放生就是放死”,這有什麼意義?

  答 :

  (一) 死亡只是其中的少數,絕大部份的放生物命均得以重拾生命,回歸自然。若非放生,百分之百的物命均將遭受宰殺,總不能因爲少數物命死亡,而完全否定放生的善舉吧!如此豈不因噎廢食,愚蠢之至。

  (二) 死亡的物類至少也死得其所,死于大自然的懷抱中,也千萬倍強于被割被炸,經過火燒油滾的酷刑而死吧!

  (叁) 對于放生存活的物命,我們滿心歡喜其重拾生機,對于不幸死亡的物命,我們更寄予無限的祝福!因爲今朝在千載難逢的放生因緣中,已經皈依了佛門,今生報盡,永不再墮入叁惡道中,並且已親聞“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必成道種,早日畜生報盡,早日轉世爲人,早日念佛修行,早日成佛證果,早日再回娑婆度衆多苦難衆生!

  

  問 :佛教人士常常放生,但既然在放生後動物一樣會死,放生又有何意義呢?

  答 :你的推論如果成立的話,你生病時也就不用服藥了,反正遲早你也是要死的。我錢雖然賺了,但還是有一天會花掉啊!這賺錢又有什麼意思?女人可不可以因爲遲早都要卸妝而不化妝呢?父母可不可以因爲自己的孩子反正早晚都會老死,而不要養育他們成人呢?人們會不會因爲衣服家具遲早會變舊壞掉而幹脆什麼都不添置呢?我們既然明天還是會餓,今天幹嘛還要吃呢?現在沖涼,雖然保得身體幹淨,可是等一下身體還是會髒會臭啊!這沖涼又有什麼意義?有何幫助呢?

  世間上的衆生,當然最終也必會經曆死亡,而且還會再有轉生。被放生的小動物,最終當然也會面對死亡。但我們修悲心的人,本著盡力施予無畏的精神,若能令衆生少一點痛苦、多一點福樂,這也是很有意義的。最終來說,我們要發願成佛,才可以最究竟地協助衆生得樂而離苦,但在未有這種究竟地利益衆生的能力前,我們並不是就甚麼也不做。能救助一個衆生少至一次,也一樣是一種善行,對被放的一方及放生的一方都有益處。施予衆生壽命,也就是自己在積聚長壽無病之因。放生時,我們也不是只是買動物回來放走那麼簡單。我們爲它們誦經持咒,令它們得聞佛號及佛咒,在心識中種下一個種子,將來必會成果。我們也回向祈願它們能于未來轉生善道而得遇佛法,最終能得成佛境。這些是對它們更長遠及實際的利益,也可視爲是”法布施”。此外,有些人也會爲它們授予叁皈依。一般畜牲聽不懂我們所念的內容,所以也無從生起真正的皈依心。如果嚴格地說,並不能說它們真的得到了正受皈依,但念誦皈依之過程卻肯定在它們的心識中種下了皈依的善種子,所以仍然是很有意義的事。藏傳佛教人士則會把甘露丸放水中讓它們喝用或灑在它們身上,這也會爲它們帶來很大的未來生利益。放生也必須運用一些智慧,只有悲心而沒有智慧,是不能對衆生…

《放生置疑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