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釋▪P10

  ..續本文上一頁?等等。

  用經論教證詳細分析開顯義理時,“隨說是經”有多種解釋方法。漢地法師解釋爲隨時隨地,即不管什麼身份的人,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凡是讀誦或者宣說,甚至僅僅爲他人宣講一個四句偈,那麼他所在的地方是一切天龍夜叉所供養、恭敬的地方,就象佛塔一樣。依藏文本解釋:不管什麼人,自己念誦或爲他人宣說這部經,乃至經中四句偈,此地天龍夜叉皆會恭敬供養。恭敬的對境可以從兩方面理解,將說金剛經的地方當作佛塔來供養恭敬,或者將宣說金剛經的人,當作佛的塔廟來恭敬。

  唐朝時期,某公一向清貧,後見一處非常廣闊清淨的地方,內心生起歡喜心,于是在地上抄寫《金剛經》。從此以後衆天人日夜守護此地。年深日久,經文的字迹已消逝不現,但每當雨雪,四方皆被雨淋時,唯有此地旱然無雨,地方鄉民常至此處避雨。當時有一位得道的和尚入定觀察後,知道曾有人于此處書寫《金剛經》,天人保護此地故不爲雨淋,村民無知踐踏經文會造極重惡業。僧人知此因緣後,勸阻鄉裏無論以後下再大的雨,亦不可到此處躲雨,踐踏經文。誠如佛陀所說,此經所在之處及念誦受持者,天人會日夜予以保護,誠心誠意念誦的人,非人邪魔外道不會造違緣。

  本經所宣示的般若空性,是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出生處。另一方面如《極樂願文》中所引用教證雲:“濁世五百世,我現文字相,作意彼爲我,爾時當恭敬。”既然釋迦佛以文字形相住世,以文字形相利益衆生,經文即是佛陀;再者如《大乘密嚴經》中所示:誰能持誦或攜帶密嚴經,造五無間罪也能清除,念誦、持誦者已變成真實的佛塔,供養處,持誦《大乘密嚴經》的人不管在哪裏與真實佛塔無有差別。凡是持誦般若波羅密多經者與佛的形象無二無別,實際是佛的化身,爲佛所遣之使。《妙法蓮華經》雲:“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爲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所遣,行如來事。”受持、讀誦者可能心生詫異:不可能,我不是如來派來的。但佛已于經中明示,依《法華經》所述,隨便僅爲他人說四句偈也是如來派遣,行如來事,所有天、非天、人、非人值得恭敬,因此般若波羅蜜多經與佛塔、佛廟無有差別。法王如意寶在《竅訣寶藏海》中,曾引用過嘎當派一位尊者的教言:在一個人的家裏,如果有般若經、佛塔、佛像,他的家已經成爲真實的佛堂。古代人有將此經系帶在身上,多有感應功德。唐朝時期,某人將《金剛經》裝入口袋帶在身上,很多魔衆危害他無法得懲,一次怨敵射箭時,雖然射中心間卻未穿入受傷。通過以上教證公案可使人了知:念誦般若波羅蜜多經,能憶念佛陀,則佛陀已在其人身邊,故說持誦般若波羅密多經的人與佛塔、佛廟無有差別,甚至僅念其中四句偈,也有不可思議無量功德。《叁昧王經》中說過:“何人憶念佛,彼人佛所在。”

  唐玄奘所譯“受持、書寫、讀誦、究竟通利、如理作意”與藏文較相合,而義淨與鸠摩羅什所譯基本相同,鸠摩羅什譯本上只說讀誦和受持,義淨本裏只有受持。“究竟通利”即究竟圓滿通達本經所有的意義道理。爲人諷誦、受持、書寫,能真正成就最無上微妙之法,若于此經內容究竟通達、如理作意、恭敬持誦,功德更是不可思議。漢地有些講義中是分開講“受持”之義,受是完全領會密義,持是正念密義不忘。般若四句偈的意義即是諸佛法身,圓滿了般若的功德,憨山大師的《決疑解》中亦雲:“此四句偈,即法身全體故。”念四句偈有如是功德,那麼精通此經所有意思並受持、繕寫的功德更無法思量分別。所以漢地的高僧大德自古以來對此經非常重視,如六祖的第叁傳弟子大顛禅師一生中曾抄寫1500卷《金剛經》,30部《法華經》。受持、讀誦、圓滿精通經義者能成就最無上的稀有之法,能現世獲得如來正等覺的果位,如水裏蓮花火裏生一般,非常稀有罕見。業障深重的凡夫衆生,依靠般若經即生能獲得無上圓滿的佛果,或者往生極樂世界,若此不稀有則更無有可稱稀有之事。

  此經所在之處,必定有佛,一方面經典是佛顯現作文字的形相,另一方面在《般若經》雲:“般若所在之處,十方諸佛常在其中,故欲供養佛,當供養般若,般若與佛無二無別。”與此相同,般若就是佛的智慧,佛就是般若,二者無二無別。藏文本中此處譯爲“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即爲有上師”。佛在世時,般若在的地方釋迦佛也在那裏,佛涅槃後般若所在的地方,是能爲所有衆生指路的人天眼目——高僧大德善知識駐足之處,真正的佛之道場也在那裏。因由善知識導而入經義,師即是經,經即是師。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爾時,須菩提請問世尊:應該怎樣給這部經命名?在座及未來世有緣者怎樣信受奉持呢?世尊將這部經立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並咐囑應當以此經名而信奉受持。爲什麼要用此名呢?因爲佛陀所說的般若波羅蜜,並不是實有的般若波羅蜜,而在名相上稱之爲般若波羅蜜。爲根除對法相的實執,世尊又提問須菩提,有沒有如來所說的法?須菩提如實回答:勝義中如來並未說過任何法。

  經典不同于論典,一次只講一個問題,經典有自己的特點,其含義就象珍寶倉庫一樣。珍寶庫裏有金、銀、珊瑚等豐富多彩琳琅滿目的各種珍寶堆積在一起,取寶時,首先拿貴重的如意寶,再拿寶石、金、銀等。經典內容也如珍寶雜在一起,後來高僧大德作論典時,有必要將經典中的內容如珍珠寶次第歸納、結合在一起。佛弟子結集經藏時,並未象寫文章事先考慮次第順序,而是忠實彙錄佛與弟子的言行。此經所記錄的,是須菩提先提問題,然後佛陀說法,形式上是這樣。內容方面,佛經每一個問題都有凡夫難以揣度的不同密意。佛陀有目的爲弟子們闡述,比如上面講身體象須彌山大,是針對某些對身體執著的弟子而言,又問世界是不是廣大,是針對于世界有實執的弟子而宣說。

  對于命名的原因,久尼夏智大師認爲:佛在世時外道也有多種相似的論典,爲了與外道的論典區分開,使後學依經名入門研究修學,故而立名;若無名稱則無法趨入,所以將此經取名爲《金剛經》。對于須菩提的提問,佛以其深廣如海的智慧結合衆生根基作了回答。凡夫人說話辦事大部分都是隨隨便便、恣情任性,小乘聖者有時也會有非語之說。《俱舍論》中例舉阿羅漢未如律觀察思維時,也會隨便亂說話,信口開河。不離等持時,阿羅漢的行爲如法如律,可當他不注意的時候偶爾也會顛倒言行,有時還會哈哈大笑。但佛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皆爲利益衆生,皆有不共的密義,如《四百論》中雲:“諸佛所動作,都非無因緣,乃至出入息,亦爲利有情。”

  藏文此經之名與義淨譯名皆爲《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以此名令後學得以受持、讀誦、書寫。《大智度論》第四十五卷中雲:“一切結使煩惱所不能動,譬如金剛山不爲風所傾動……諸蟲來齧,無所虧損,是名金剛心。”唐代的高僧大德謂“般若”是“智慧”,《六祖壇經》中雲:“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西國語指的是印度語,印度梵語“般若波羅蜜多”譯爲漢文即“智慧到彼岸”。“到彼岸”有兩種解釋方法,即道智慧和果智慧。從道智慧方面而言,彼岸即是現在我們所修的般若波羅蜜多智慧,正在趨向果智慧;從佛地的果智慧而言,證悟般若實相就已經真實達到佛的智慧彼岸。般若類別又可以分叁種或四種,印度法友論師的《現觀莊嚴論釋》雲:般若分文字般若、自性般若、道般若、果般若。薩迦派果仁巴大師根據陳那論師的“智慧即無二,道文亦立名。”將般若分爲道般若、文字般若、果般若叁種,其中最究竟的果般若智慧是秘密實相,道般若和文字般若是相似般若,雖然可以稱般若的名字,但不是最究竟的般若。薩迦派認爲文字般若與道般若是一地到十地時菩薩相續中的智慧,故稱爲相似般若,真正了義的實相般若是佛的圓滿智慧。宗喀巴大師在現觀莊嚴論注釋《金鬘疏》中又將般若分爲基般若、果般若、道般若和文字般若,其中道般若和文字般若是相似般若,果般若和基般若是實相般若。甯瑪派的華智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總說》中也如此分類。全知麥彭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釋》中隨印度法友論師的觀點而分類,並且認爲不管依哪一種方式解釋般若之意,真正理解時,應知最究竟的般若就是佛果,是佛智慧所到達的了義涅槃境界。

  世界上的邪門外道及無宗派者,根本不願意也無緣聽聞般若法門。有一部分內道信徒雖然已有緣聽聞,但對般若空性生起了怖畏和恐懼。只有那些因緣成熟,正處于道位者是般若空性的法器。所以在諸多經典中,爲引導衆生舍棄邪執、趨入般若究竟境界,佛陀宣說了般若波羅蜜多。所謂的般若波羅蜜多,暫時在名言顯現前可以如是解釋,但是以勝義理論抉擇衡量時,般若波羅蜜多空性法無垢無淨,遠離染汙迷亂無有任何相。如《華嚴經》雲:“法性清淨,無染無亂。”在勝義谛中,般若度的是與非,暫時與究竟,到彼岸的分別都不存在,世俗角度萬法是緣起顯現,因此可以立名爲般若波羅蜜多。爲令成千上萬無量衆生到達最究竟的般若境界,證悟一切諸法本面空性,佛陀也顯示成道、轉*輪、涅槃等十二相。

  所謂如來所說的法是否存在?前面已研究過,在此再述有不共的意義。因現前正在講第二轉*輪的般若空性——無相法門,佛陀用最究竟的智慧作衡量,諸法本來清淨,在名言中廣轉*輪…

《金剛經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