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不同,然而都是有利之語。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如來所得的法,既不實有的也不是虛無。
一般人認爲不虛則應是實有,不實亦應是虛無,實際並非如此。如來所得的法可以從幾方理解:一方面是如來在因地千萬次舍棄自己的肉身,曆經諸多苦痛然後獲得的甘露妙法;另一方面這種法雖是一切諸法的實相本性,然而其性質並非實有。若爲實有則應以勝義理論觀察也無倒存在,然而在勝義理論觀察時,得不到絲毫實有之法故,此法非實。但此法也並非虛無斷滅之法,雖然確實無實質性,但在衆生迷亂顯現面前萬法皆存在,如因果不虛,輪回痛苦及人生難得的道理在現實中確實存在,因此不管任何法都是不實不虛的本性。《中觀四百論》中雲:“甯在世間求,非求于勝義,以世間少有,于勝義都無。”在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中之前,諸法如幻如夢的顯現,業與因果也不會空耗;正在顯現的同時,以佛的智慧觀察,因果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存在,這就是佛所說萬法無實無虛的甚深教理。《入中論》亦雲:“若謂安住世間理,世間五蘊皆是有,若許現起真實智,行者五蘊皆非有。”世間角度諸法皆無欺存在,而以出世間真實智慧衡量時,聖者自身的五蘊亦不存在。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如果菩薩心耽著于名言法行持布施,則如同在黑暗中行路的迷茫者一般,見不到任何法,得不到任何功德。如果菩薩發心時未住任何法相,以叁輪體空方式行持布施,就象一個有眼之人,在日光明照的白晝,能一清二楚地看見各種色法一樣,其功德究意圓滿。
包括布施在內的五度必須以智慧波羅蜜來攝持,無智慧攝持的五度則如盲人一樣不能到達涅槃的彼岸。《大智度論》雲:“五波羅蜜多如盲,現前智度乃爲導。”《入中論》亦雲:“如有目者能引導,無量盲人到止境,如是智慧能攝取,無眼功德趣聖果。”宗喀巴大師在《入中論善解密義疏》、《般若攝頌釋》中亦引用此教證:成千上萬盲人無有明眼人的引導,難以到達目的地,如果有一個具眼之引導者,則可以到達所緣的任何地方;同理不具智慧度,布施就會落于相狀執著,不能到達究竟彼岸。永嘉大師雲:“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落地。”以此類推,有相布施等善法所獲得之果亦不究竟,無般若攝持之布施亦非究竟。有相布施雖有功德,但如盲人行路一樣,因此應以智慧度攝持前五度。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則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如果未來世界中,有人對此經生起信心並受持、讀誦,佛陀以無礙智慧眼能無余了知、看見他,此人因此獲不可衡量無邊無際的功德。
佛有不可思議的智慧,以其智慧眼完全能照見受持此經者的相續,他毫無疑問地了知經典所具有的不可思議功德,將來有多少人能受持此經,其所得功德也都可以徹見無余。根據《俱舍論》中所說:佛陀不同于聲聞獨覺,佛能于一刹那中不混雜地照見整個叁千大千世界。佛陀具足六通,尤其是以天眼的功德能將未來百千萬劫中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在佛的慧眼中,現在每一個持經者都顯現得非常清晰。
麥彭仁波切說:如果實在沒有修行正見的能力,最好是念誦真實的金剛語。佛經中說繕寫、讀誦、受持等十六法行的功德不可思議,因此修行人每天讀誦此經,能積累不可思議的功德福報。真心希求解脫的人,應該有堅定的誓言,自己應終生持誦的經典不能放棄,無論遇到任何違緣痛苦,也不能改變此誓言。唐代有一位蔚公法師,他每天念誦五十遍《金剛經》從未間斷,後來臨終,阿彌陀佛與眷屬親自接引往生極樂世界。經典是佛的金剛語,尤其般若經是佛經的精華,佛陀的加持力和佛法的殊勝性不可思議,依靠持誦此經可獲得無量功德。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說。”
如果世間一些善男善女早晨以恒河沙數身體作布施,中午也以恒河沙數身體作布施,下午也作如是布施,在無量百千萬億劫中作這樣的布施,其所得的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但如果有人聽聞到此經生起不退信心,此功德已勝過前述身布施的功德,更何況書寫、受持、讀誦、了達後爲他人解說,功德更是無法衡量。
身布施一般是一地以上菩薩的修法,若將一地菩薩所造百千萬身布施的功德與凡夫人相似信心相比,凡夫信心不一定超勝。信心分有叁種,最殊勝的是不退信心,不退信心也有各種層次:凡夫相續中的不退信心與菩薩的不退信心等。菩薩現見法界本性,其信心功德今生不退乃至生生世世不會退轉,凡夫相續中的不退信心只可承認即生不退,後世退不退轉難以確定,故凡夫的不退信心是否具足超勝功德有待觀察。當然,通過智慧作各方面觀察,一定能夠了達甚深經義。
身體布施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它與一般的財施不同,是極大布施,正如《大圓滿前行》所說:極大布施的行爲除了得地菩薩之外,普通凡夫人不能實踐,故其功德非常殊勝。無數劫中如此作無量的身布施,功德當然是不可思議。若說凡夫人單憑聽聞般若經,生起一個不退信心功德就勝過登地菩薩無數劫中以恒河沙等身體布施功德,這種說法有智慧的人應該觀察。但另一方面,“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真實確信之心可以遣除、遠離世間自相煩惱,能使相續生起堅定不移的般若智慧。具有堅定的信心可以得到加持離開疑惑心,修行能成辦一切所願,獲得一切功德。《極樂願文》引用經中教證雲:“如是一切布施中,法施最勝我宣說。”從這一角度來看,凡夫生起真正信心功德也可勝過菩薩以身布施的功德。
聽聞此經生起不退信心功德尚且如是,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說的功德更是不可思議。《優婆塞戒經》雲:“若人以紙墨,令人書寫如來法,施爲讀誦,名爲法施。”古代經書的手抄本較多,現代印刷業發達,不需手工抄寫,但提供紙墨讓他人書寫、印刷經典或送給別人讀誦,這也是真正的法布施,功德非常大,並且不管遇到任何違緣,書寫、讀誦、爲人解說《金剛經》都可以遣除。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世尊告訴須菩提:總而言之,此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的無邊功德。
以上內容歸納而言,是佛對須菩提以金剛語宣說此經無邊無際的功德。于般若功德,衆生之尋思分別念無法分別思維,一般語言無法表達,即使聖者聲聞阿羅漢智慧也難測度。佛功德不可思議,法功德不可思議,僧衆功德不可思議,對不可思議的對境産生一個信心,也會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而佛是從般若經中産生的,衆生見到般若經時,不僅來世,暫時今生也能得到利益。《隨念叁寶經儀軌》中雲:“如來功德不可思,佛法功德不可思,僧伽功德不可思,若信不可思對境,則生不可思功德。”
如此大功德的經典佛爲什麼人宣說?
“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經是如來對已發大乘菩提心,行最勝大乘道者而說。如果有人能受持讀誦爲人宣說,此人將獲得不可稱量、無有邊際、不可思議殊勝功德,乃至獲得無上正等覺果位。如來以慧眼全部知曉、徹見這樣的人,此人所作即是荷擔無上圓滿正等覺的事業。
此經主要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佛母的密義,一般衆生無法理解接受,如來觀察法器時,說:唯發大乘願、行菩提心的人可以接受,如來專爲他們宣說。許多經典中指出須菩提顯現爲小乘阿羅漢,實際是大乘根基,所以佛爲發大乘菩提心,行最無上乘者宣說此法。如來從未對小乘根機的人宣說大乘般若,因爲大乘菩薩戒中限定一般小乘者不能強迫引入大乘。對于能讀誦傳講般若法門經論者,如來盡所有智完全了知此人根機及其讀誦、受持的不可思議功德。確實因爲佛陀的加持力和佛法的殊勝性不可思議,依靠佛經能生同等功德。例如從前世親菩薩念誦《般若頌》時,屋頂常有一只鴿子聽經,以聽經聞法的功德,鴿子死後脫離惡趣,轉生爲王子,後來出家修持成爲大法師,即安慧法師。《五臺山志》中記載,一老和尚念誦《金剛經》獲得成就,他加持而流出之泉水可以開啓智慧,具有殊勝功德,即現今五臺山之般若泉。
此處主要敘述一切諸佛菩薩的來源是般若,讀誦宣說此經者必定會得到無量無邊功德之理。
“何以故?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
爲什麼呢?如果是喜歡小乘法的人,就會執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首先不肯聽受此經,中間不能讀誦,最後更無法爲人解說。
外道、小乘或從未學習宗派的平凡衆生無法聽聞受持此經,與大乘相比較,小法即是指僅希求自己個人解脫的法門。如果有人執著相狀,則不是真正波羅蜜多經的法器,而是下根者、卑劣者。《般若經》雲:“凡執實相者,皆無叁菩提之解脫。”所謂卑劣者,在《經觀莊嚴論》中雲:“友劣界性根意識。”即卑劣者自身根性非常鄙劣,周圍又有衆多惡友,所以對深廣如海的般若法門不會生起信心。如某些大城市中,周圍全部是不學佛、謗佛法、持邪見的人,自己又不是上根利器,因此難以接受甚深…
《金剛經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