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釋▪P21

  ..續本文上一頁于佛前請問:世尊!未來末法五百年,有許多衆生在聽聞這個法時是否會生起極大信心獲得利益?世尊回答:須菩提,勝義中衆生的本性不可得,在世俗中可以有如幻如夢的所化衆生。爲什麼呢?須菩提衆因緣所生之衆生者,如來說過並非是衆生,名言中稱爲衆生。

  前文已述末法五百年時,會有衆生對此經生起信心獲得饒益,佛盡所有智與如所有智無余知曉,徹見這些衆生。名言量前這是不可否認的,但這裏佛主要回答未來生信的衆生也非實有存在。在勝義實相中無一法實有,所謂的衆生不是衆生,本性完全不成立,只在名言中有如幻如夢的顯現。如雲:“猶如依支聚,可稱爲車輪,如是依蘊聚,世俗名衆生。”依靠分支組成的聚合體可名之爲車輪,實際車輪無有實體存在;同理依五蘊的聚合,世俗中可稱爲衆生,而實相中所謂衆生並不存在。《中觀寶鬘論》雲:“如削芭蕉樹,支分盡無實,士夫析六界,無實亦同彼。”如同削芭蕉樹一樣,分析地水火風空識的六界時,一點也無實有存在,而衆生也如芭蕉樹一樣無實。《叁昧王經》亦雲:“如濕芭蕉樹,人析求其堅,內外不得實,說法亦複然。”無垢光尊者說:被無明煩惱所蔽,未如實了達真如之義的士夫爲衆生,反之則非衆生。六祖亦雲:“自性迷,佛即衆生,自性悟,衆生即佛。”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須菩提言:佛得無上正等覺果位,于實相中無有所得。佛答須菩提:很正確,我于無上圓滿正等覺果位,在實相中乃至無少法可得,在名言中假名爲無上正等覺果。

  觀待世俗名言,佛陀確實獲得了共與不共的智慧,如十力四無畏,同時也具足各種相好與功德。而在勝義實相中,圓滿正等覺佛果亦無可得。龍猛菩薩論典中雲:“無得也無至,不斷亦不常,不生也不滅,是說名涅槃。”真正涅槃無可得之相。無垢光尊者于《大圓滿心性體息》中也說:依實相勝義谛衡量,佛陀所得的法也不存在。嘎瑪拉希拉說:佛陀果位有所得是從學道而言,無所得是從無學道而言。所以說世俗名言谛中不可思議的功德,究竟實相中以正理觀察抉擇時,無絲毫實質可得。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陀又說:須菩提,一切法平等無有高下,即是法性真實義。

  諸法平等,不僅指輪涅平等,也指顯現和空性平等、世俗和勝義平等。《維摩诘經》雲:無論顯現和空性,衆生和佛陀全部平等。《華嚴經》中雲:“我與一切佛,自性平等住。”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也引用過此教證,闡述釋迦牟尼佛與十方一切諸佛自性平等,無有高下。從實相上看,世尊與衆生無有差別,地獄和涅槃其性平等。《大乘起信論》中雲:“一切諸法從本性來說離言論相、離名字相、離行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遠離我、人、衆生、壽者等一切執著,修持一切善法,即可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的佛果。須菩提!所謂的善法如來說不是善法,而假名爲善法。

  如果將佛陀和衆生或基道果看待爲堅固的實質法,始終無法獲得究竟的果位。《六祖壇經》雲“自心清淨不可取舍”,即是說自心要清淨,修持時不能有人我與法我,或者說遠離四相,以此方式才可以得到究竟佛果,否則所有善法全部變成暫時人天福報之因,不能直至菩提。有些未抉擇過甚深空性法義的修行者,把積累資糧獲得佛陀果位執著爲實有,將自己所積累的少許善業認爲永遠不會毀滅,恒常堅固實有不滅。雖然暫時在名言中,佛陀說了因果不虛的道理,但最究竟實相上所有基道果,及輪涅所攝的一切諸法,都是無生的大空性。真正本體實有的佛果永遠不存在,因而也不可得,唯有認知此理,依見解修持才能得到無上圓滿的佛果。《楞嚴經》雲:“圓滿佛果歸無所得。”世俗顯法中可以承認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但以實相理論觀察時,首先發勝義菩提心遠離四相,最後方得無實相之佛果。

  谛洛巴祖師雲:“顯現不成障礙,執著令成障礙。”學修此經者,了知此理後應于善根等一切法減少執著,如果執著未曾減少煩惱依然深重,則修任何善法雖有暫時功德,始終會成輪回之因。修行者相續一定要以叁輪體空來攝持,才能成爲究竟解脫正因。因此智慧不能離開大悲,大悲不能離開智慧,二者雙運一味,以如是正見攝一切法,方爲學佛之道。麥彭仁波切在《光明藏論》中,將十一種續事全部抉擇爲大圓滿離一切戲論,依成就聖者的智慧,可知金剛經與大圓滿無任何差別。若未以理抉擇一切諸法本體空性,修任何法亦無法成就,只有在空性見解基礎上,遠離四相修持善法才能獲得真正的無上正等覺果位。

  所謂的善法,分隨福德分的十善,與隨解脫分的四禅、四無色界之因或叁十七道品等善法。這些法于世俗中雖如夢如幻顯現,然而究竟實相中,所修持的善法亦無可修,善法只是暫時的一種方便法。六祖雲:“不思善,不思惡。”既不思維善,也不思維不善,究竟來說修持中沒有任何善惡可依。六祖又雲:“修一切善法希望果報即非善法。”任何一個修行人若執取善業果報,就不是善法。《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因此名言中善法雖是解脫之因,獲得幸福安樂,從勝義實相角度而言,十善六度也並非真實存在。此無倒甚深大乘正理,唯于大乘佛法興盛的地方人們易接受,小乘佛法興盛的國家,人們則特別執著修持善法,並且始終認爲佛的身相永恒不滅,能獲得有實質性的佛果。如此執著實有的凡夫雖有信心,有一定的佛法因緣,但對空性法未曾深入聞思研習之故,于生死中不能出離,著實令人遺憾痛惜。針對人們對善法的嚴重執著,祥宋和尚說:不管黑狗、白狗,咬出的血全是紅色;同理,不管對善法、惡法的執著,都是一種執著,實爲輪回之因。

  未曾深入細致的廣泛聞思者,表面上雖然發心清淨,精進磕頭、燒香、供齋等善法,但由于未證悟空性法門的緣故,總是耽著于希求真實存在的佛陀和解脫之網。當然相對業障深重的凡夫,頃刻之間證悟空性境界確實有困難,但通過再叁的觀察思維,如理作意,放棄對基道果的執著,也可趨入空性。但初學者需警惕又墮于一邊,放下不是不修持,無智淺學者往往認爲不是有即是無,放下就是什麼善法都不用修持,如是趨入斷見邪道。末法時代,真正如理宣說弘揚般若法門者寥若晨星,聽聞受持者也極爲罕見,現在多數人只是表面學佛的持形象者,並未真正明白了解佛的密意。不說真正懂般若空性之理,字面上是否能解釋都會令人懷疑。末法時代持正見者,尤其應維護自己的見解,否則諸多邪見等損害因緣,隨時會損害自己。希望有緣聽聞此經的人業際不顛倒,見解行爲穩固如山,不要象池中枯水一樣逐漸減少,有減無增,而應以般若攝萬行,燈燈相傳、光明互映。

  

  “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如果聚集整個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象須彌山一樣大的金銀等七寶供養布施衆生,功德不可思議、無法言喻。然而,不必說念誦、受持全經爲他人說,哪怕僅僅受持其中四句偈的功德,即已遠遠超過前面的功德。以七寶布施的功德比不上法施的百分之一、百千萬億分之一,甚至數、言無法表達衡量。

  “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有兩方面的解釋:一是用遍滿叁千大千世界所有須彌山的七寶作布施,一是用如須彌山一樣大的七寶作布施。

  于此般若超勝之理,一方面因般若是一切諸佛之母,是諸佛本源、佛性種子故,持誦此經實際已成修持諸佛菩薩之因;另一方面般若經是于自相續中真正生起如來智慧之因,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皆依般若經而成就正等覺的果位,所以僅以四句偈持誦爲他人說,即是種下解脫成佛的善根,其功德非常廣大,勝過七寶布施功德。久尼夏智雲:財布施是人天福報之因,可召感天人、轉輪王等受用圓滿的果位,而持誦般若空性經典可證悟諸法本相,是最殊勝圓滿的成佛之因。財布施的功德易于滅盡,猶如死水;持誦般若經典證悟空性作法施的功德如大海,遠遠勝過其他功德。唐玄宗皇帝雲:“叁千七寶雖多,用盡還歸生滅;四句經文雖少,悟之直至菩提。”遍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初聞似乎功德很大,實際此善業還是不離生滅的本性,四句偈子的經文雖少,但證悟即可直至菩提,當下獲得正等覺佛的果位。由此可知無論如何龐大的財布施,若無有智慧攝受,也還是無常生滅法的本性,並非成佛之因;若已證悟很少的四句般若經文,則當下獲得菩提果位。般若法是直接成就菩提之因,《心經》雲:“叁世諸佛以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小品般若經》亦雲:“過去諸佛以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現在十方無量佛也以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六祖壇經雲:“若其般若真正觀照,一刹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直至菩提。”如果自己相續中已生起般若空性智慧,一刹那間將妄念全部熄滅,並且認識本性直至菩提佛果。凡夫執著于有法,以他人作財布施功德大並且願意隨喜,而不認爲令人在相續中生起般若智慧功德更大,希望見聞知曉此理者,應明二者的功德大小,使自相續中生起正見。

  

  …

《金剛經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