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釋▪P24

  ..續本文上一頁此一合相的本性不成立爲實有,只是世俗顯法的一種假相。世間愚迷顛倒凡夫不了知此理,經常以妄想貪執其爲實有,更不能如實了達此離一切戲論的諸法實相,因此佛在經典中常說:若佛不出世爲衆生開示甚深甘露法要,恐怕彼等于此法義不能解了。但凡夫人的智慧非常淺薄,深深地執著五欲,聽到空性法門也不能真實理解,因此不應于非法器面前宣說般若法要。《妙法蓮華經》中雲:“凡夫識深執五欲,聞不能解,亦勿爲說。”凡夫人智慧根機有限,又有種種迷亂業障遮蔽,根本無法見到真實法相,如有眼翳者耽執空中毛發一樣,以此長久漂泊于輪回之中。佛成道時說:“深寂離戲光明無爲法,證悟猶如甘露法性義,爲誰宣說也不可證悟,故當獨自安住寂林中。”世尊成道時已證悟如甘露般的妙法,爲什麼四十九日不欲對世人宣說?因爲世人妄執深重,不會真正通達佛的甚深法要,不能放棄一合相的妄執,所以世尊不願爲之演說,而甯可至寂靜林中獨自安住。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如果有人說佛說過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此人並未通達如來的密意。爲什麼呢?因爲佛陀所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它們並不實存,只是在名言中安立爲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佛在經中所述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並不是一種究竟了義之說,也不是真正承認實相中有四相。任何大乘修行人不能承認勝義實有,如果予以肯定承認,也將成爲此人修道中的一種障礙。世尊提出此問實屬必要,因爲佛爲調化根基不同的衆生而宣說八萬四千法門,對有些鈍根樂小法著相驕慢者,宣說有我的法門,如小乘的《阿含經》、《毗奈耶經》中承認萬法爲有,另外佛本生公案中常常涉及“我的眷屬中,舍利子、目犍連等象銀瓶一樣”,又說“在因地我曾經變成某某國王,做過什麼事。”有時又說:“我今天頭痛,是因爲我以前當漁夫兒子時看……而笑。”這些都是佛陀親口所說,難怪末世淺學者會認爲所謂的我實有存在,合乎法理,而不去廣泛聞思以實踐通達世尊的究竟密義。爲使人們擺脫這種惡見的束縛,世尊特發此問以引出究竟了義實相,須菩提通過世尊善言誘導,已經悟入佛之密意,因而答:執四見實有的人未理解世尊的意趣。叁轉*輪的了義經典《如來藏經》中亦雲“我是常有,衆生的佛性恒常不變”,世尊第叁轉*輪中宣說了常有的概念,但這是從光明顯現分而言,並非表明諸法實有存在,而是強調顯空無二的如來藏光明顯現,也是最了義的空性。

  此處六祖如是抉擇:我見就是如來藏本性實有,人見是諸法本性常有,衆生見是衆生的煩惱本來清淨存在,壽者見是衆生在實相上不生不滅。六祖的解釋言詞不多,所抉擇的方法不同別家,但意義通徹,經文幽玄,與原文很接近。勝義實相中以理觀察時,四相可以包括在無我空性之中,因佛陀最究竟的甚深法要,可以歸納包括在無我空性中。空無我之理是諸佛所達到的真正境界,它能摧毀一切世間邊執邪見,是趨入涅槃的唯一法門。

  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雲:“如佛雖離薩迦見,亦常說我及我所,如是諸法無自性,不了義經亦說有。”佛陀雖然已沒有薩迦耶見,但在顯現上經常說有我及我所;同理,諸法本來無有任何自性,但在不了義經中針對相應衆生的根機,佛也常說自性是存在的、我是存在的。有些經中說有我見等,這是不了義的,只不過是在以名言量爲主進行抉擇時,這樣宣說而已,並非究竟實相本義。因此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言中的一種假相,是妄想分別心的所緣,凡夫衆生心識所了知的實相亦非實相,只是名言中稱爲實相。勝義法界本性超離言思分別之境,唯是聖者智慧的所緣。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須菩提,發無上圓滿正等覺菩提心的菩薩,對一切法應以般若空慧攝持,如實了知,如是信解,不生任何法相。所謂的法相,就實相勝義而言亦非法相,只是假名而已。

  本經的教言主要爲破相執,整部經前面破一切邊執邪見,此處破一切法相不存在,所以禅宗大德常稱此經爲破相論。對于已經發無上菩薩心入了法門的人,應心入于法,與法相應。自己應當真正生起一些證相覺受,依《金剛經》而對于諸法實相生起感悟,否則雖然有聽聞讀誦的功德,但在煩惱現前時,會毫無辦法。倘若在精進聞思修行,相續中對諸法無生的本性生起證悟,則般若經中所述最甚深不可思議境界已然出現。

  初學者首先通過依止具德上師,如理聽聞明了經義,斷除增損疑惑,反複思維至基本能照見諸法本性爲思所智慧,然後通過反複修持,才能獲得不退轉的定解和境界。如此通過聞思修叁方面修持,對無生法相了了分明,顯而無自性的般若空慧必然會顯現出來。

  古代持明禅師有一個弟子,每天念誦一百遍《金剛經》。一日禅師問弟子:“《金剛經》講的是什麼意義?”“弟子只是在字句上讀,並不知道經的意義。”禅師說:“每天可以不念太多,只是念時需要用心觀想。”後來弟子每天只念一遍,一天念到“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時頓時開悟。所以修任何法都應先如實了知,中間如實信解,最後如實在自相續中生起不退轉的定解。羅睺羅贊頌雲:不可言說智慧到彼境,不生不滅虛空之本性,各別自證智慧之行境,頂禮叁世如來之佛因。若勤修持,最後自己一定能到達這種不生不滅的不可思議的境界。

  世俗凡夫所說的相,在勝義中並非法相,只是在名言中的假名。《大乘義章》中雲:“諸法體狀,謂之爲相。”《六祖壇經》中亦雲:諸法無相爲體。《華嚴經》中雲有六種相,《解深密經》中講叁種相,《大智度論》中也談到叁種相,本經則說四種相。不論相有多少,一切相在勝義中即是虛妄假立。久尼夏智在講義中強調最後一定要遠離一切相狀,這是證悟無我最殊勝的方便道,若未離一切相,人無我法無我不可能證悟。外境的相執如果沒有斷盡,執著未除,不能真正證悟空性,《釋量論》中亦雲:“如不斷此境,不能斷彼執。”世間任何相都不是真實,必須予以遮破,破斥一切相才能現前自然本智。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

  須菩提,如果有人用遍滿無數世界七寶作布施,功德不可思議,無法衡量;如果有善男善女發了殊勝的菩提心,念誦受持此經,甚至僅僅經中四句偈,爲人演說,所得福德遠遠勝過前者布施的功德。(在念誦本經前,首先應念叁遍或一遍皈依,最好是叁遍,然後念四無量心。念完全部經文最後回向,藏傳佛教儀軌中都有皈依發心回向。這樣具足了叁殊勝,功德很大。)

  念誦、受持爲人演說經中四句偈,如:“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其功德已勝過廣大財布施的功德,何況全經如此行持呢?極力修學此經者,若如理受持、通達此經,機緣具足時應常爲他人演說。現在自身具有本經的傳承,又有所化的衆生,應至力廣弘此經,否則浪費光陰,錯過機緣只有扼腕大歎。若確實不具備地點時間等因緣傳講全經,可以僅爲別人演說四句偈義。一般人沒有足夠的時間財力等福報作廣大的財布施,但演說一偈既不需很長時間,文字又通俗易懂便于接受,只需發一個清淨心即可同時成辦自他二利,這無疑是最好的積累資糧的方式。

  大乘經論的讀誦和演說功德不可思議,讀誦、演說都屬于十大法行,《現觀莊嚴論》中雲:“開闡正法鼓,谛語爲第十,彼性不可得,當知名修論。”及“多聞無厭足,無染乃法施,嚴淨成佛刹,不厭倦眷屬。”一方面,繕寫讀誦等屬十大法行,另一方面,此經主要宣說般若空性的甚深意義,受持此經與修持空性功德等無差別。麥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門》中雲:“世間最大的叁種功德是發菩提心,宣說大乘佛法,觀想空性。”因此具善緣者應常觀想,聞思此經,至少應每日讀一遍,若時間有限誦一偈亦可。麥彭仁波切雲:“若無有聞思修的能力,得到人身還是應當每天持誦一個具有傳承上師加持的金剛語,這樣可得到殊勝功德。”世人認爲供養上師一條哈達或一百元錢功德很大,而沾沾自喜。從一方面看,這樣供養確實有功德,但另一方面,真正發菩提心觀修空性,爲他人傳法解經,功德更大。有志者應勇于荷擔如來家業,在漢地廣弘般若空性法門,使不信佛教道理者皈依佛門,懂一偈爲人講說都會成就自他利益,否則通曉佛法的人不弘揚佛法,而象阿羅漢一樣入滅定,這並不合理。無垢光尊者在《上師心滴》中雲:“有些人安住在滅定中,實際是小乘行者,爲了自己成就而舍棄利他的事業,並不符合大乘教法。”

  “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如何爲人宣說呢?應安住于實相中,不取任何相,如如不動。

  世尊爲度化各種根機不同的衆生而講的八萬四千法門,全部意義都是引導有情趨入般若空慧之道。一切法的實相是菩薩根本慧定的所境,在入定時無有任何相可緣,如如不動,遠離一切戲論。《般若經》雲:“若人見此法無減無滅,猶如虛空也。”任何相在入定智慧前都爲顛倒錯謬,因此不執取任何相,才能與叁世諸佛的無爲智慧境界無二無別。這種境界無有所破所立,真實義中自然安住,能現前真實的本性。《寶性論》等論典中雲:“此中無所遮,亦無少所立,寂滅中安住,正見即真相。”真正能現前這種境界,已超勝發菩提心等任何善法的功德。《不可思議經》中雲:發菩提心不及觀空性持正法功德的十六分之一。因此觀修般若波羅蜜多空性智慧的功德非常殊勝,具有福德智慧清淨戒律的持藏者,應當廣宣流布,稍稍安住此經的境界,其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爲什麼呢?一切有爲之法,皆如夢、幻、泡、影、露水、閃電,應當如此觀待一切法。

  漢傳佛教的高僧大德們經常喜歡引用此偈,藏傳佛教中在長淨期間也常于午飯前,供食子或給邪魔外道的衆生作布施時念誦此偈,此偈概括了這部經的全部內涵,若無時間修持此經念誦全經,可僅念誦此偈。

  菩薩在出定時應觀一切法如夢如幻,凡是因緣所攝生滅法,皆是有爲法,而有爲法全部是迷亂意識安立的雖有能取所取之法,其本性絲毫不能成立。就象夢境與幻化師幻變出來的幻像;又如同鏡子裏種種影像,因緣積聚而顯現,因緣毀滅時又消失;無常似水面的水泡,又猶如早晨的露水,雖然放射璀燦的光芒,但頃刻後馬上消失;諸顯現好象閃電一樣,瞬息刹那生滅。此處從諸法無自性與無常兩方面作比喻,藏文中此處還有如流星、如眼翳、如燈、如雲四喻,共九喻。玄奘法師譯本與藏文本同,而此譯本差異可能是由于梵文原本不同或流通中疏漏。其他佛經和《幻化網》中多運用幻化八喻,《聞解脫經》中有十二種比喻宣說一切有爲法無有自性,《妙臂請問經》中雲:“叁世一切如虛幻。”《長阿含經》中有比喻:“色如聚泡,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如幻法。”《中論》中雲:“色聲香味觸,及法體六種,皆空如焰夢,如乾達婆城,如是六種中,何有淨不淨,猶如幻化人,亦如鏡中像。”諸如此類如幻如夢的比喻非常多。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世尊圓滿講說此經後,須菩提及所有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人、阿修羅聽後都生起大歡喜心,信受並依教奉行。

  

  

  如是甚深般若經,僅聞亦斷輪回根,

  讀誦受持何堪言,故恒實修極重要。

  以此善根皎月光,遣除愚衆癡意暗,

  趨入光明解脫道,速得如海身智德。

  

  

  此《金剛經釋》是法王晉美彭措足下愚徒索郎達吉在喇榮傳講此經之同時撰著圓滿,增吉祥,2000年8月15日。

  

《金剛經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