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釋▪P7

  ..續本文上一頁洹。”

  須陀洹是指小乘見道果位——預流果。有些大德認爲“流”字應該是“生”字,一果應該稱爲預生;也有解釋爲入流,表示逆生死流,不入六塵,入出世聖者之流的意思。小乘行者通過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的修習,于苦集等四谛、十六行相生起隨信,了悟無我正見而趨入聖位,故得預流果的聖者不會有我得預流果的執著。

  預流果是小乘見道位,其所得智慧是在第十六刹那斷除見惑後得到的智慧分,其所斷是欲界當中的修惑與所有的一百一十二品見惑,預流向尚未全斷盡修惑,預流果已經徹底斷除本品的障礙,入聖智位。預流果者唯在名言中有獲得一個預流果的假相,但是在實際當中,所得的果位、能得者與所得者都是自相空。既然不成立實有的入流,就不可能有入于色、聲、香、味、觸、法者,《澄清寶珠論》引教證雲:“若于內外法,斷盡我我所,則盡近取因,彼盡不轉世。”以未趣入外塵六境的緣故,可以稱爲是預流果。

  若不能正確分析勝義谛和世俗谛,則難以開顯佛陀的密義,講解著述者在建立正理時也很棘手,部分大德們解經時,未區分世俗谛勝義谛,以此原故,解釋經文時,前面說須陀洹名爲入流,後面不是入流,文辭前後相矛盾。《入中論》中雲:“由名言谛爲方便,勝義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別此二谛,由邪分別入岐途。”如果分開二谛,在世俗中有如幻如夢的假相,以勝義谛觀察時,預流果本性無實故,不應有執著。

  《俱舍論》和《現觀莊嚴論》中有關于二十僧伽的概念,二十僧伽由四個沙門果位分化而出。預流果有五個包括叁個向預流果和兩個聖果,然後一來果有叁種,無來果有十種,阿羅漢果分爲聲聞與緣覺兩種,總共二十僧伽。嘎當派中有四種難題,其中二十僧伽問題也是其中比較難懂的一個題。宗喀巴大師、嘉曹傑、克主傑論師專門對二十僧伽有很詳細的一些解釋,包括每一個僧伽所證所斷以及他們在輪回當中流轉情況,如無色界當中怎樣,色界當中怎樣,從欲界當中如何離開等等,都有細致入微的解釋。《現觀莊嚴論》中對二十僧伽問題,例如預流果的向預流果,向預流果又分多種,一來果裏面什麼往生天趣,什麼往生人趣,裏面有很詳細的分析,但要完全理解也比較困難。

  叁界九地當中把所有修惑,即修行當中的煩惱,分成九品,比如說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等。叁界九地依《俱舍論》的安立法,叁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加四色四禅天與無色界的四無色界天,共九處稱爲九地。以每一界地的煩惱有不同特點的緣故,將每界的煩惱又分爲九等,共九九八十一種修惑。預流果者都只能斷除九品修惑中一品到五品之間的修惑,及一百一十二品見惑。(見惑是由各種文化、生活形式形成的偏見),第六品以上的修惑尚未斷除。斷除過程中最主要斷叁種結,此叁種障礙是薩迦耶見、戒禁取見、疑惑見。薩迦耶見亦稱爲我見,指五蘊妄執有我或認爲存在常法的作者,或不可思議我存在,以此爲緣生起我執流轉生死,戒禁取見是受持非因所製之戒,如外道殺生祭祠、裸形苦行等,斷除此叁種所得的果位稱爲預流果。

  依道次第而言,預流果將叁種身見、戒近取見及疑惑見這叁種障礙斷除,獲得第十六刹那的智慧,因此在不觀察名言中可以安立承認有這麼一種預流果,但以本來實相上而言,是不存在的。宗喀巴大師在《六十正理論》廣釋當中有詳細敘述預流果的境界。預流果要入趣先能不能入色呢?入色是不可能的。預流果當時證悟的境界,無任何所依,所以得不到可入的色法,同樣的道理,聲、香、味、觸、法,各種世俗真實對境法都無法趣入。能趣入者和所趣入或者趣入的方式,全部都不存在。證悟如此無所入的空性境界,是真正的須陀恒果。須菩提答得非常准確,釋迦牟尼佛見法緣與弟子都已成熟,所以很高興。然後下面是一來果。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世尊問須菩提:“你是怎麼想的,斯陀含果的聖者會不會有這樣的執著妄念“我已獲得斯陀含果”?”須菩提回答:“不會,世尊。爲什麼不會?斯陀含在名義上可以說是一往來,在幻化中還要來一次欲界,但以勝義谛實相而言,二果的聖者已證得無來無去的智慧,無所往來,所以稱作是斯陀含。”

  斯陀含稱爲一來果,依《俱舍論》二十僧伽的講法,一來果分爲叁種僧伽,其所斷爲五種結,包括身見、戒禁取見、疑見、貪欲和惡意五種修惑障礙,九品煩惱中的第六品已斷除。真正的一來果,斷除相應自品的障礙,已遠離我與我所的執著,所以才成立相應的果位。龍樹菩薩《中論》中雲:“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滅我我所故,名得無我智。”全知麥彭仁波切雲:“一見真谛者,能斷遍計惑,如知繩非蛇,相續生對治。修行後次等,能斷俱生惑,改變對治性,斷盡細種子,複不出生故,如日遣黑暗。”一來果者證得本品慧分,已斷相應六品煩惱,根本不會生起“我是斯陀含者”這樣粗大的分別我所執,如《優婆離請問經》中雲:“煩惱智慧此二者,不能同時異有故。”梵語斯陀含,玄奘法師譯爲“來者”。所謂一來果者,尚未脫離輪回,色界和無色界還是經常去轉生。其中的七還者連續七次到天界,欲界中來一次,天界還要往返七次。漢地的一些禅宗大師說一來果只說來天界七次,欲界一次,但還有一種一來果明明姣姣者,他並無具體在天界流轉的次數,但會去多次。

  不管是預流果還是一來果的聖者,都不會有我所的實執,如果有實執,則其自宗所安立的果位亦無法證得。以中觀應成派的觀點,得小乘的四種果位必須要在證悟人無我與部分法無我,如果法無我未證悟,小乘自宗的果位也不能證得。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佛問:“須菩提,你是怎麼想的,得到阿那含聖果的人會不會有這樣的執著“我已得到阿那含果”!”須菩提問答說:“不會的,世尊!什麼原因?雖然名言中阿那含不再來欲界,而在實相當中,阿那含並無來與不來的分別妄想,所以稱爲不來果。”

  佛經的緣起是很稀有的,有些佛經內容是釋迦牟尼佛對弟子親口宣說的,有些內容是弟子懂得佛的密義,弟子宣講,由佛印證而成爲經。如《心經》,是觀世音菩薩宣說五蘊空性,佛陀予以印證,成爲佛經。此處雖然是須菩提所說,但經過佛的印證,與佛的密義相一致,其所說之語也列爲佛經。

  阿那含是小乘聖者果位當中的第叁果,也稱無來果,玄奘法師譯爲“不還果”。從名相上無來果可以有無來的概念,但從勝義谛的角度分析,無來的概念也是不存在的,何況恒常的果。叁界九地當中無來果者不再來欲界,但是色界、無色界還是要經常去轉生,所謂的無來果可以分叁無來向、叁中端、叁種超越、一個無來果,共計十種類別。阿那含的修證成就是斷除見惑五種結、色受結,無受結、掉舉、無明、我慢和欲界九品修惑中的七至九品,若把無色界最上的非非想天的煩惱斷除,即可成就阿羅漢果。阿那含雖然沒有斷除生死輪回的一切煩惱,但也斷除了九品的煩惱,欲界再也不用轉生,並且能自在轉生色界、無色界天,這樣的小乘聖果,唯在名相上顯法存在的角度可稱爲是無來果。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佛進一步問須菩提,得阿羅漢果的聖者是否有“我已得到阿羅漢果”的執著?須菩提答:不會,世尊。爲什麼無有執著呢?因爲勝義當中無任何自相實有堪忍的法存在,阿羅漢的概念也不成立,何況實有的果法。

  阿羅漢義爲勝敵,表示戰勝叁界煩惱敵人之意。叁界九地共計八十一種修惑已全部斷除,但他還有細微的所知障,以斷除八十一種修行障礙的原故,完全斷除轉生叁界輪回的因。雖然阿羅漢還沒有戰勝細微所知障的敵人,但已戰勝了俱生煩惱之敵。六祖口訣與江居士的講義中,阿羅漢譯爲無生,藏文中勝敵與無生有些差別,無生通常指達到無生無滅佛的境界,阿羅漢翻譯成勝敵更恰當。阿羅漢從小乘自宗而言是最高的一種境界,但根據《法華經》、《澄清寶珠論》等很多經論所述,究竟唯有一乘,阿羅漢最終一定要入大乘,修行大乘法,才能得到究竟涅槃的果位。有些法師未精通大小乘的道次第,在講義當中說阿羅漢與八地菩薩境界相同,已經獲得無生法忍,修密法者最後的果位是阿羅漢果等,純屬謬誤之談。這些法師在人們的印象當中可謂人天師表,弘法利生的事業也普遍廣大,但可能未聽聞《俱舍》,未研究《現觀莊嚴論》,未廣泛系統修學大乘經典,故說法時難免有諸多秕漏,出現這樣那樣不符合佛經論典的分別妄言。

  《十地經》中雲:“此教宣說聲聞獨覺亦有了知一切法無自性者!”不僅大乘觀點,小乘自宗也認爲阿羅漢不應該有自己是阿羅漢的執著。小乘自宗亦如是表述羅漢證悟境界:滅盡心、滅盡識、滅盡蘊、一切痛苦也滅盡了,這是痛苦的終結。世俗和世俗谛有較大的差別,阿羅漢雖然有世俗顯現卻沒有“世俗谛”的顯現,聖者面前雖然有世俗的顯現概念,但沒有谛實的概念,因此,阿羅漢在出定的時候自己也有“我是阿羅漢”的想法,但他不會有真正阿羅漢的執著。他如果有阿羅漢執著會有什麼過失呢?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須菩提依自己所悟進一步陳述:如果阿羅漢生起自己是阿羅漢的執著,實際就是在執著我相、…

《金剛經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