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戒律儀論(下)▪P24

  ..續本文上一頁轉的,如是佛陀的功德無量無邊,廣若虛空,如妙翅鳥王的聲緣弟子、大乘菩薩因其慧力有限,均莫能圓滿宣說。

  庚貳、少許言說亦依聖教:

  如我于佛衆功德,豈能了知而贊言,

  然由龍猛已宣說,故我無疑述少分。

  至于象我這樣的凡夫行者,于佛的衆多功德豈能了知而加以贊言呢?只因依龍猛菩薩宣說的聖教典籍爲根據,故我深信無疑地敘說了佛陀少分的功德。

  己叁、了知彼等功德之利益:

  甚深謂性空,余德即廣大,

  了知深廣理,當得此功德。

  佛的無量功德可歸攝爲二種,即爲甚深性空之法身,其余爲廣大福德之色身。若善了知如是甚深、廣大功德之理而依修後,當來會證得此二種殊勝功德。

  丁叁(得正覺後以幻化度衆之相)分叁:戊壹、明本師示現殊勝化身之傳記;戊貳、成立究竟佛法爲一乘;戊叁、本師現證菩提而住于無量劫。

  戊壹、明本師示現殊勝化身之傳記:

  佛得不動身,化重來叁有,

  示天降出胎,菩提轉靜輪,

  世有種種行,爲多愛索縛,

  佛以大悲心,鹹導至涅槃。

  諸佛雖安住于真實不動之法身,但以大悲周遍而現諸化身,重新來到叁有生死之中,示現降兜率天、入胎、出胎、精通世間學問、出家苦行、于菩提樹下成大菩提,應衆生根機轉妙*輪,令往寂靜涅槃之彼岸。世間衆生皆有種種界行,複爲衆多愛索所縛,身心毫無自在,佛以大慈大悲之心鹹導一切衆生,往詣究竟涅槃之安樂城。

  戊貳(成立究竟佛法爲一乘)分二:己壹、明以理成立究竟爲一乘;己貳、說叁乘者爲不了義。

  己壹、明以理成立究竟爲一乘:

  離知真實義,余無除衆垢,

  諸法真實義,無變異差別,

  此證真實慧,亦非有別異,

  故佛爲衆說,無等無別乘。

  若遠離了了知真實義的空性智慧,決定無有其余方法淨除二種障垢的種子,因諸法的究竟真實義無有變異差別,故證悟此真實義的智慧亦無有任何別異,是故佛陀爲諸衆生,宣說無等無別乘的究竟一乘。經雲:“迦葉,由知一切法平等性故而般涅槃。此唯有一,無二無叁。”

  己貳、說叁乘者爲不了義:

  衆生有五濁,能生諸過失,

  故世界不入,甚深佛行境,

  然有佛善逝,具智悲方便,

  昔曾發誓願,度盡諸有情。

  衆生具有能引生諸大煩惱過失的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故于佛陀甚深難測的行境不能順利趣入,然由諸佛善逝本具智悲方便,又曾于往昔發過廣大誓願,故于度生事業過程中,不辭勞苦,毫無悔怨之心,勤辦利樂衆生的廣大事業。

  以是如智者,導衆赴寶洲,

  爲除衆疲乏,化做可愛城,

  佛令諸弟子,念趣寂滅樂,

  心修遠離已,次乃說一乘。

  如《法華經》中的智者大商主引導衆人往赴寶洲,爲消除衆人之疲乏,于途中以神變化作可愛城邑,令其休息。佛陀爲令未成熟大乘根性之弟子意念暫趣寂滅涅槃之樂,特爲其宣說二乘法要,待彼等之心修至遠離生死煩惱時,次乃宣說唯一大乘法最爲究竟,令其亦如諸佛圓滿斷證功德,得一切智智。

  戊叁(本師現證菩提而住于無量劫)分二:己壹、現證菩提;己貳、常時住世。

  己壹、現證菩提:

  十方世界佛行境,如其所有微塵數,

  佛證菩提劫亦爾,然此秘密未嘗說。

  佛所行境如十方世界的無量刹土中所有微塵的數量,佛證最勝菩提之劫數亦有如此之多,然此秘密,佛陀未嘗宣說。

  己貳(常時住世)分二:庚壹、略說;庚貳、廣說。

  庚壹、略說:

  直至虛空未變壞,世間未證最寂滅,

  慧母所生悲乳育,佛豈入于寂滅處。

  諸佛未來的壽量直至虛空未曾變壞、世間衆生尚有未證得寂滅佛果之際而無盡期。世尊悉從般若波羅蜜多佛母所生,由大悲母乳之所養育,豈能入于寂滅處安享極樂。正所謂“智不住諸有,悲不滯涅槃”。

  庚貳(廣說)分二:辛壹、于衆生具有無量大悲;辛貳、彼境受苦有情無盡而不涅槃。

  辛壹、于衆生具有無量大悲:

  世間由癡啖毒食,如佛哀愍彼衆生,

  子毒母痛亦不及,以是勝依不入滅。

  世間衆生由無明愚癡等過失增上力故,貪著五欲如啖毒食,若說佛陀哀愍彼諸衆生的悲心之量,世間慈母見愛子誤啖毒食所生之悲痛亦不能及,以是諸佛爲衆生最勝依怙,終不入寂滅涅槃。

  辛貳、彼境受苦有情無盡而不涅槃:

  由諸不智人,執有事無事,

  當受生死位,愛離怨會苦,

  並得罪惡趣,故世成悲境,

  大悲遮心滅,故佛不涅槃。

  由諸無智世人,執著有事無事,即便深信因果,修善積資而生人天,亦必定感受生死之位而循環不息,被愛別離苦、怨憎會苦等叁苦、八苦所逼,並以煩惱爲因而顛倒邪執,得無量罪業,墜入惡趣中感受無量痛苦,故世間衆生成爲大悲所愍之境,由愍念衆生諸苦的大悲心力,遮止了佛陀欲入寂滅之心,故佛陀常住世間解救衆生,不忍趣入寂滅涅槃。

  乙叁(造論究竟)分二:丙壹、如何造論;丙貳、此善回向。丙壹(如何造論)分二:丁壹、真實;丁貳、彼之必要。丁壹(真實)分二:戊壹、依何而造論;戊貳、明如是所造論之不共同。

  戊壹、依何而造論:

  月稱勝比丘,廣集中論義,

  如聖教教授,宣說此論義。

  月稱勝比丘廣泛攝集了《中論》之義,以了義聖教經論及龍猛菩薩的教授爲根據,宣說了此《入中論》義。

  戊貳、明知是所造論之不共同:

  如離于本論,余論無此法,

  智者定當知,此義非余有。

  若離于本論,余論中未能無倒圓滿宣說此甚深空理之義。是故智者應當了知,此論中的甚深要義非余論中所能具有。

  丁貳(彼之必要)分二:戊壹、真實;戊貳、教言應唯此論受持。

  戊壹、真實:

  由怖龍猛慧海色,衆生棄此賢善宗,

  開彼頌蕾拘摩陀,望月稱者心願滿。

  因龍猛菩薩通達甚深空性之慧海深廣難測,衆生由于接受不了而舍棄此賢善的中觀宗義。爲遣除彼等相續中的疑怖,月稱菩薩特地開顯了如拘摩陀花蕾一樣的中觀頌的深義,令期望蓓蕾開顯的有緣者心願得以圓滿。

  , 戊貳、教言應唯此論受持:

  前說深可怖,多聞亦難解,

  唯諸宿習者,乃能善通達,

  由見臆造宗,如說有我教,

  故離此宗外,莫樂他宗論。

  前面所說的了義大空性深而可怖,不但未學過宗派者,即便多聞博學之人,亦難以理解通達,唯有往昔修積福報和長時間聞思過空性教義者,乃能依善知識的引導而通達。除中觀宗外,他宗解說勝義之理,未得佛意,唯由臆造,如同宣說有人我之邪教,故離此中觀宗外,于他宗論師所臆造諸論應舍棄愛樂之心。

  丙貳、此善回向:

  我釋龍猛宗,獲福遍十方,

  惑染意藍空,皎潔若秋星,

  或如心蛇頂,所有摩尼珠,

  願普世有情,證真速成佛。

  我以殊勝教理解釋了龍猛菩薩的究竟宗義,所獲廣大福德恒遍十方。我雖爲心相續中具有惑染的凡夫,但爲利衆生所發的意願清淨如無染的藍天,皎潔若秋夜的明星,深信本論必定能令衆生獲益。衆生若能理解本論的深義,心相續中可得無量法財,如同獲得了龍蛇頂上的摩尼寶珠一樣。以此造論的一切福德,普願回向一切衆生,願一切父母有情,皆能證悟諸法真實本性,速成無上菩提之佛果。

  甲肆(末義)分二:乙壹、論師中誰造;乙貳、譯師誰譯。

  乙壹、論師中誰造:

  入中論頌,是薩曼達國,光顯龍猛深廣理趣,證持明位,得如幻定,住無上乘,成就逆品不可奪之殊勝智悲,能於所畫乳牛擠乳,破除有情實執之月稱大阿阇黎,著作圓滿。

  乙貳、譯師誰譯:

  迦濕彌羅聖天王時,印度底拉迦迦拉沙論師,與西藏跋曹日稱譯師,于迦濕彌羅國無比大城寶密寺中,依迦濕彌羅本翻譯,後于拉薩惹摩伽寺,印度金铠論師序與前譯師,依照東印度本,善加校改,講聞抉擇。

  于此甚深般若藏,散心聞誦緣淺薄,

  未作圓滿聞思修,漸入光明獲安樂。

  遠離世法染汙心,趣信利衆護正教,

  上師本尊生歡喜,利益弘化而造論。

  願此深義入相續,獲勝辯才陀羅尼,

  智慧等同妙吉祥,無邊有情登佛地。

  願我生生世世中,直至獲得菩提間,

  具德上師恒攝受,護持殊勝正*輪。

  普願一切有緣者,身心猶如金剛杵,

  尊勝諸魔違緣中,任成二利遍吉祥。

  此略釋主要參考月稱菩薩《入中論自釋》和全知麥彭仁波切著作的《月稱菩薩言教》等注釋,也曾于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座前恭聽本論的清淨傳承。懈怠弟子益西彭措于公元二〇〇一年四月二十六日(農曆四月四日),文殊師利菩薩聖誕日,于喇榮觀音殿圓滿造畢,願增上吉祥!

  時輪塔

  1無畏圓滿:晉美彭措的意譯,即法王如意寶。

  2 白瑪旺甲:又譯作白瑪旺格傑布,即蓮花自在王,是甯瑪巴大成就者。

  3 旃紮古昧:又譯作旃陀羅閣彌,亦稱月官。

  4 《禮佛大忏悔文》:又名《叁聚經》,叁聚指悔罪、隨喜、回向。

  5 正學女:又譯作式叉摩那,式叉摩那尼,式叉摩尼,或學法女,指欲受具足戒的沙彌尼,自十八歲至二十歲滿二年間別學六法:不淫、不盜、不殺、不虛诳語、不飲酒、不非時食,以測試其發心是否堅固。

  6 好相:指見到相好圓滿的佛陀。《梵網經》又雲:“好相者,佛來摸頂,見光見花,種種異相。”

  7 诃:同呵,大聲斥責

  8 《集學論》,又名《大乘集菩薩學論》,又譯作《學集論》。

  9 根本罪:又稱他勝罪,重罪,波羅夷罪。

  10 國王:指已受菩薩戒的國王。《梵網經》雲:“若佛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一。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佛歡喜。”

  11 上品纏犯:指很嚴重的煩惱。

  12 疱:即瘡疱。指佛轉*輪十二年後,佛弟子中出現不如法之行爲,此後佛陀開始製定戒律。

  13 波羅提木叉:戒律名稱,譯作別解脫,或處處解脫,或隨順解脫。

  14 上人:指具有斷證功德之菩薩等。

  15 五蓋:指掉悔蓋、嗔恚蓋、昏睡蓋、貪欲蓋和疑法蓋。

  16 白氎線:即白細棉線,氎音dié。

  17 铦:鋒利,音xiān 。

  18 《律儀二十頌》:即《菩薩戒二十頌》。

  19 刀等不宜物:《梵網經》雲:“若佛子。不得蓄一切刀。杖。弓箭。矛。斧。鬥戰之具。及惡網羅罥。殺生之器。一切不得蓄。”

  20 十發趣心,十長養心,十金剛心,見《梵網經心地品》。

  21 無比丘分:指失壞比丘戒體。

  22 攝頌:指《菩薩戒二十頌》。

  23 有染違犯:指以貪嗔嫉妒、嫌恨、恚惱等煩惱心而違犯菩薩律儀之罪。

  24 非染違犯:指在懶惰懈怠忘念無之心而違犯菩薩律儀之罪。

  25 覆缽羯磨:指由僧衆共作羯魔爲製罰某惡性施主,或恐某虔信施主家財匮乏,而暫時不去其家應供的僧團製度,如將缽倒覆,無法盛飯食。

  26 僧次:指無分別心次第請僧。

  27 窣堵波:指佛塔。

  28 劫盜他得:即劫盜他人所得之財物。

  29 驕世耶衣:由蠶絲所製的衣服,指高檔衣服。

  30 二律儀:此處指別解脫戒和密乘叁昧耶戒。

  31 如雲:指如密乘續部雲。

  32 窣吐羅罪:即粗罪。

  33 自手作食,自磨自舂:聖一法師在《梵網經菩薩戒淺說》中說:“在印度,出家人只可乞食,不可自己弄食,磨穀舂米。但在祖國的大叢林則不同,古時大叢林內住上數百甚至千人,清一色純是出家人,不能雇請外人作務,只有差僧人燒飯、磨穀舂米,爲衆服務,不是故意與在家人爭利潤,不算犯戒。”

  34 肉杵臼:當解爲自己的肉身。

  35 小法:指小乘法。

  36 俱行無動覺:指對佛法産生堅固的定解,看外道論典無有動搖。

  37 外明:指因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等與外道共同的世間學問。

  38 瘥:音chài,意痊愈。

  39 六般若波羅蜜:六波羅蜜以智慧攝持故稱六般若波羅蜜。

  40 四種不共法相:即治障、合智、滿願、成生(成熟)。

  41 無貪俱生之思:指一切沒有貪戀的作意。

  42 依果:指依報與果報。

  43 有境:即叁有之境。

  44 中斷障:即使聞思修行中斷的障礙。

  45 十一事,見己二、持戒波羅蜜,饒益有情戒。

  46 六種殊勝:見戊一、略說,子六、正行修持之相。

  47 俱胝瘦他:數量詞。

  48 四句生因:一因生一果,多因生一果,一因生多果,多因生多果。

  49 溟,即海。

  

《菩薩戒律儀論(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