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友所引誘,菩薩心生憐愍,爲了使他得利益安樂,不讓他因接近惡友而受長久損害,隨己所能說離間語,使他遠離惡友。菩薩以此饒益心說離間語,不違犯菩薩戒,能引生很多功德。
六、绮語開緣。如果菩薩觀見有情喜歡猖、吟、詠、歌、諷,或喜歡談論有關王賊、飲食、淫蕩、街頭巷尾無義之事,菩薩爲了使他出離不善行,安立善行,而說绮語,先使他歡喜,再以善法方便引導。菩薩如此說绮語,不違犯菩薩戒,能引生很多功德。
七、粗惡語開緣。如果菩薩見有情離開正路而行非理事,爲了讓他出離不善行安立善行,菩薩說粗惡語,猛利呵斥責備,菩薩如此以饒益心說粗惡語,不違犯菩薩戒,能引生很多功德。
所謂行非理事,《傳釋》說:“行十不善,或雖善知大乘道而行小乘道,及知小乘而行外道,名越路行,雖知正理而于學處不敬緩慢,名非理行。”越路行即離開正途,非理行即行非理事。
如上所說,表面上看起來不善之行爲,其實于衆生有利益,爲善法,佛均開許。《大日經》等經論只開許身語七支,于意之貪嗔癡不開許,因爲判別善與不善唯依發心。《清淨心之罪障經》中有這樣一則公案,頌雲:“善意將鞋墊,置于能仁頂,他人舍棄彼,二者得王位。”《中觀四百論》雲:“菩薩由意樂,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菩薩戒二十頌》雲:“具足悲心與慈心,及善心者悉無犯。”宗喀巴大師說:“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一切依賴于自心,故應精勤修善心。”甯瑪巴大成就者無畏持明洲在《功德藏》中說:“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相大小。”因此,判斷善惡的根據是發心,意之不善業何時也不開許。
丁叁、宣說真實忏悔義
分二:一、龍樹菩薩所宣忏悔義;二、無著菩薩所宣忏悔義。
戊一、龍樹菩薩所宣忏悔義
頌曰:超越座時失壞聖者前,
黎明祈禱夢中忏墮罪,
余罪晝夜念誦叁聚經,
叁遍清淨罪障龍樹宗。
一般來說,失壞菩薩戒或舍菩薩戒歸納爲叁種情況:一、基礎是舍棄基礎的願菩提心;二、違品,違犯上品纏的根本罪;叁、舍緣,舍菩薩戒的緣現前。
第一和第叁兩種情況,立刻就失掉菩薩戒,要想恢複,只是忏悔是不夠的,必須重受菩薩戒。若犯上品纏根本罪,于六座時的一座時中造罪,于其次一座時沒有産生對治法而超過時間,爲超座時墮罪。如此産生失壞戒之墮罪,其忏悔方法是觀想本尊,在本尊前作忏悔。觀想菩薩戒行者共同的本尊——聖者虛空藏菩薩,于菩薩前晝夜不斷洗浴、燃香、念聖號,頂禮等,而後現見虛空藏菩薩本身,祈求加持,清淨墮罪,依靠勇猛祈禱現見本尊,或于夢中見種種驗相,如夢見日月、雪山、穿白色衣服,出現與自己根器相應的人或旁生、非人等來宣說清淨罪業的方便方法,此爲清淨墮罪之相。如果上述驗相沒有出現,則在黎明時,于東方阿噜拿天與虛空藏菩薩俱來其人前。以如此相忏悔墮罪,謂大智方便、知見方便、善巧智方便。
其余惡作罪等,于白天念《叁聚經》(即禮佛大忏悔文)叁遍,再于夜晚念《叁聚經》叁遍,即得清淨。此是龍樹之宗所講忏悔方法。
總的來說,失壞菩薩戒犯墮罪,有叁大過患:過患之一,受戒的時侯,在佛、菩薩、上師面前立過誓言,失毀誓言則欺騙了諸聖者,使他們不歡喜;其次,發菩提心的對境是六道一切衆生,失壞菩薩戒則欺騙了衆生,他們得不到滿足;再次,欺騙了自己,失壞自利,所以成爲佛、菩薩、上師、六道衆生及自己共同呵責之處。《十地經》雲:“是菩薩于諸佛如來現前戒學發生樂欲正行應別授學,彼或無有善知識者,向十方現在佛菩薩前,專念作觀隨力稱量。已堅持是戒,勿複欺诳十方一切佛菩薩衆,及彼世間諸天人等。”《法集經》雲:“善男子,菩薩應當尊重實谛,何以故,善男子,以集實谛名爲法集。善男子,雲何名實谛?若菩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乃至舍棄身命不舍是心,不舍諸衆生故,是名菩薩實谛。若菩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已,複于後時棄舍是心,及舍諸衆生者,是菩薩爲大妄語,實可呵厭。”
過患之二,舍棄或失壞菩薩戒後,菩薩之名字及實義全都喪失,積集許多不悅意之痛苦。譬如國王失掉王位,多受苦惱,菩薩失菩薩戒,現世中産生許多不吉祥事,並于臨命終時,會有諸多痛苦壓迫之覺受。如《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雲:“譬如世間若王王臣欲饷一切城邑人民,集已棄舍,若飲若食不爲辦設,于諸人民則爲虛诳,而(諸人民)于飲食少不可得,高聲呵責忿恚而出。佛言,海意,是菩薩亦複如是,(初發心)于諸衆生未度者令度,不應但修捷語利辨,乃至而不勤修多聞積集諸善菩提分法,(否則)彼菩薩者則爲虛诳諸天世人,是聖所呵厭,于智大智無上勝智俱極難得。是故當知,菩薩不應但以語言虛诳一切天人世間。”
過患之叁,失壞菩薩戒之罪業極重的緣故,後世墮落惡趣,難以得到解脫。如《地藏十輪經》雲:“如是十善業道佛所證果,若不真實守護一善業道,乃至臨命終時,而自稱言,我是真實行大乘者,我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當知是人是極虛詐,是大妄語,于十方佛世尊前诳惑世間,說空斷見誘诳愚癡,身壞命終,墮諸惡趣。”尤其是因失壞菩薩戒犯根本罪的過患更大。往昔發菩提心受菩薩戒時,曾迎請上師及諸佛菩薩作證,並發下誓願,若失壞菩薩戒犯根本罪,將墮落叁惡趣,並轉入無間大地獄中感受長劫痛苦。《集學論》雲:“彼等根本墮落罪,爲大地獄衆生因。”《入行論》雲:“意若思布施,微小凡常物,因悭未施與,經說墮餓鬼,況請衆生赴,無上安樂宴,後反欺衆生,雲何生善趣?”若是小乘別解脫戒因特殊因緣不能受持,可開許舍戒,若舍棄菩薩戒則是嚴重的惡業。《入行論》雲:“若誓利衆生,而不勤踐履,則爲欺有情,來生何所似。”又雲:“毀一有情樂,自身且遭損,況毀盡空際,有情衆安樂。”《正法念處經》說:“先少思惟已,後竟不施,墮餓鬼趣,語已不施,墮地獄趣,況複無上菩提具足許施無余世間諸衆生故。”因此,若已受持菩薩戒,永遠不應舍棄,即便遇到生命危險也不可舍。《文殊莊嚴國土經》雲:“守持了清淨的菩薩戒後,即便遇到生命危險也不能舍棄!”《彌勒獅子吼經》雲:“希求菩提誓,恒時當堅固,猶如須彌山,永不可動搖。”
菩薩戒之根本罪與支分罪均不染汙自相續十分重要。初始應當專心精勤護持令無違犯。如由無知、放逸、多惑、不敬四緣違犯,即當如法悔除還淨。四緣違犯如下所說:由無知故,于所犯不了知,無有覺悟,對所犯罪起無犯想,如此而犯衆罪,雖已了知所犯罪,但因放逸忘失正念,由不住正念而犯衆罪;由叁毒煩惱熾盛故,雖知此事不應做,但身心無自在而犯衆罪;由輕慢故,雖于所犯有所了知,但因信解極爲下劣,無有強盛宿善因行,于涅槃無憶念,對佛法僧無敬、無憚、不樂所學,因輕慢而隨欲犯罪。當知四緣違 犯中,前二所犯爲非染違犯,後二所犯是有染違犯。對治四緣所犯罪,當恒常安住正知正念,學習對治所犯的善巧方便,勤修猛利對治法,有慚有愧,恭敬大師佛菩薩,尊重所學聖教學處。
以四緣違犯所造墮罪應當如法發露忏悔,使令清淨。每晝夜分爲六個座時,每座時四小時,若于其中一座時中再叁發生根本罪,若于以下座時生起相應的菩提心所攝持的對治法,如法忏悔,可得清淨,無需再重受菩薩戒。如果超越座時,于下一座時沒有生起對治法,則失壞菩薩戒的戒體,僅僅發露忏悔不能恢複。應當先行發露忏悔,然後重新依靠儀軌受菩薩戒。佛陀教導說:作爲佛弟子應善護戒律,以不造罪爲好,倘若犯戒造罪,應盡快發露忏悔,還令清淨,也不失爲清淨的佛弟子。
在相續中生起甚深證悟的主要障礙是罪障、習氣,爲使阿賴耶之明鏡中顯現證悟的影相,淨除罪障至關重要,如同要使鏡中顯現影相,擦拭鏡面十分關鍵。衆生沈溺在輪回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從無始時來所造作積累的數不清的十不善罪業、煩惱障、所知障,尤其在末法時代,隨著真正的修行人和培植善根福報人的減少,真正的佛法開始隱沒,影子佛法開始盛行,因此業障的黑暗越來越濃,叁寶的加持更不容易感受到,各種違緣、災難頻頻發生,現世感受驚恐痛苦後,來世多數人還將轉到叁惡趣去償還業債,感受更大的痛苦。如上所說,忏悔罪業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對應于衆生的上、中、下的根器,忏悔也可分爲叁種方式。中根者的忏悔方法是依各位本尊修法修持,在本尊聖者面前作七支供,進行忏悔而得清淨。在續部中共同的忏悔對境本尊是聖者虛空藏菩薩,在彼聖者面前忏悔:于造墮罪之後,先行洗浴、清潔衛生、燒香、頂禮、念誦佛號等,晝夜不斷,然後速速迎請虛空藏菩薩,現見本尊,清淨墮罪。或在本尊像前祈禱,于夢中夢見本尊以人或傍生或非人的形象宣說忏悔罪障的種種方便,如果沒有出現這種驗相,那麼于黎明時分,洗浴後,燒香祈禱,向東方頂禮,而後入睡,于黎明青光相現時,在夢中見虛空藏菩薩以相應自身的身相宣說忏悔清淨的方便法,按此方法行持,便得清淨。如《虛空藏經》雲:“若諸菩薩聞虛空藏菩薩名已,無有疑惑,欲睹見者,畏墮惡道忏彼重罪,于虛空藏菩薩稱念其名,恭敬禮拜。善男子,如其福力住其人前,或見本身,或現梵王身,乃至或現童男童女等身,令初行菩薩如從座起,于所犯罪悉皆忏悔。及爲演說甚深方便善巧大乘之行,乃至住不退地。又總略雲,設不現前彼初行菩薩面,于東方阿噜挐天子住立其前,燒香勸請,作如是言,汝阿噜挐天,有大慈悲,具大威德,照閻浮提悲愍覆護,速自勸請虛空藏菩薩起大悲愍言覺悟我,而于夢中方便顯示所犯罪報,授我忏悔得聖大乘智慧方便。彼阿噜挐天出現閻浮提時,與虛空藏菩薩俱來,以本色相即…
《菩薩戒律儀論(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