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吃肉魚類,極少甚至不吃蔬菜,那你的血液一定是酸性,請快用素食來換血吧!
(摘自新編素食健康長壽)
血液的酸性與堿性
牛尾盛保博士
我們的血液在正常情況下是稍帶堿性的,並且由于體內有自動調節酸堿的能力,縱遇特殊情形也不致有大的變化。
健康人的血液,大抵是在PH七、叁五左右(PH七是中性,七以上是堿性,七以下是酸性),即使有變化,也不過是小數點以下第二位的數字不同而已。
可是人因勞動當然有疲勞,而「疲勞」這件事就生理現象看,也可以說是物質在體內燃燒所生的代謝産物增多的現象;這個「代謝産物」是一種「酸」(叫乳酸及焦性葡萄酸),這種酸一增多,當然血液變得傾向于酸性,即是PH的數字減低。
換句話說,疲勞就是血液傾向于酸性的現象,而「消除疲勞」就是使血液恢複微帶堿性的原狀。一個人在疲勞後能不能迅速使血液恢複微堿性,決定于體內調節酸堿能力的強弱;糖尿病人所以常陷于疲倦中:就是體內調節酸堿能力太弱了,血液常傾向于酸性。
所以我們體內必須常儲備充足的調節能力,使血液不容易傾向于酸性,縱有此傾向也能立即恢複過來。在體內擔任調節酸堿工作的主角是「鈣遊子」,通俗的說,我們體內鈣充足,則調節酸堿的能力就強。
現在大家也常聽說有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但要弄清食物的酸性或堿性,不是憑食物的酸不酸來決定的,而是決定于食物在體內燃燒後的灰分是呈酸性或堿性。爲了常保體內的鈣遊子充足以調節酸堿,我們必須多吃含鈣的堿性食物;堿性食物的代表有四種:(1)牛乳及乳製品,(2)蔬菜,(3)水果,(4)海藻類。
(摘自素食生食與健康)
如何區別酸堿性食物
黃秀美
一般人都知道少吃酸性食物,多吃堿性食物對健康有益。日本人幹脆把酸性食物稱爲「半健康食物」,而把堿性食物稱爲「健康食物」。
食物吃在嘴裏,經過味覺的反應後,有酸性、澀味或其它種種味道,但是這種味覺反應出來的酸、堿味道,卻不能代表這種食物是酸性食物或者堿性食物。例如橘子、楊桃吃起來是酸溜溜的,然而它卻是堿性食物。又如白米、面類並無顯著的味覺反應,可是被列爲酸性食物。所以味覺器官的反應與食物本質上的酸、堿性,屬于兩回事。
因此要區別食物之酸、堿性,不能以食物在口中的直覺反應或主觀感覺來決定。一般而言,食物中所含無機質成分如硫、碘、氯、磷等較多者,可認定爲酸性食物,而含鈉、鈣、鉀、鎂、鐵、銅等成分較多者,可列爲堿性食物。因爲這種食物在人體內消化、吸收後對血液之酸堿度有影響,所以會關系人體健康。
具體一點來講,在我們日常食用的菜肴中,屬于酸性食物的有下列各種:雞肉、豬肉、牛肉、幹酪、蛋黃、魚子、牡蛎、鳗魚、鯉魚、鲫魚、鮑魚、蝦、白米、面粉及面製品、大麥片、花生、油炸豆腐、蘆筍、清酒、啤酒等。
屬于堿性食物有下列各種:豆腐、大豆、四季豆、菠菜、莴苣、蕪菁、蘿蔔、竹筍、甘薯、馬鈴薯、洋蔥、茄子、黃瓜、西瓜、海帶、柑橘、楊桃、香焦、蘋果、葡萄、柿子、牛乳、蛋白、咖啡、草莓、甘藍菜等。
(摘自素食生食與健康)
食物的酸堿性不可忽視
衛生署中醫藥主任委員
張成國醫師
一個人想要健康的身體,規律的生活、適當的運動、均衡的營養,叁者缺一不可。前二項相信大家都能了解,最主要在于自己的恒心、毅力、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達成,使之成爲生活的一部分;至于第叁點除了落實之外,最重要的是了解、掌握正確的飲食觀念,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均衡的營養需要多方的考慮,例如:認識營養成分,如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坊間相關書籍甚多,可多加參考、充實,以吃出營養。此外,從中醫的觀點了解食物屬性,達到補養、調理之效,這點在之前「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食療原則中已談了很多。
現在再補充一個現代醫學非常重視的酸、堿性問題。健康人的血是弱堿性的,一般初生的嬰兒多屬于弱堿性體質。可是隨著內(體內)、外環境的汙染,不當的飲食習慣,使我們的體質逐漸轉爲酸性,這種現象也代表健康亮起了紅燈。
爲什幺人體會由最初的堿性轉爲酸性?除了生活步調失常、承受過多壓力、情緒緊張外,過量攝取酸性食物是最主要的關鍵。
我們的飲食中許多都屬于酸性食物,例如:肉類、乳酪製品、蛋、牛油、火腿….等。攝取過多的酸性食品,血液會傾向酸性而變得粘稠,不易流到毛細血管的尖端,容易造成手腳或膝蓋的冷寒症以及肩膀僵硬和失眠等症狀。以蛋黃而言,蛋黃會在胃中形成50%的酸性;至于肥豬肉對于心血管疾病和胃腸疾患者應禁食或少食。
各種蔬菜、水果大多屬堿性,爲了防止酸性過多或中和酸性以維持體內的酸堿平衡,平日宜多吃蔬果爲宜。
◇酸堿比例應爲1:3
正常飲食中,酸、堿性食品的比例以1:3爲宜,酸性食品攝取太多,體質容易改變酸性,若有糖尿病、痛風、高血壓等症,也很容易發病,不可不慎。
常見酸堿性食品列舉如下:
強酸性食品:如蛋黃、乳酪、白糖做的西點,或柿子、烏魚子、柴魚….等。
中酸性食品:火腿、培根、雞肉、鲔魚、豬肉、鳗魚、牛肉、面包、小麥、奶油、馬肉….等。
弱酸性食品:白米、落花生、啤酒、油豆腐、海苔、文蛤、章魚、泥鳅….。
弱堿性食品:紅豆、蘿蔔、蘋果、甘藍菜、洋蔥、豆腐….等。
中堿性食品:蘿蔔幹、大豆、紅蘿蔔、蕃茄、香蕉、橘子、番瓜、草莓、黃瓜、蛋白、梅幹、檸檬、波菜….。
強堿性食品:葡萄、茶葉、葡萄酒、海帶、海帶芽….。
強堿食品可多吃、常吃,尤其天然綠藻富含葉綠素,是很好的堿性健康食品;若以酒類來說,葡萄酒是較好的選擇,但仍屬酒類,不可過量。
四、第一號殺手—肉
第一號殺手—肉
隨著經濟的起飛,歐美各國、日本、臺灣等地區肉食的分量不斷增加。當肉食猖狂的占據餐桌時,人類也攻占了醫院、開刀房、病房和藥櫃,不然也是半個生病的文明人。「肉食」已是大多數人的飲食習慣,但是,人類對肉了解多少呢?希望所有閱讀本文的人,都能夠深切的體會——人類舉起屠刀揮向動物的同時,也正揮向他自己!
食肉易罹患癌症
醫學研究證明攝食肉、蛋、乳品會增加乳癌、結腸癌、卵巢癌,子宮頸癌、肺癌及其它癌症的罹患,而素食可大幅度降低罹患癌症的機率,所以華德威烈醫師說:「回過頭來看看數據,紅肉的最適當攝取量是零。」
目前癌症罹患率正隨著肉、蛋、乳品攝取量的增加而增高。癌症是臺灣區最大的死亡原因,一九九一年約有二萬人死于癌症,爲全人口的千分之一。美國是動物食物攝取量最大的國家之一,今年(一九九二年)平均每天有一四○○人,一年有五十一萬人死于癌症,死亡人數比二次大戰、越戰和韓戰陣亡的美軍人數的總和還多。已開發國家的醫學機構對癌症作深入的追蹤調查及研究。以下列出幾項代表性的結論。
(一)美國每十個女人有一個患乳癌,肉、蛋、乳品的攝取量越大,患乳癌的機率也越高。
(二)東京國家癌症研究院花十年的時間追蹤調查十二萬二千個健康人罹患乳癌的情形得到的結論是:每天吃肉者,罹患乳癌的人數爲不吃或少吃肉者的四倍。蛋、乳品、乳酪吃得越多的人,乳癌的罹患率也越高。
(叁)結腸癌致死的女人數隨平均食肉量的增加而增加。北美、西歐以肉爲主食的地區,患癌症的人很多。蘇格蘭人肉食爲英格蘭的一
二倍,是結腸癌罹患率最高的地區之一。
有史以來西式飲食和結腸癌之關聯的最大型研究指出:動物脂肪(動物食物含脂肪量都很高)導致結腸癌,是美國第二最常見的癌症,每年有十四萬五千個新患者。這個研究是波士頓的布裏罕婦女醫院(BrihamandWomanHospital)華德威烈醫師(Dr.Walter)指導進行的。他歸結說:「回過頭來,看看數據,紅肉的最適當攝取量是零。」也就是說不可以吃肉。
世界性的研究證實,每一個肉食攝食量高的地區,結腸癌的罹患率就偏高。
(四)明尼蘇達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進行一爲期二十年的卵巢癌研究,(論文登在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九日的美國醫學會雜志)《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結論是:「婦女每周有叁天以上吃蛋者,患卵巢癌的機率較每周僅一天吃蛋或都不吃蛋的婦女高叁倍。」
(五)少吃肉的美國加州摩門教七日教派之教徒,罹患癌症的機率爲一般美國人的一半。印度人以蔬食爲主,癌症患者很少。
(六)以五萬素食者爲研究對象,癌症罹患率很低。
總而言之,客觀的醫學研究,一再的證明吃肉、蛋、乳品增加乳癌、結腸癌、卵巢癌、子宮頸癌、肺癌及其它癌症的罹患,而素食可大幅度降低罹癌的機率。上述資料雖大部份爲女性患癌的數據,但以臺灣區來說,一九九一年,死于癌症的男性約爲婦女的二倍。
(摘自天華月刊)
肉食致癌的原因
布倫保評論道:「不論在試管、動物、人類試驗和人口研究都得到相同的結論:吃最大量的含抗氧化劑食物《蔬果》的人,癌症、心髒病和傳染病的罹患率最低,讓人不得不信服。」
吃動物食物致癌是由于肉、蛋、乳品中含高量的脂肪、蛋白質、殘余農藥、賀爾蒙、鎮靜劑、防腐劑及其它毒素引起的。此外牛肉燒烤過程産生高量的苯基嘌呤(一公斤牛肉所含苯基嘌呤相當于六百只香煙的含量),實驗發現喂以苯基嘌呤的老鼠,很快地罹患胃癌及血癌。肉色增紅劑的硝酸鹽、亞硝酸鹽及苯基嘌呤、戴奧辛、DDT等均爲致癌物質。
醫學研究攝食過多的肉食致癌原因如下:
(一)英國與美國的科學家曾以肉食與素食者腸肉微生物作比較,發現…
《防癌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