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戒律儀論(上)▪P11

  ..續本文上一頁,更不可能切實修行。因此,深入細致地聽聞佛法是至關重要的。《正法念處經》雲:“一切法覺,要因聞法,若不聞法,于法不覺。”又雲:“聽法功德出生死中,最爲第一。”敬信是理解與接受法義的前提,有些人雖有一定的文字水平,對經論中所闡述的道理能夠理解,但他們自作聰明,缺乏敬信,執著自己的分別念,所以不能依教奉行。永明延壽禅師說:“信而無解增長無明,解而無信增長邪見。”

  二、對法不思維而散亂。雖然聽聞佛法,若只是停留在語言文字上,不能理解法義,也難以入道實修。如《大寶積經》雲:“若諸含識,于菩薩藏微妙法門,雖複聽聞而不如理方便作意,當知是人于彼聖道不能正行。”

  叁、對修法懈怠。具足聞思,若不真修實證,猶如閱讀諸多醫藥典籍,精通藥理,善達病源,而自患重病卻不服藥,病痛仍然不能免除。《大般涅槃經》雲:“有四種法爲大涅槃而作近因,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專心聽講,叁者系念思維,四者如法修行。不以聞故得大涅槃,以修集故,得大涅槃。”在《文殊莊嚴國土經》中本師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子:“菩提道根本就是不放逸。舍利子,放逸者,聲聞之道亦不能成就,何況無上菩提正道。”

  己二、斷除障礙他利修行之四種過患

  一、遣除加行中極大的懈怠。請回顧一下,我們每人于往昔都發過許多誓願,許下不少諾言,但因煩惱習氣,自己不能依境界修持,結果諾言不能實現。如今我們已經受了菩薩戒,發下了爲利有情願成佛的無上誓言,如果再沒有精進修持,被自己的煩惱所控製,就會再失壞自己的誓言,最終墮入惡趣。欲利有情,當修積福慧二種資糧,故當勇猛精進。《入中論》雲:“功德皆隨精進行,福慧二種資糧因。”精進的根本障礙是懈怠,由懈怠故,壞滅一切善法,産生諸多過患。所以菩薩當披精進之铠甲,以勇猛無畏之心,攝一切善法,廣利有情。

  二、遣除由于自己的錯誤引生他人的邪見。菩薩身口意叁門所行,應當善加護持衆生信心,因此當謹慎攝持叁門,不造罪業,否則,種種不如法的行爲會引生他人邪見,乃至退失對叁寶的信心,産生極大過患。

  叁、遣除無慈悲之發心。雖具精進,亦如法修行,若無拔濟有情困苦的大悲心,僅爲自利,難以利他,此于菩提道成爲障礙。故菩薩一切所行當以慈悲爲本,方便利他,遣除無慈悲之發心。

  四、遣除其作用顛倒之修行。有些修行作用顛倒,墮于常見或斷見,或耽著世間八法,墮落惡趣,與菩薩的修行背道而馳,應該加以遣除,按大乘正道來行持。

  戊二、不犯之因與增上之緣的學處

  分二:一、不犯之叁種因;二、九種增上緣。

  己一、不犯之叁種因

  一、今生不犯之因有叁種:憶念生起菩提心的利益,憶念失壞菩薩戒的過患,憶念菩薩戒之難得。如此再叁憶念。

  二、來世不犯之因爲無顛倒的叁種方法:叁時常作七支供;再叁祈禱諸佛菩薩;斷除違背正法的魔障。

  叁、今生來世共同不犯之因有五種:一、對所度化的衆生比對自己還愛惜;二、對所修的正法比對財物還愛惜;叁、對菩提心比對自己的心髒還愛惜;四、對殊勝助緣阿阇黎比對父母還愛惜;五、對所獲得的佛果比對受用還愛惜。

  己二、九種增上緣

  分二:一、五憶念;二、四種事業。

  庚一、五憶念

  一、憶念一切所作漏法的無常性。應當思維輪回中一切事物皆是無常、無有實義而精進修持正法。《彙集經》雲:“所住之處爲無常,故當意念爲淨土;飲食受用無常故,當以禅定爲食物;床上睡眠無常故,迷亂修爲光明夢;財物珍寶無常故,應依聖者之七財;親友近鄰無常故,當于靜處修出離;名譽地位無常故,應恒處于低劣位;言談話語無常故,當勤念咒與誦經;信心出離心無常,故應堅定立誓言;思維分別念無常,應具賢善之人格;驗相證悟無常故,當至法界之盡地。”

  二、憶念痛苦的邊際。六道衆生處在輪回當中,而輪回就如同陶師手中的輪盤、井中的水車、瓶中的蜜蜂一樣,接連不斷地旋轉,因此輪回中的衆生其痛苦也是無有邊際的。漂泊于輪回之中的一切衆生無有未曾互爲父母、親友、怨敵或平常人的。佛在經中說:“如果把整個大地的土抟成象棗核一樣的丸子,其數量可以數盡,但是各個衆生互相作爲母親的次數卻不可勝數。在輪回轉生過程中,以貪心的緣故斷過頭和肢體不計其數。如果把曾經生爲螞蟻等小含生的肢體堆積一處,將比須彌山還要高。因口中無食,背上無衣,感受寒凍、饑餓、幹渴等苦,流過的淚水比海水還多。僅僅曾經生于地獄時所喝過的銅汁鐵水也比四大海洋的水還多。現在暫時的幸福好似夢中正在興旺發達,突然醒來都無實義。以暫時的一點點善果享受幸福快樂的人們引業耗盡後,沒有刹那自在住留。所以爲了脫離輪回大苦海,獲得永久的圓滿正等覺果位,應精進修行。

  叁、憶念法之利益。佛陀如所證理而宣說如實法,能令所化有情離妄證真。佛所說法如良藥,能對治行者煩惱及隨眠諸熱惱病。叁乘行者依佛所說正法勤行修習,能成聖道,能得聖果。

  四、憶念導師之殊勝。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于菩提樹下,最後夜之“初夜分觀察前際,得宿住隨念智證通,能遍見一切有情過去無量生事;中夜分遍觀一切所應斷法,所應證法,所應覺法,即能永斷,證得、現正等覺;後夜分得漏盡證通;如是成一切智,圓滿叁明。”佛陀具足十種功德名號,已斷盡煩惱和所知障,具一切智智,是人天導師。

  密乘具相上師與佛一樣,猶如大船,能救度衆生脫離輪回大海;猶如商主,能無誤開示解脫的聖道;猶如甘露雨,能息滅業惑熾燃的烈火;猶如日月,能遣除弟子內心的無明黑暗,現出正法的光明;猶如大地,能容忍弟子的一切煩擾;猶如如意樹,是利樂今生與來世一切功德之來源。

  五、憶念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有諸多功德利益(見《華嚴經·入法界品》彌勒菩薩誨谕善財童子菩提心的利益),應當時常憶念,令心堅固,永不退失。

  庚二、四種事業

  一、以正知的眼睛來觀察。心意是行爲的先導,護持好自心者方能守住菩薩戒,而護心必須要有正知正念。《入行論》雲:“欲護學處者,策勵當護心,若不護此心,不能護學處。”又雲:“身疾所困者,無力爲諸業;如是惑擾心,無力成善業。心無正知者,聞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複住正念。縱信複多聞,數數勤精進,然因無正知,終染犯墮垢。”修行人的相續中如果沒有正知,不能觀察自叁門,那麼一切聞思修所生的慧,不但得不到穩固的增長,而且會漸漸地失去。譬如拴馬的缰繩被日曬雨淋漸漸朽斷,心的野馬就會毫無管製四處狂奔,開始生邪見,乃至觸犯戒律。

  二、以精進之良駒來行走。從世尊到後來的高僧大德,無一不是靠精進努力圓滿二種資糧,證得無上菩提的。《慧海請問經》雲:“菩薩若能發起精進……,即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爲難得。何以故,慧海,由精進故乃得菩提,若懈怠者于佛菩提遠中複遠。”故精進于無上菩提爲增上緣。

  叁、以出離心之鞭來策勵。從暇滿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回過患,仔細觀察認真思維,從而生起堅定的出離心,決定脫離輪回苦海,趣向正等覺的果位。常常以出離心來鞭策自己精進修行。

  四、憶念涅槃的大城。獲得圓滿菩提正等覺的果位,趣入大涅槃,得到寂靜清涼,已解脫了輪回的痛苦。故當欣喜希求。若能常憶念涅槃的安樂利益,自趣涅槃並引領衆生皆入涅槃,精進修持叁十七道品,以此護持菩薩律儀,最終使無量衆生趣入涅槃。

  總而言之,如無垢光尊者雲:“恒時念與正知不放逸,以此斷不善修善法海。”依此所說,恒時正念、正知不放逸,重、輕罪垢不染汙自相續,並且晝夜六時按儀軌要求受持菩薩戒。與別解脫戒不同,菩薩戒可多次受,每受一次,就堅固強化一次,所以每日皆當勤于念誦受戒儀軌。

  假如說受菩薩律儀修菩薩學處,是入波羅蜜多乘,而入密咒行者則不須修菩薩學處,這是最大的邪執。《叁止續》、《金剛空行續》、《金剛頂續》皆雲:“我發最殊勝,無上菩提心,戒學攝善法,及饒益有情。我于叁聚戒,別別堅固持。”此說若受金剛乘律儀,須先發心受學叁聚戒,再受持五方佛之律儀。因此,發菩提心受持叁聚戒與行六度,是金剛密乘與波羅蜜多大乘所共同之道,諸密咒師于一切時中不應舍棄。如《文殊根本續》雲:“若具叁法,咒行圓滿。何等爲叁?謂不舍棄一切有情,守護菩薩淨戒律儀,不舍自咒。”《金剛幕》第十二品雲:“我發最勝菩提心,希有請喚諸有情。正行菩提殊勝行,爲利衆生願成佛。”所以對菩薩戒的學處,波羅蜜多大乘與密乘雖有少分開遮的不同,但大部分是共同的,所以隨入哪一門,決定須受菩薩律儀,學修菩薩學處。

  既然應當守持菩薩律儀,那麼經中所出學處,初發心菩薩當學多少?如果是佛陀親自遮止的,或者未被遮止但初發心菩薩不能實行的學處可暫時不學。除此之外,其余一切菩薩學處,初心菩薩都應當學修,若不學修當知違背菩薩律儀。

  丁二、所守持的律儀

  分五:一、分基;二、分類;叁、數量決定;四、次第;五、學修之利益。

  戊一、分基

  僅爲大乘菩薩戒。

  戊二、分類

  分叁律儀:禁惡行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大寶積經》雲:“大迦葉!彼菩薩律儀分叁:禁惡行律儀、攝善法律儀、饒益有情律儀。”此叁律儀是同一本體的不同側面而已,猶如摩尼寶,一能遣除黑暗,二能出生財寶,叁能治療麻疹。

  戊叁、數量決定

  諸菩薩的事業只爲圓滿自他二利。禁惡行戒與攝善法戒主要成熟自相續,而饒益有情戒主要成熟他有情相續,因此,菩薩戒包含此叁種律儀。

  戊四、次第

  菩薩禁惡行戒是其余二戒的根本基礎。《菩薩地》雲:“此叁聚…

《菩薩戒律儀論(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