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戒律儀論(上)▪P26

  ..續本文上一頁“于有恩德不酬報。”

  製此戒的目的是爲了遮止對有恩德之人作邪行。頌中大意說明:菩薩對于有恩德的有情,不憶念恩惠,不想報答酬謝恩惠,不加倍報答或不作等量乃至少量的酬謝,反而懷嫌恨心,是有染違犯。由懶惰懈怠心不酬謝是非染違犯。

  此中開緣有叁條:一、就自身來說,雖然精勤勞作想報恩德,但因爲能力有限沒能報答;二、就對境來說,他人不想接受;叁、以不回報恩德的方法調伏彼,以上叁種情況下,雖不酬報也不犯本罪。

  《菩薩戒品》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先有恩諸有情所,不知恩惠,不了恩惠,懷嫌恨心,不欲現前,如應酬報,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有染違犯。若爲懶惰懈怠所蔽,不現酬報,非染違犯。無違犯者,勤加功用,無力無能不獲酬報,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欲報恩,而彼不受,皆無違犯。”

  醜二、不解他愁

  頌曰:“于他憂惱不開解。”

  製此戒的目的是爲了遮止不解他人憂愁。頌中大意說明:如果菩薩見到他人喪失財寶親屬,處于困境之中,心中極度憂愁煩惱,因爲懷有嫌恨心,不去開脫慰解,是有染違犯。因懶惰懈怠心而不開解是非染違犯。

  此戒的開緣有四類:一、就自身來說,患病無有氣力;或先答應其他人;或請其他有力之人代替;或正精進修持其他殊勝善法;或自身愚鈍不善巧教授他人。二、就所作來說,了知所作之事引生過患損惱與非法,且不合道理。叁、就對境來說,若知求助者自力能成辦;或知道他有依怙者。四、就所爲來說,想以方便調伏他;或爲了護念其他更多的人不生嫌恨心;或爲護僧製。在以上開緣中,雖不開解他人憂惱也不犯本罪。

  《菩薩戒品》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墮在喪失財寶眷屬祿位難處,多生愁惱,懷嫌恨心,不往開解,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爲懶惰懈怠所蔽,不往開解,非染違犯。無違犯者,應知如前,于他事業不爲助伴。”

  醜叁、求不給施

  頌曰:“于求財者不給施。”

  製此戒爲遮止不濟貧苦之人。頌中大意說明:如果菩薩自己有財物飲食資生衆具,見到他人如理正當求助時,以嫌恨心及恚惱心,不行布施是有染違犯。由于懶惰懈怠及放逸心而不行布施是非染違犯。

  此戒的開緣有叁類:一、就自身來說現在沒有可以施舍的財物。二、就所施物來說,對現世與後世都有過患的非法物品;或對求者不適合的物品。叁、就所爲來說,打算以此方便調伏他;或若施給所求,對國王不合宜,爲護念國王的心;或爲護僧製。

  《菩薩戒品》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有飲食等資生衆具,見有求者來,正希求飲食等事,懷嫌恨心,懷恚惱心,而不給施,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能施與,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現無有可施財物,若彼希求不如法物,所不宜物,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來求者,王所匪宜,將護王意,若護僧製,而不惠施皆無違犯。”

  醜四、不以財法攝徒衆

  頌曰:“不行利益諸徒衆。”

  製此戒的目的是爲了遮止對徒衆的邪行。頌中大意說明:菩薩已攝受徒衆之後,以嫌恨心,不經常教授教誡他們。明知徒衆資具匮乏,但卻不爲他們從淨信的長者、居士、婆羅門的家中如法求化衣服,飲食,坐臥之具,醫藥用品及各種維持生活的物品,是有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及放逸心而不教授,教誡及求覓資財,是非染違犯。

  此中開緣有叁類:一、就自身來說,若身有病無力求化;或請有能力之他人代替求化。二、就所爲來說,若以此方便調伏他人;或爲護僧製。叁、就對境來說,知徒衆們有大福德,或有能力自求衣食等;或已經得到正確的教授教誡了;或知外道混在徒衆中無法被調化。以上開緣情況中雖不作教授教誡不給予資財也不犯本罪。所謂教授指第一次講的開示教言。教誡指既教授後所作的補充及深廣闡釋。

  《菩薩戒品》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攝受徒衆,懷嫌恨心,而不隨時無倒教授,無倒教誡,知衆匮乏,而不爲彼從諸淨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如法追求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隨時供給,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往教授,不往教誡,不爲追求如法衆具,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護僧製,若有疹疾,若無氣力,不任加行,若轉請余有勢力者,若知徒衆世所共知有大福德,各自有力求衣服等資身衆具,若隨所應教授教誡,皆已無倒教授教誡,若知衆內有本外道,爲竊法故來入衆中,無所堪能,不可調伏,皆無違犯。”

  醜五、不隨心轉

  頌曰:“不隨順他心意轉。”

  製此戒的目的是爲了遮止不隨順有情之心而轉。頌中大意說明:如果菩薩以嫌恨心,不隨順有情心念而轉,是有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放逸而不隨順他人之心,是非染違犯。

  此戒的開緣有二類:一、就自身來說,身病無力,無法行動。二、就所爲來說,若他所喜歡的對他並不適宜,或他以後自行損害,或反而會損害菩薩自身;雖然他所喜歡的是適宜的,但因爲衆多人不喜歡不適合,所以爲護念衆人心生不喜悅;或爲護僧製;或爲降伏外道;或以此方便調伏他。以上開緣情況下,雖不隨順也不犯本戒。

  《菩薩戒品》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懷嫌恨心,于他有情不隨心轉,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隨其轉,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彼所愛非彼所宜,若有疾病,若無氣力,不任加行,若護僧製,若彼所愛,雖彼所宜,而于多衆非宜非受,若爲降伏諸惡外道,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不隨心轉,皆無違犯。”

  醜六、不贊有德

  頌曰:“他有功德不贊揚。”

  製此戒的目的是爲了遮止對有德者的邪行。頌中大意說明:如果菩薩以嫌恨心對于他人的真實功德聲譽不想顯揚,對他人的善妙演說及觀點,不加贊歎,是有染違犯。若以懶惰懈怠放逸之心而不稱揚贊歎,是非染違犯。

  此戒的開緣有四類:一、就自身來說,病虛無力,不能贊說;或想等他人言談完畢之後。二、就對境來說,了知他人禀性少欲,若贊他的功德反而不高興。叁、就所言說,他的功德與演說是相似不真實的。四、就所爲來說,以不贊方便調伏他人;或爲護僧製;或爲遮止由贊歎而引生他的貪染,驕慢貢高過患等;或爲降伏外道。以上開緣的情況下,雖不贊歎也不犯本罪。

  《菩薩戒品》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懷嫌恨心,他實有德,不欲顯揚,他實有譽,不欲稱美,他實妙說,不贊善哉,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顯揚等,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知其人性好少欲,將護彼意,若有疾病,若無氣力,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護僧製。若知由此顯揚等緣,起彼雜染驕舉無義,爲遮此過,若知彼德,雖似功德,而非實德,若知彼譽,雖似善譽,而非實譽,若知彼說,雖似妙說,而實非妙,若爲降伏諸惡外道,若爲待他言論究竟,不顯揚等,皆無違犯。”

  子叁、不作降伏(調伏)有二種惡作

  《菩薩戒二十頌》雲:

  不稱他緣不治罰,不現神通怖攝等。

  醜一、應責不責

  頌曰:“不稱他緣不治罰。”

  菩薩若見諸有情,應當以诃責治罰而降伏,或應當以驅擯等而行威折,但因懷染汙心而不诃責,或雖诃責而不治罰,或雖治罰而不驅擯,如上所說,是有染違犯。若因懶惰懈怠及放逸等原因而不作治罰,是非染違犯。

  此戒的開緣:一、若了知彼喜出粗言,不可與他言談,不可療治,並易生嫌恨,所以應當舍棄。二、若對彼治罰,令因此引發鬥爭,或會令僧喧雜,使僧團遭到破壞,若不治罰,亦無違犯。叁、知彼有情內懷強烈慚愧,不懷谄曲,雖染疾病還可清淨,若不诃責,不治罰,乃至驅擯,亦無違犯。

  《菩薩戒品》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應可诃責,應可治罰,應可驅擯,懷染汙心,而不诃責,或雖诃責,而不治罰,如法教誡。或雖治罰如法教誡,而不驅擯,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放逸,而不诃責,乃至驅擯,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了知彼不可療治,不可與語,喜出粗言,多生嫌恨,故應棄舍。若觀待時,若觀因此鬥訟诤競,若觀因此令僧宣雜,令僧破壞,知彼有情不懷谄曲,成就增上猛利慚愧,疾疾還淨而不诃責,乃至驅擯,皆無違犯。”《梵網經》雲:“若佛子!見一切衆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毀禁,七逆,八難,一切犯戒罪,應教忏悔。而菩薩不教忏悔,同住,同僧利養,而共布薩,一衆說戒,而不舉其罪,不教悔過者,犯輕垢罪。”

  醜二、應現神通而不示現

  頌曰:“不現神通怖攝等。”

  菩薩若具足種種神通成就,具足變現威力,對諸有情,應使恐怖者,能使恐怖,應攝引者,能攝引之。菩薩若見聖教中不持戒者,難消信施,若不現諸神通怖畏攝服,令彼免受如是信施,是名有犯,是非染違犯。

  無違犯者:若遇惡劣外道誹謗神通是因咒力或藥力而顯,不現神通恐怖攝引,即不犯本罪。

  《菩薩戒品》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具足成就種種神通變現威力,于諸有情,應恐怖者能恐怖之,應引攝者能引攝之。避信施故,不現神通恐怖引攝,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知此中諸有情類,多著僻執,是惡外道誹謗賢聖,成就邪見,不現神通恐怖引攝,無有違犯。”

  《菩薩戒二十頌》雲:

  具足悲心與慈心,及善心者悉無犯。

  此二句頌詞顯示:對以上所述諸惡作罪,如果菩薩爲了憐愍諸有情的緣故,以及因慈愛有情,對有情欲作饒益,或欲引導諸有情,雖有現行,而無違犯。這是對惡作罪總的開緣。覺賢論師說…

《菩薩戒律儀論(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