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何可不喜,若已無可治,不喜有何益。”又雲:“寒熱及風雨,病縛捶打等,我不應太嬌,若嬌苦反增。”
從忍微小苦逐漸修習無有困難。如《入行論》雲:“若習不易成,此事定非有,故修忍小苦,大苦亦能忍。”若能安忍苦受,從小苦漸次修習,則忍苦力漸能增廣。《集學論》亦雲:“此中若修小苦爲先,則于大苦及極大苦而能串習。譬如一切有情由串習力,于諸苦上妄起樂想,如是若于一切苦上安住樂想而漸串習,則亦能住安樂之想。”《華嚴經》雲:“童女,汝爲摧伏一切煩惱故,應當發起難行之心。”摧伏煩惱須心力極堅穩,心力微薄者所不能成辦,因此,若先發堅強志力,則諸大苦亦成助伴。譬如勇士入陣戰鬥時,見自己出血反而有助于勇猛。如果先前沒有聽聞到忍苦之法,而說自己不能行此安忍,這樣自我輕蔑,則苦雖微小也能成爲他退失道心的因緣。譬如懦夫,見他人鮮血而自己昏倒。如《入行論》雲:“有若見自血,反增其堅勇,有雖見他血,亦驚慌悶絕,此由心堅固,怯弱之所致。”
忍耐求法苦行,爲了修持正法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往昔噶當派諸大德有所謂的四依法,即:“心依于法,法依于貧,貧依于死,死依于幹涸之壑。”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爲了修持正法,舍棄王位如丟棄唾液般,到泥蓮禅河畔經六年苦行,精進修法,每年只喝一滴水食一粒麥。大成就王米拉日巴尊者也一樣,修行時口中無食,背上無衣,反以野菜(荨麻)充腹,有時整個身體猶如骷髅一般,身上綠毛叢生,並長有吸血蟲,別人看到時認不出他是人還是鬼。大成就者美隆多吉于九年當中唯食拉刻樹皮,修持正法最後獲得成就。全知無垢光尊者也一樣,數月中僅以二十一顆水銀丸維持生命,下雪時進到牛毛口袋裏,此袋子既作衣服又當坐墊。往昔所有的成就者全部是將現世的瑣事舍棄不顧曆經苦行精進修持而獲得成就的,無有任何一人是從事現世之事的同時,于具足幸福安樂名譽之中順便修行而成就的。智悲光尊者說:“(修行人)若豐衣足食,住處舒適,施主賢善等樣樣具足,則正法尚未成就之前魔法已成就了。”夏吾瓦格西說:“如果從內心深處想修法,則必須自心依于貧窮,貧窮一直到死亡。若能生起如此意念,則天、人、鬼叁者必定不會使其爲難。”因此,我們應當完全斷除一切現世的貪著,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及酷暑嚴寒而修持正法。
寅叁、忍受生苦之處
如果必須安忍所生之苦,那麼我們應當忍受其生苦之處。生苦之處分八:一、依止處,所謂衣服、飲食、坐具、臥具、醫藥等物,是能增長梵行之所依,此等諸物,若粗陋鮮少,別人因此不恭敬,不應憂郁,當忍由此所生衆苦。二、世法處,衰、毀、譏、苦、壞、盡、老、病、死,如是九種是爲世法,依此九種或依一種所生諸苦,應善加思維而忍受之。叁、威儀處,行住坐臥是四威儀,晝夜恒時淨修諸法,由此生苦悉當忍受,始終不于非時,脅著床座草敷等。四、攝法處,供事叁寶,供事尊長,勤于請教諸善法。既然已請教學習了諸善法,就應當廣爲他說,或勤苦讀誦,或獨處空閑無倒思維,修習瑜伽,或修止觀,爲七種攝法。于此劬勞所生衆苦,悉當忍受。五、乞活處,剃鬚發等;受持裁染壞色之衣;于一切世間遊涉而住;舍務農等,從他所得而存活;盡形壽從他求衣服等,斷穢形故;盡形壽遮止人間諸欲,舍離歌舞嬉笑等;盡形壽遮止人間嬉戲。爲七乞活。由依此等所生衆苦應當忍受。六、勤劬處,勤修善品,劬勞因緣所生衆苦悉當忍受。七、利有情處,謂十一事45,從此生苦皆應忍受。八、現所作處,出家衆有從事製衣造缽等業,諸在家者,則有從事務農、做工、經商、管理等業,從此生苦,悉當忍受。如上八處所生衆苦,隨何苦起,皆應精進不止,不廢修行,不使其成爲退轉障礙。
寅四、觀苦及忍苦的功德
首先應觀苦有五德:一、如果沒有苦,則于苦事不希出離,所以苦有驅使有情趣解脫之功德。二、由苦可迫使行者摧毀傲慢,所以苦有遣除傲慢功德。叁、由苦的逼惱而希求安樂,希求安樂須修善因,所以苦有使人歡喜修善的功德。四、將心比心,知余有情漂流生死海者,皆有苦惱,由此能發悲愍。知苦有如上功德,自當刻苦修心。如《入行論》雲:“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又雲:“又苦諸功德,謂以厭除慢,悲愍生死者,羞惡而喜善。”
其次,思維能忍衆苦之德。我往昔流轉生死之時,爲了追求微劣無意義之欲樂,雖然知道有苦尚能輕蔑,從而感得後來無量苦因,忍受衆多無量大苦,何況我今日爲求自他的究竟利益安樂。如《入行論》雲:“爲欲曾千返,受燒等地獄,然于自他利,我悉未能辦,現無爾許苦,能成諸大利,爲除衆生苦,于苦唯應喜。”
寅五、觀安忍之功德
忍辱具有殊勝利益。如《菩薩地論》雲:“謂諸菩薩先于其忍見諸勝利,謂能堪忍補特伽羅,于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乖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于身壞後當生善趣。”《攝波羅蜜多論》雲:“若有棄舍利他意,佛說忍爲勝方便,世間圓滿諸善事,由忍救護忿過失,是具力者妙莊嚴,是難行者最勝力,能息害心野火雨,現後衆害由忍除,諸勝丈夫堪忍铠,惡人粗語箭難透,反成贊歎微妙華,名稱花鬘極悅意。”《入中論》雲:“忍招違前諸功德,忍感妙色善士喜,善巧是理非理事,殁後轉生人天中,所造衆罪皆當盡。”依靠忍辱之功德能感得容顔妙色,具足相好莊嚴,如同佛陀的微妙色相。以忍辱之力而斷惡行善,使諸佛菩薩等諸大士夫見而生喜,亦能善巧明辨是理非理之事,以正知正念來取舍一切學處,殁後轉生于人天善趣之中住享安樂,並且以往所造的衆多罪業皆當滅盡。
其次,如果我們對加害自己的人不生嗔恨,則可清除諸多罪障,可速圓滿廣大資糧。因此應將作害者視如上師一般,即所謂“若無生嗔境,于誰修安忍。”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佛陀在因地時作忍辱仙人,被哥利王割截身體,他不但不生嗔恨,反而發願將來成佛先度彼惡王。修持安忍是增上福德,獲得解脫的殊勝方便,這種方便必須依賴有敵害等安忍對境才能行持,因此在遇到怨害時不能安忍,那就白白錯失了難得的良機。我們有的人自己的嗔恨煩惱非常嚴重,平時無緣無故也要對他人憤恨不滿,更何況別人對他行損害呢!這時正應當利用修忍辱的良機來消除自己的業障。如《入行論》雲:“若我因己過,不堪忍敵害,豈非徒自障,習忍福德因?無害忍不生,怨敵生忍福,既爲修福因,雲何謂障福。”因此怨害不會障礙自己修積福德的。忍辱的果報,就世俗來說,縱然自己不希求,也會感得好的相貌容顔,無諸疾病,內在心相續調柔寂靜,頭腦冷靜,理智分明,聲譽遠揚,壽命長久。忍辱的究竟果報是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地論》雲:“菩薩若行廣大無量忍辱之行,則能出生大菩提果,究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宗喀巴大師說:“若能恒時修習安忍不失歡喜,故于現法一切時中常得安樂,于當來世破諸惡趣,生妙善趣,畢竟能與決定勝樂。”
醜叁、思擇法忍
對甚深法義之安忍。若聽聞到甚深的空性實相法,應毫無顛倒地受持其密意,不可生邪見而進行誹謗,以免造舍法罪,否則,于無數劫中墮地獄深淵。曾經有兩位行持十二頭陀行的印度比丘來到阿底峽尊者面前求法,尊者宣說人無我時,他們二人心生歡喜,當講到法無我時,二人驚恐萬分,說道:“太可怕了,請尊者切莫如此宣講。”當他們聽到諷誦《心經》時,便以雙手遮耳而逃。尊者十分傷感地說:“如果沒有以慈悲、菩提心修煉自心,對甚深正法未起誠信,而僅以護持一分淨戒不能獲得任何成就!”
應當引發勝解忍。勝解之境略有八種:一、淨信之境指叁寶功德;二、現證境指無我真實;叁、希樂境指佛菩薩廣大神力;四、取舍境的諸妙行因;五、取舍境的諸惡行因;六、所修境中究竟應獲得的大菩提;七、所修境中能得菩提所有方便;八、聞思隨行境,指所知境。勝解之理,指如實知道此諸境後,無所違逆數數思維。
隨修一種安忍時,皆令具足六種殊勝46,具足六種波羅蜜多。
子四、攝義
菩薩欲安立一切有情于漏盡忍地,需使忍辱漸次增廣,隨念發菩提心。如地上大菩薩安忍諸所作境而勤修學,初發心菩薩,應善了知忍辱,如理修學。如果與安忍之學處有所違越,應當精勤忏悔。如果舍棄忍辱而不修,則會被諸重罪所染,于余生中也極難修持。如果未能將此殊勝菩薩行視爲修行勝道的關鍵,那麼,諸能行者也應
現前修行,未能行者,應當生起淨修意樂。如《妙臂菩薩請問經》雲:“以少功力及微少苦而能圓滿波羅蜜多。”又如《修心八頌》雲:“秉性邪惡衆有情,恒爲猛烈罪苦迫,見時如遇大寶藏,願恒惜此難得寶。”因此,很多人無緣無故地害你時,不應有絲毫的怨恨心,應當把一切損害視作寶藏,看成是自己修忍辱度的善緣。《佛子行叁十七頌》雲:“欲享善樂之佛子,一切損害如寶藏,故于衆生無怨心,修忍辱是佛子行。”
己四、精進波羅蜜
分四:一、體相;二、釋詞;叁、分類;四、攝義。
頌曰:擐甲攝善利衆當精進。
子一、體相
具有四種差別勇于行善之心及種子,或者以清淨歡喜心緣善法勇猛行持之相。亦即對善法充滿歡喜踴躍欣樂的心態,熱衷于修習善法。《入行論》雲:“進謂勇于善。”《菩薩地》說爲攝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無有顛倒,及此所起叁門動業。某些人雖然表面上行持善法,而內心于善法卻沒有很大興趣,這樣的人不能算精進。精進與否關鍵看內心對善法的信樂與堅毅,不能只看外表行爲。無論暫時還是究竟的一切功德皆隨精進而生,若無精進,一切功德不能産生。並且出世間的福慧二種資糧的産生、堅固及增長,主要依靠精進。《入中論》雲:“功德皆隨精進行,福慧二種資糧因。…
《菩薩戒律儀論(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