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曾于五臺山親見文殊菩薩,爾時于智慧伏藏中自現的教言《忠言心之明點》中雲:“無始輪回癡暗中,流轉無親如瘋人,尋找寂樂美宅故,今應喜聞佛經海。”諸大德均強調以多聞而求聞的智慧,不但是凡夫,乃至叁地菩薩都精進求法,如經雲:“越過刀山與火海,舍生赴死求正法。”
醜二、思慧
只是聞法尚不滿足,進一步對法義作思考而産生的智慧即是思慧。大法王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說:“如是聖聞莊嚴後,相續應當生思慧。”大成就者華智仁波切說:“上師所講的一切法義不能限于表面聽聞、了解,而應于自相續中反複以研究、觀察、思維而作抉擇,不懂之處請教他人,不應僅滿足于表面了知肯定即可,而應對此生起定解,這樣將來自己于寂靜處獨自修行時,修行之要,不需要請教別人,完全達到獨立自主、徹底斷除疑惑的境界。”也就是說,不能滿足于聞,而應進一步伺察並詳細系統地分析經論之句義、次第等是否有錯謬,對他宗與自宗,暫時與究竟的觀點需産生定解。如經雲:“比丘或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惟敬。”若依靠正法教證及殊勝強力的理論,觀察前後、直接間接不相違,如此結論應當信受,從而斷除一切增益和損減的邪見。爲了安住修,首先觀察生起思慧很重要。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于《忠言心之明點》中雲:“惟聞不能斷增益,難得深信佛法故,應用上百辯講著,思所生慧依心中。”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說:“乃至定解未生前,方便觀察引定解,若生定解于彼中,不離定解而修習,如燈定解之相續,能破顛倒分別念,對此應當常精進,若離又複觀察引。初時觀察極關要,若未引上善觀察,怎能生起勝定解?若未生起勝定解,怎能滅除惡增益?若未滅除惡增益,怎能禁止惡業風?若未禁止惡業風,怎能斷除惡輪回?若未斷除惡輪回,怎能滅盡惡痛苦?”通過對叁乘經論進行講聞、辯論、研討及寫作等,再叁反複仔細深入地思考,從而理解法的甚深含義。
醜叁、修慧
通過思慧了達取舍善惡業等含義後之修持,尤其以無分別勝觀智慧安住叁乘正行修法,由總相覺悟或由現量覺悟無我實性。也就是說,修慧是指真正理解法義後進行實修。通過聞思佛法後,于自相續中對實相之義生起真實的證悟,徹底生起定解,解脫是非之網現見實相本面。《如意寶藏論》雲:“如是思維圓滿後,相續應當生修慧。”全知麥彭仁波切雲:“言不爲主修爲主,若修不說心內知,不修僅說如鹦鹉,是故應當觀住修。”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的《忠言心之明點》雲:“有講諸論大導師,未調自續如鹦鹉,死亡頓至悔心因,教誡修行衆密友。”實修時,應當以無實有的空相幻化八喻而觀修。五種外境的一切顯現本來無有而于迷亂者面前顯現,猶如夢境;由因緣緣起聚合而驟然顯現,猶如幻術;本來無有而顯現爲有,猶如眼華;正現之時不成實有,猶如陽焰;任何由外皆無有中顯現,猶如谷聲;無有能依所依,猶如尋香城;現而無有自性,猶如影象;本來無有之一切顯現猶如幻城。如此了達外境顯現本性虛妄,並且觀察顯現之作者是內心的自性,則可了知境現不滅,並能息滅執著外境的分別念。我們若證悟了如此法性明空,猶如虛空的本性並能安住于如此境界中,稱之爲智慧度。依靠禅定所生的勝觀修慧才能滅盡一切煩惱障與所知障的種子與習氣。《入行論》雲:“有止諸勝觀,能滅諸煩惱。”修慧是安住實相的般若空性與如來藏的大光明無二的境界現前無漏勝觀之圓滿智慧。如《桑布紮續》、《現觀莊嚴論》、《法界贊》等共同說:“此中無所遣,亦無少可立,于正性正觀,正見而解脫。”如是所說,于一切分別心的執著相與戲論法均不作意,于自心中顯現任何法也不作取舍,並遠離一切認定,一緣專注實相本面,如此入定修行,寂滅一切能取所取之心與心所等一切戲論,現前各別自證智慧。《攝經》雲:“過去未來佛,十方所住者,共道波羅蜜,其他即非是。”《羅睺羅贊佛母經》雲:“不可言思智慧到彼岸,不生不滅如虛空本性,各別自證智慧之行境,敬禮叁世如來之佛母。”如空中烏雲消散于空中,太陽普照一般,入定的智慧中不存在分別心認定的一切境界,唯是自證自明的赤裸智慧,證悟本來清淨的明空本性是出世無漏修慧的境界。《入行論·智慧品》雲:“若實無實法,皆不住心前,彼時無他相,無緣最寂滅。”通過修慧對明空大清淨的本性産生不可思議的殊勝定解時,對尚未了知自心佛性的一切衆生自然而然生起無緣的大悲心,並且增長清淨的菩提心,逐漸安住在聖者不共的入定境界。總而言之,入定時安住無分別的自證境界,出定時,對一切所顯現的萬法觀照如夢幻般的境界,爲度化天下一切有情作殊勝的無相回向。甯瑪巴大成就者,大法王無垢光尊者在《禅定休息》中雲:“上師加持自然智,離文言思時可見,如是之時所見者,無叁時別與非別,及前後名波羅蜜,亦是中觀能息苦,離戲論及大手印,真實法性大圓滿,本盡本性之實相,光明心性自然智,安立多名義一體,法爾離思菩提心,是爲染淨不二空。”
子四、攝義
雖然有現證空性之慧,如果沒有大菩提心,仍然不是菩薩行,所以應當增長廣大菩提心爲行之所依。以地上菩薩的智慧度爲修行所願境。爲能圓滿無上妙智資糧所有方便,謂發起叁種慧,先應勵力而求多聞,若不如此,違越菩薩學處,于余生中也不樂于多聞,不能學習菩薩學處。如果當下勤修開發智慧方便,能遮不學之罪。證悟自心乃覺性空性無二即爲見;不散他處,恒時安住于正念之中即爲修;于彼本性之中而積累二種如幻資糧即爲行;這些境界若能如理如實地全部通達,則在夢中也可出現,如果夢中出現,則在臨終時也能出現,臨終出現則在中陰可出現,中陰出現則必定獲得殊勝成就的解脫果。
總而言之,修學智慧度,如《佛子行叁十七頌》雲:“若無智慧以五度,不得圓滿菩提果,故具方便離叁輪,修習智慧佛子行。”又雲:“一切現象唯自心,心性本爲離邊戲,領悟彼諸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入行論》雲:“此等一切支,佛爲智慧說,故欲息苦者,當啓空性慧。”《般若十萬頌》雲:“須菩提,所有江河,入于恒河大江,彼等隨同恒河而入大海,須菩提,如是五波羅蜜多,若以智慧波羅蜜多攝持,則至一切智智位也。”
上述攝善法戒殊勝修法即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又稱六度,六度加上方便、力、願、智四度,總爲十度)。六度歸納概括如甯瑪巴大成就者無畏持明洲所說:“知足即是布施度,彼之本體乃舍心,無愧叁寶持戒度,不失慧念勝忍辱,一切助伴需精進,執現觀聖靜慮度,貪執自解智慧度。無有能思所思境,並非俗念離定解,乃爲涅槃勝寂滅。此等一切不可說,願汝銘記于心中。”雪域成就王米拉日巴尊者說:“斷除我執外,無余布施度;斷除狡詐外,無余持戒度;不畏深義外,無余安忍度;不離修行外,無余精進度;安住本性外,無余靜慮度;證悟實相外,無余智慧度;所做如法外,無余方便度;摧伏四魔外,無其余力度;成辦二利外,無其余願度;知惑自過外,無其余智度。”印度戒香寺五百班智達之頂尊阿底峽尊者說:“最勝智者即證悟無我之義,最勝敦肅(誠敬)即自心相續調柔,最勝功德即廣大利衆之心,最勝教言即恒時內觀自心;最勝對治即了達一切無自性,最勝行爲即不隨順于世間,最勝成就即煩惱日趨薄弱,最勝道貌即貪欲日漸減少,最勝布施即無有貪著,最勝持戒即自心寂靜,最勝安忍即身居卑位,最勝精進即抛棄瑣事,最勝靜慮即自心不改,最勝智慧即不執一切。”《佛子行叁十七頌》雲:“總之何處行何事,當察自心何相狀,恒以正知及正念,修行利他佛子行。”
菩薩皆依六度而得成佛,這是過去、未來、現在諸菩薩衆共行之道。如《菩薩地論》雲:“如是六種波羅蜜多,菩薩爲證無上正等菩提果故,精勤修集,是大白法溟49,名大白法海,是一切有情一切種類圓滿之因,名爲湧施大寶泉池。又即如是所集無量福智資糧,更無余果可共相稱,唯除無上正等菩提。”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可歸攝于六度之中,如是六度等叁乘一切正道經論則可完全包括在空性大悲藏當中。也就是說,一切佛法爲了衆生心相續中生起菩提心空性大悲藏而宣說的。如果遠離了空悲雙運修法如意寶,則無論見修之法多麼高深莫測,也對獲得圓滿正等覺無任何利益。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中雲:“智不住諸有,悲不滯涅槃。”龍樹菩薩雲:“空性大悲藏,唯修菩提者。”大成就者薩哈尊者在道歌中雲:“離悲空性見,非獲殊勝道,若唯修悲心,豈脫此輪回?何人兼具已,不住于有寂。”仲頓巴格西曾問阿底峽尊者:“一切諸法之究竟是什麼?”尊者答言:“諸法之究竟乃空性大悲藏。”又說:“譬如,世界上萬應丹藥可以醫治一切疾病。猶如萬應丹藥一般,如果證悟法性空性之義,則可對治一切煩惱。”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華智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中說:“所以對一個修行者來說,也是如此,縱然具有如鳥一般翺翔空中,如鼠一般鑽入地下,穿行山岩暢通無阻的神通以及在石上留下手印,足迹等各種希奇的神變,若相續中無有菩提心,則他們一定是被外道徒或者被大魔王加持了相續。雖然這樣的人最初可能受到一些迷信者的推崇、恭敬、信奉而獲得供養等,但最終只能毀壞自他而已。”又雲:“因此,我們應當對令自相續生起菩提心的任何本尊、上師、善友等作真佛想。對自相續而言,也是同樣,自己認爲已經證悟了實相了義,獲得了神通叁摩地,面見了本尊等,無論出現任何表面的道相功德,若依此使自己的慈悲心、菩提心無有退轉並且越來越增上,則可斷定這些道相是真正的功德;若依此等使慈悲心、菩提心日漸減退,那麼這些表面的道相也無疑是魔障或邪道。尤其是如果自相續中生起了無僞實相的證悟,則一定會對上(上師叁寶)具足信心、清淨心,于下(六道衆生)具有不共的慈心與悲心等。如無等塔波仁波切曾問至尊米拉日巴:“我何時可攝受眷屬?”尊者言:“一旦你已現見了自心本體非同現在這般,遠離一切懷疑,那時也會對老父我生起不共同的真佛之想,並且也定會對衆生生起無僞的慈悲心,那時你可攝受眷屬。”宏法利生事業周遍諸方隅的我等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于《直斷要訣·注疏》中雲:“若無絲毫信心、悲心等修道之驗相,能無礙地穿越山崖,在虛空中如鳥般飛行,在水中如魚般遊行,大者變小,小者變大,看人一眼能治病,于山岩、虛空中取出佛像等伏藏品,將一般魔衆降伏、收攝爲眷屬等,皆爲受魔加持後再現的有漏妄驗相,故切莫認知爲正道。若能以大慈悲心來收攝魔衆,以智慧悲眼來觀照衆生,並趣向于解脫之道方爲殊勝正道。”
《菩薩戒律儀論(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