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走向解脫·菩薩戒品▪P19

  ..續本文上一頁薩摩诃薩菩提心寶亦複如是,無智不信謂爲不淨。善男子!譬如有藥爲咒所持,若有衆生見聞同住,一切諸病皆得消滅,菩薩摩诃薩菩提心藥亦複如是,一切善根,智慧方便,菩薩願智共所攝持,若有衆生見聞同住憶念之者,諸煩惱病悉得除滅。善男子!譬如有人常持甘露,其身畢竟不變不壞,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若常憶持菩提心露,令願智身畢竟不壞。善男子!如機關木人,若無有楔,身即離散不能運動,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無菩提心,行即分散,不能成就一切佛法。善男子!如轉輪王有沈香寶名曰象藏,若燒此香,王四種兵悉騰虛空,菩薩摩诃薩菩提心香亦複如是,若發此意,即令菩薩一切善根永出叁界,行如來智無爲空中。善男子!譬如金剛唯從金剛處及金處生,非余寶處生,菩薩摩诃薩菩提心金剛亦複如是,唯從大悲救護衆生金剛處,一切智智殊勝境界金處而生,非余衆生善根處生。善男子!譬如有樹名曰無根,不從根生,而枝葉華果悉皆繁茂,菩薩摩诃薩菩提心樹亦複如是,無根可得,而能長養一切智智神通大願,枝葉華果,扶疎蔭映,普覆世間。善男子!譬如金剛,非劣惡器及以破器所能容持,唯除全具上妙之器,菩提心金剛亦複如是,非下劣衆生悭嫉破戒,懈怠妄念無智器中所能容持,亦非退失殊勝志願散亂惡覺衆生器中所能容持,唯除菩薩深心寶器。善男子!譬如金剛能穿衆寶,菩提心金剛亦複如是,悉能穿徹一切法寶。善男子!譬如金剛能壞衆山,菩提心金剛亦複如是,悉能摧壞諸邪見山。善男子!譬如金剛雖破不全,一切衆寶猶不能及,菩提心金剛亦複如是,雖複志劣少有虧損,猶勝一切二乘功德。善男子!譬如金剛雖有損缺,猶能除滅一切貧窮,菩提心金剛亦複如是,雖有損缺不進諸行,猶能舍離一切生死。善男子!如小金剛悉能破壞一切諸物,菩提心金剛亦複如是,入少境界即破一切無知諸惑。善男子!譬如金剛非凡人所得,菩提心金剛亦複如是,非劣意衆生之所能得。善男子!譬如金剛,不識寶人,不知其能不得其用,菩提心金剛亦複如是,不知法人,不了其能不得其用。善男子!譬如金剛無能銷滅,菩提心金剛亦複如是,一切諸法無能銷滅。善男子!如金剛杵,諸大力人皆不能持,唯除有大那羅延力,菩提之心亦複如是,一切二乘皆不能持,唯除菩薩廣大因緣堅固善力。善男子!譬如金剛一切諸物無能壞者,而能普壞一切諸物,然其體性無所損減,菩提之心亦複如是,普于叁世無數劫中,教化衆生,修行苦行,聲聞緣覺所不能者鹹能作之,然其畢竟,無有疲厭亦無損壞。善男子!譬如金剛余不能持,唯金剛地之所能持,菩提之心亦複如是,聲聞緣覺皆不能持,唯除趣向薩婆若者。善男子!如金剛器無有瑕缺用盛于水,永不滲漏而入于地,菩提心金剛器亦複如是,盛善根水,永不滲漏,令入諸趣。善男子!如金剛際能持大地不令墜沒,菩提之心亦複如是,能持菩薩一切行願,不令墜沒入于叁界。善男子!譬如金剛久處水中不爛不濕,菩提之心亦複如是,于一切劫處在生死業惑水中,無壞無變。善男子!譬如金剛一切諸火不能燒然,不能令熱,菩提之心亦複如是,一切生死諸煩惱火,不能燒然不能令熱。善男子!譬如叁千世界之中金剛座上能持諸佛,坐于道場,降伏諸魔,成等正覺,非是余座之所能持,菩提心座亦複如是,能持菩薩一切願行諸波羅蜜,諸忍諸地,回向受記,修集菩提助道之法,供養諸佛,聞法受行,一切余心所不能持。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無邊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殊勝功德,若有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則獲如是勝功德法。是故善男子,汝獲善利,汝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求菩薩行,已得如是大功德故。善男子!如汝所問,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善男子!汝可入此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中,周遍觀察,則能了知學菩薩行,學已成就無量功德。”

  叁、令菩提心堅固之方法是積累資糧。即是以善良的發心行布施等,積累福德資糧,並以叁輪體空的智慧攝持。《入行論》雲:“爲持珍寶心,我今供如來,無垢妙法寶,佛子功德海。”爲了堅固地持守珍寶菩提心,應當供養十方如來,供養殊勝法寶,並供養具足斷證功德的大乘僧寶。

  四、勤修菩提心之淨行是增上菩提心的方便。從菩提心生起之因的角度,當不間斷地數數修習慈悲來增上菩提心。正式淨行,于每日二六時中發菩提心和受持菩薩行,以此方法增上菩提心。並將自己之善根及果報之安樂回向給衆生,將衆生的罪業痛苦果報由自己來承受。如《入行論》雲:“自身過患多,他身功德廣,知已當修習,愛他棄我執。”又雲:“若人欲速度,救護自與他,當修自他換,勝妙秘密訣。”《菩提道炬論》雲:“發起菩提心後,各種勤修應增上。”

  五、不忘失菩提心之方便。大法王無垢光尊者雲:“總之遣除黑四法,認真行持白四法。”應當無誤地取舍黑白八法。

  以上爲願菩提心的五種方便。岡波巴大師說:“心中不舍諸有情,憶念菩提心利益,應當積聚二資糧,數數淨行菩提心,取舍黑白各四法,此五歸攝願學處。”以上勿舍有情等,屬于願菩提心戒之學處。

  辛二、別說黑白八法

  頌曰:欺诳上者無悔者令悔,

  誹謗聖者谄诳于衆生,

  應當精勤斷除黑四法,

  反面爲白四法皆奉行。

  四種黑法:一、欺诳上師和阿阇黎、長老等;二、以惡心使無悔者生起追悔,即讓他人追悔所做的善事;叁、以嗔心對已發世俗菩提心以上的菩薩誹謗、罵辱等;四、以狡詐心作種種欺騙衆生的事業。如此黑四法應當精勤斷除。

  與四黑法相反的是四白法,即,一、不故意妄語;二、于諸菩薩觀想爲大師;叁、以正直心對待衆生,無有谄诳;四、恒常度化衆生,將諸有情安置于無上正等正覺果位。如此四白法皆當奉行。

  如《寶積經》雲:“複次迦葉,菩薩有四法失菩提心。何謂爲四?欺诳師長,已受經法而不恭敬;無疑悔處令他疑悔;求大乘者诃罵誹謗廣其惡名;以谄曲心與人從事。迦葉,是爲菩薩四法失菩提心。複次迦葉,菩薩有四法,世世不失菩

  提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何謂爲四?失命因緣不以妄語,何況戲笑;常以直心與人從事,離諸谄曲;于諸菩薩生世尊想,能于四方稱揚其名;自不愛樂諸小乘法,所化衆生皆悉令住無上菩提。迦葉,是爲菩薩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如是黑白八法當詳細取舍。

  庚二、行之學處

  分二:一、宣說根本罪;二、支分罪見別論。

  辛一、宣說根本罪

  頌曰:貪求名利自贊而毀他;

  因悭吝性不施財與法;

  嗔恨傷人不受他谏悔;

  愚故說相似法此四種;

  遮此四根本罪行學處。

  此四根本罪散布于許多大乘經論中,由無著菩薩攝集于《菩薩戒品》中敘述,以貪、吝啬、嗔、癡可分爲四,即:一、以上品貪心求名聞、利養、恭敬等,贊歎自己,或呵斥他人。二、對痛苦、饑渴、無怙的衆生,以上品吝啬不布施財物和正法。叁、他人對自己有不如法的行爲,醒悟後求忏悔,自己不但不接受其忏悔,反以上品嗔恨毀傷之。四、以上品癡心煩惱誹謗大乘經典,或者將非法視爲正法並于他人面前以相似正法的方式宣說。如上所說爲四根本罪,應當遮止。遮止此四根本罪爲行菩薩戒之學處。

  以下將四根本罪作詳細說明。

  分四:一、自贊毀他;二、悭惜財法;叁、嗔不受悔;四、謗亂正法。

  壬一、自贊毀他

  子、基:

  (一)所說對境:異自相續,能對別人宣說,能解所說義,與自己同類之衆生。(二)所說義:講說自己之功德及他人之過失,即是贊自;毀謗衆生所恭敬之有德他人,是爲毀他。(叁)所貪求的利養恭敬:利養,如衣服、飲食、房舍、車乘等;恭敬,爲設座墊等承事侍奉。(四)境之差別:求利養之境,不是自己與他人共有的財産,否則,自贊毀他全無意義;恭敬之境,也可向自徒衆希求,所以不一定是自徒衆以外的他人。

  醜、發心:

  (一)想,于基無誤想。(二)發起心,自心相續發起貪心,不是爲了供養叁寶,不是爲了遣除貧窮者之苦等希求利養恭敬,而是愛染于利養恭敬並增上貪求。若違犯本罪,自贊毀他,對于利養恭敬隨一之事定需貪著,但不一定需二者俱貪。

  寅、加行:

  爲獲得利養恭敬而贊歎自己或呵斥受利養恭敬的他人。自贊或毀他,二者隨一,即滿足加行。

  卯、究竟:

  能說、解義、與自己同類的衆生聽到其自贊毀他的言語並理解語義爲本罪究竟,不一定要被呵斥的人親聞或兩人以上多人耳聞。

  印度雲海論師于《傳釋》中雲:“利養,謂諸飲食、衣服、寶等。恭敬,謂敬重承事設床座等。”叁摩渣論師于《律儀二十頌18新疏》中雲:“有所獲得故名利養,謂衣食等。善妙承事名曰恭敬。若于此等增上貪著,是名貪求。”《菩薩戒品》雲:“若諸菩薩,爲欲貪求利養恭敬,自贊毀他,是名第一他勝處法。”

  菩薩不應自贊毀他,如《隨轉諸法經》雲:“然彼菩薩于菩薩所生下劣想,己身發高大想,謂我少除業障故。此菩薩于彼菩薩或說教令應住佛想。菩薩于菩薩所勿起毀訾之心,彼不舍菩提心故。佛言天子,菩薩如是不斷少分善根,于菩薩不二行中,設不發菩提心者,下至聰利菩薩,尚不起於淩蔑,何況發菩提心者。”《梵網經》雲:“若佛子!自贊毀他,亦教人自贊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衆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壬二、悭惜財法

  子、基:

  (一)能求者,即求財産與正法者。求財産者,有苦,無有財物;貧困,乏無飲食;無怙,無養育者,如家等;無依,無諸親友能饒益者。求正法者,堪爲法器,有求法意樂。總謂匮乏二種資財,除菩薩…

《走向解脫·菩薩戒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