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走向解脫·菩薩戒品▪P2

  ..續本文上一頁…495

  己貳、八不動地……………………496

  己叁、九善慧地……………………498

  己肆、十法雲地……………………499

  丁貳、諸地之功德………………………500

  丙貳、宣說究竟地……………………………502

  丁壹、最初得正覺之相………………………502

  丁貳、所得正覺之本體………………………506

  丁叁、得正覺後以幻化度衆之相……………514

  乙叁、造論究竟………………………………518

  丙壹、如何造論………………………………518

  丙貳、此善回向………………………………519

  甲肆、末義……………………………………520

  乙壹、論師中誰造……………………………520

  乙貳、譯師誰譯………………………………520

  菩薩戒律儀論

  大法王白瑪旺甲 造

  堪布益西彭措 譯

  賢劫引導有情能仁尊,靈鹫諸地大乘種姓衆,

  開演無量廣大之經典。文殊結集龍樹等拓釋,

  寂天廣弘甚深見之宗。彌勒結集無著世親疏,

  阿底峽弘廣大行之規。蓮花自宗同于龍樹儀。

  本體慈悲灌溉心相續,誠爲利他樂欲菩提果,

  遂斷叁門罪業此意願。分類龍樹無著之二規,

  各自從一至六各兩類。第一空性悲心之精華。

  第二積聚福慧二谛心。第叁戒律禅定與智慧。

  資糧加行勝解行發心,不淨七地清淨意樂心,

  叁清淨地異熟之發心,大悲圓滿斷除諸障礙,

  佛地清淨發心爲第四。第五五道第六六般若。

  地金月火等二十二者,依地劃分乃至十地間。

  總攝歸納願行此二相,彼亦以意心願行廣遍,

  恰如欲走或者行進般。首先未獲律儀令獲取。

  受戒當依具戒阿阇黎。大乘勝器具信爲弟子。

  修持七支供後並願行,同受自生歡喜他隨喜,

  龍樹之規無著承許者,持取願心無需別解脫,

  于正受先受取七衆戒,垂問遮難發誓持戒等,

  各依儀軌納受願行戒。于佛像前受戒二軌同。

  所得戒體叁言後獲取。勝義發心密乘儀軌得,

  倘若顯宗有此之宣說,唯是立宗當需修力生。

  中間宣說不犯守持法,菩提薩埵律儀有叁種,

  禁惡行戒與攝善法戒,饒益有情叁種第一者。

  盜掠叁寶財物並舍法,懲罰具戒破戒逼舍戒,

  無間邪見國王五定罪。舍宅村落鄉鎮城都市,

  若毀則違大臣五定罪。未修示空心願聲聞乘;

  退失大心滋發小乘心;令舍別解脫安立大乘;

  執謂小乘不能斷貪等,以此摧毀彼乘所證果;

  心存嫉妒自贊而毀他;謀求名聞利養而自诩;

  仗勢治罰沙門勒索財;禅修者財惠施讀誦者,

  令舍寂止初行八定罪。彼此易造然皆可全犯,

  分爲十八攝爲十四種。舍願行心彼等根本罪。

  支分惡作墮罪八十等,細故未述當閱集學論。

  無著之宗于願學處分,勿舍有情憶念諸功德,

  積資勤修菩提心淨行,取舍黑白八法此學處。

  欺诳上者無悔者令悔,誹謗聖者谄诳于衆生,

  應當精勤斷除黑四法,反面爲白四法皆奉行。

  貪求名利自贊而毀他;因悭吝性不施財與法;

  嗔恨傷人不受他谏悔;愚故說相似法此四種;

  遮此四根本罪行學處。當知它論細罪四十六。

  攝善法戒學六波羅蜜。爲遣貧窮施財法無畏。

  以能斷心受持叁律儀。當忍怨害痛苦甚深法。

  擐甲攝善利衆當精進。應修世出世間之靜慮。

  修持甚深聞思修智慧。饒益有情律儀四攝法。

  先以布施攝受眷屬衆,愛語宣說正法令生信,

  引導九乘利行使修善,爲度彼等自己亦同事。

  學修一切正品斷違品。恒依正知正念不放逸。

  行住坐臥四種威儀中,猶如華嚴清淨之行品,

  所作相應以句發善願。勝智自在龍欽繞降尊,

  願心學處修習四無量,行心學處修行六波羅,

  歸納攝集黑白八法中。今生有利樂者應當做,

  現世無有利樂之行爲,及損害後世者悉應斷,

  二大車軌學處盡含攝。所生依身天龍夜叉等,

  罪業之人龍樹亦承許;先須獲別解脫無著宗;

  總須佛法菩提果生信,如海佛子行亦歡喜信,

  即可生起殊勝菩提心,佛于寶燈經中如是說。

  最後宣說犯已還淨相。何者不察合理與非理,

  做或不做以及無記舍,當做不做違越成墮罪;

  修大義舍小義爲影事;非自境界不做無墮罪;

  無能力而做是無罪影。對他有利身口七不善,

  可有開許其實成善法。超越座時失壞聖者前,

  黎明祈禱夢中忏墮罪,余罪晝夜念誦叁聚經,

  叁遍清淨罪障龍樹宗。行四黑法內心舍衆生,

  以此因緣毀壞願心戒,相續不斷無慚亦無愧,

  歡喜無厭見彼爲功德,此屬上品纏犯毀戒體,

  即成他勝中下非重罪。既造他勝犯戒應重受,

  叁一人前忏悔中下纏,若無相應忏境自心悔,

  廣大行之宗派無與等。如是依菩提心能攝持,

  眠等放逸福德相續生。並成十方叁世佛意子。

  叁七叁叁祗劫得菩提。

  《菩薩律儀論·第叁品》菩薩戒之學處終。

  菩薩戒二十頌

  阿阇黎旃紮古昧 造

  堪布益西彭措 譯

  梵語雲:菩提薩埵桑巴幫希嘎

  藏語雲:香且森花頓巴你希巴

  漢語雲:菩薩戒二十頌

  頂禮文殊師利童子!(譯禮)

  于諸如來與菩薩,至心恭敬而頂禮。

  所有十方叁世中,一切菩薩所住戒,

  廣大無量福德藏。此以勝妙之意樂,

  從彼具有勝智力,具戒上師前受持。

  爾時受者修善故,一切佛與菩薩衆,

  恒時生起歡悅意,護持愍念如愛子。

  于他有情或自己,有利有樂正應作,

  苦而有利亦應作,樂而無利不應作。

  謂由猛利煩惱心,即能毀壞戒律儀,

  當知其罪有四種,此等意同他勝處。

  由貪利養供敬故,贊歎自己而毀他;

  于彼有苦無怙者,悭吝財法不施與;

  他來谏謝不忍受,內懷忿恨複捶打;

  謗毀遠離大乘法,愛樂宣說相似法。

  上纏犯戒應再受,中纏應向叁人悔,

  余罪悔于一人前,有染非染如心悔。

  不以叁門供叁寶,心于欲念而隨轉,

  于諸耆德不恭敬,于他問語不正答,

  不受他人所延請,他施金等拒不受,

  于求法者不施與。于諸犯戒舍棄之,

  爲護他信不修學,于利衆生少事業,

  由具悲愍非不善,味邪命法欣然忍,

  掉舉輕躁不靜等,一向心不生厭離,

  于惡聲譽不避護,雖有煩惱不對治。

  于他罵等還報他,于諸恚者輕舍棄,

  他來悔謝拒不受,心于忿惱而隨轉。

  貪求供事而攝衆,懈怠懶等不遣除,

  貪說無義無利語。不求叁摩地之義,

  不舍靜慮之障礙,于靜慮味見功德。

  誹謗遠離聲聞乘,有自法藏勤彼乘,

  未精佛教勤外論,精勤外道複愛樂,

  毀謗遠離大乘法,贊歎自己而毀他,

  聞說正法不往聽,毀謗法師但依文。

  于應助伴不往助,于有病人不供事,

  于他有苦不救拔,于諸放逸不教誨。

  于有恩德不酬報,于他憂惱不開解,

  于求財者不給施,不行利益諸徒衆,

  不隨順他心意轉,他有功德不贊揚。

  不稱他緣不治罰,不現神通怖攝等。

  具足悲心與慈心,及善心者悉無犯。

  《菩薩戒二十頌》由印度阿闍黎旃紮古昧(旃陀羅閣彌或稱月官)圓滿造畢!

  

  尊勝塔

  走向解脫·菩薩戒品

  益西彭措堪布 著

  頂禮上師曼殊師利!

  五百大願攝娑婆, 贊稱猶如白蓮花,

  聞名能得不退地, 大悲世尊我敬禮。

  十方諸佛佛子衆, 智悲雙運意所生,

  菩提心及傳持者, 威德諸師我敬禮。

  化導苦海無量衆, 事業周遍濁惡世,

  無畏圓滿1語自在,無等上師我敬禮。

  世尊宣說菩薩乘, 龍樹無著深廣弘,

  吾依經論勝教言, 融彙一味而闡揚。

  解脫無明業惑海, 究竟菩提正覺岸,

  衆善根本甘露法, 樂大乘者當奉行。

  爲一切衆生受持清淨菩薩戒,獲得究竟解脫而發無上菩提心!

  在諸佛菩薩浩如煙海的經論中,諸聖者以谛實語同聲開示:菩提心是成佛的正因,是一切善法的種子,是菩薩弘法利生事業的源動力,以菩提心受持之菩薩戒,是大乘菩薩的根本,利樂一切有情之源泉,滅除一切衰損之妙藥,爲諸善巧士夫所行之大道。《梵網經》雲:“(此戒乃)諸佛之本源,菩薩之根本。”由于世間人天善趣的果報,出世間聲聞、緣覺的解脫都是依靠佛陀出世所宣說的妙法修行而得。而十方叁世諸佛則由菩薩修行六度萬行成就的。菩薩果位的正因是大悲心、菩提心及般若智慧。正如印度大成就者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說:“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複從菩薩生,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爲憐憫沈淪于苦海中的有情,當生起大悲心;欲令衆生離苦得樂,當發起無比殊勝的菩提心,爭取早成佛道;要圓滿佛陀的斷證功德,就必須具備般若智慧。慧由定生,定由戒得,受持菩薩戒是般若智慧的根本,也是成佛的根本。《瑜伽菩薩戒本經序》雲:“戒如大明燈,能消長夜暗,戒如珍寶鏡,照法盡無遺,戒如摩尼珠,雨物濟貧窮。離苦速成佛,唯此法爲最,是故諸菩薩,應當勤護持。”爲令發菩提心的有緣衆生受持菩薩戒,本論講解授受菩薩戒的儀軌及其學處。

  造論必須要具備可靠的依據,不可以凡夫知見揣度諸佛菩薩的密意。本論主要依據甯瑪巴大成就者孟阿熱班智達白瑪旺甲2所造的《叁律儀論》。白瑪旺甲在藏地被公認爲國王赤松德贊的化身。蓮花生大士在《上師蓮師甚深功德藏》中授記說:“吾之意化身,蓮花自在王,外顯比丘相,內圓菩提心,密蘊深智慧。”他…

《走向解脫·菩薩戒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