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走向解脫·菩薩戒品▪P3

  ..續本文上一頁是諸位祖師總集應化之身,在九歲時即徹證大圓滿,獲雙運果位。于阿裏班禅(1487-1543年)時期造《叁律儀論》,全名爲《自性大圓滿道支分叁律儀論》,該論總的建立九乘,分別論述別解脫、菩薩、密乘叁種律儀,詳述了叁乘得戒、守持、違犯及忏悔還淨之法。全書共分五章:叁律儀總論;毗奈耶別解脫戒;菩薩心戒;密乘持明律儀次第和總論叁律儀次第之圓融。

  《叁律儀論》深受甯瑪派學人的重視,無論大小寺院的上師及弟子大都能熟練背誦,並依此論行持。該論彙集了多部經論中有關戒律的內容。所依據的經論有《毗奈耶經》及大乘諸多經典、《時輪金剛》、《無上大圓滿續》等。本論將《叁律儀論》中第叁品講菩薩戒的金剛句加以闡釋,並結合旃紮古昧3所著的《菩薩戒二十頌》,參照藏漢兩地諸多祖師大德的教言,以通俗的語句詳細地講述了菩薩戒的授受儀軌、開遮持犯的戒條內容及忏悔方式。旃陀羅閣彌是印度南方的大成就者,被觀世音菩薩所攝受,七歲便大徹大悟,從此通達八萬四千法門,辯才無礙,能摧伏一切外道邪宗,將佛陀的第叁轉了義*輪——如來藏光明作了廣大弘揚。

  宣講菩薩戒分叁:一、導師佛陀宣說大乘顯宗經典;二、經典如何結集、弘揚與護持;叁、抉擇所護持菩薩戒的所诠義。

  甲一、導師佛陀宣說大乘顯宗經典

  《菩薩律儀論》曰:

  賢劫引導有情能仁尊,

  靈鹫諸地大乘種姓衆,

  開演無量廣大之經典。

  在此賢劫有千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導師。爲了引導娑婆世界的苦惱衆生從輪回中解脫,佛陀以其無盡的悲願,從無爲法身中顯現報身,從報身顯現化身,化身示現成佛轉*輪。能仁即釋迦牟尼佛,全稱爲能仁寂默。世尊成道後,在印度靈鹫山等地對共同眷屬宣說叁藏經典,尤其爲大乘種姓的眷屬宣說菩薩乘的經典。

  此頌講了五種圓滿:導師圓滿、眷屬圓滿、時間圓滿、境圓滿、法圓滿。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雖然在無量劫前早已成佛,然而于此賢劫,爲引導一切有情,再次示現十二相成道轉*輪(十二相:兜率降世、入住母胎、圓滿誕生、善娴技藝、受用妃眷、從家出家、行苦難行、趨金剛座、調伏魔軍、成正等覺、轉妙*輪和入大涅槃)。《梵網經》雲:“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就是說成就圓滿報身的佛陀在此娑婆世界顯現應化身已有八千次。《寶性論》雲:“大悲知世間,觀照諸世界,由法身不動,變化諸種姓,從于兜率天,投胎及降生,工巧處成慧,後妃眷喜受,出家作苦行,往菩提道場,伏魔圓菩提,轉*輪涅槃,遍不淨刹土,盡輪回示現。”

  世尊如是成佛後,針對所調伏衆生的根器,轉了叁轉*輪:初說四谛*輪,中說無相*輪,後說分別*輪。所引導的衆生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達婆等共同眷屬,以及獲聖者果位的菩薩大衆等不共眷屬。

  佛陀攝受弟子,建立僧團,在波羅奈(鹿野苑)開始宣說律藏。律藏是對戒、定、慧叁學中戒學的指示。其內容又分經、律、論叁部分。律藏之律,是自他行爲秩序之規範;律藏之經,主要指示人無我空性的禅定,是平等住(等持),也是瑜伽行者行持之次第;律藏之論,是對前二者所作的廣述。

  世尊在靈鹫山等地宣說經藏,經藏诠定學。經藏之律是菩薩戒的學處;經藏之經是甚深廣大之禅定;經藏之論是說明地、道、總持、辯才與禅定之分別的智慧。

  在不定處宣說論藏,論藏诠慧學。在印度廣嚴城等不定處,也由于天與龍所處的地方都不固定,故名不定處。論藏之律是以善巧方便調伏煩惱的學處;論藏之經是趨入空性之方便;論藏之論是分別指示蘊、界、處、根、識與如來藏自性清淨。

  甲二、經典如何結集、弘揚與護持

  頌曰:文殊結集龍樹等拓釋,

  寂天廣弘甚深見之宗。

  彌勒結集無著世親疏,

  阿底峽弘廣大行之規。

  蓮花自宗同于龍樹儀。

  共同結集同于小乘。此處宣講大乘不共結集。印度大班智達清辨論師所著《掌珍論》雲:“佛所宣說大乘法的主要結集者是文殊、普賢、金剛手、彌勒等大菩薩”。爾時在王舍城南方布瑪桑巴山上聚集了一百萬菩薩衆,由彌勒菩薩結集大乘律藏,文殊菩薩結集經藏,金剛手菩薩結集論藏。而後,文殊菩薩所攝受的大乘聖者龍樹菩薩從甚深的見解方面創立甚深見派;彌勒菩薩所攝受的無著菩薩則從廣大行持方面創立廣大行派。龍樹與無著是兩位具有斷證功德的聖者。佛陀在《楞伽經》中授記說:“南方碑達國,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龍,能破有無邊,于世弘吾教,善說無上乘,證得歡喜地,往生極樂刹。”《文殊根本續》對無著菩薩授記說:“無著比丘者,善巧諸論義,了不了義經,分別爲多種。照了諸世人,釋經爲本性,其所成明咒,名薩羅使女。此由咒勢力,發生賢妙慧,爲聖教久住,攝經真實義。年活百五十,身壞生天趣,流轉生死中,恒受諸安樂,大士最後邊,當得大菩提。”他們兩位所造論典與寂天、月稱等不同,無需依據其它大小乘論典。《中觀六聚論》便是龍樹菩薩依靠自智慧抉擇佛的第二轉*輪般若經部的密意。無著菩薩作的《五部地論》也沒有依靠其它論典而無誤抉擇了佛的第叁轉*輪廣大行的法義。

  一般來說,舊密蓮花自宗(甯瑪巴)宣講傳授菩薩戒的儀軌、得戒方法及學處數目等與龍樹菩薩所闡揚的論典一致。

  大乘甚深見經典由文殊菩薩結集,後來龍樹菩薩加以闡釋,造《中觀六聚論》,包括《中論》、《六十正理論》、《七十空性論》、《回诤論》、《精研論》、《名言成立論》。而後,聖天、佛護、寂天、月稱、清辨等諸大論師進一步解釋龍樹菩薩的密意。在菩薩戒的行持方面,由寂天菩薩、勝敵(則達日)論師等廣泛弘揚。此乃甚深見派的法脈源流。

  廣大行派經典由彌勒菩薩結集,而且,彌勒菩薩又造了五部論:《寶性論》、《現觀莊嚴論》、《經觀莊嚴論》、《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後來無著菩薩著《五部地論》,論中五部地爲:本地分、攝抉擇分、攝事分、攝異門分、攝釋分。他的胞弟世親論師又著八論(稱《八品論》),包括《唯識叁十頌品》、《唯識二十頌品》、《五蘊品》、《作業品》、《論義正理釋》(又名《釋明論》)、《辨中邊論釋》、《辨法法性論釋》、《莊嚴經論釋》,將廣大行派經典作廣弘。在藏地,廣大行派菩薩戒之行持由阿底峽尊者作弘揚;而蓮花自宗,即前譯甯瑪巴自宗所受持菩薩戒與龍樹菩薩的儀軌相同。

  菩薩戒的傳承上師分二:

  一者,甚深見派:導師佛陀、文殊、龍樹、月稱、如畢克修、大革薩洛、小革薩洛、加納阿嘎、菩提薩埵月幢、卓龍巴、修窩列巴、瑪釋迦獅、虛空稱、願戒、菩提成、童子金剛、無垢光尊者。

  二者,廣大行派:釋迦佛、補處彌勒、聖者無著、智者世親、聖解脫軍、解脫軍尊、殊勝軍、得瓦德、光明遍照、獅子賢、如來智慧尊、功德阿阇黎、仁親熱窩、月賢、本徹桑巴、那洛大譯師、這希饒巴、耳香切益西、客雲尊、嘎窮讓莫師、讓耶瓦、尼一、加其熱斯、獅子祥、羅劄巴、哲公巴、曲劄、無垢光尊者。

  兩派傳承彙集于甯瑪派的大法王無垢光尊者,而後由無垢光尊者傳給後代弟子。傳承如下:

  無垢光尊者、恰達仁珠、劄巴俄色、桑極翁波、達娃劄巴、根讓多吉、根嘎江贊、那座榮珠、丹增劄巴、東丹增、仁尊陳列仁珠、晉美多吉、洛欽曲華讓波、班瑪傑美江措、讓傑丘吉劄巴、晉美旺查、巴丹班瑪劄西、銀彭塔耶、華智仁波切、班瑪多吉、全知麥彭仁波切、雲丹嘉措、托

  嘎如意寶、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法王如意寶傳與四衆弟子。

  以上菩薩戒傳承參照洛欽大譯師所著《叁律儀論廣釋》。大乘經典傳承以佛陀爲始代代相傳至今,一直未斷,此處無須宣說。

  甲叁、抉擇護持菩薩戒的所诠義

  分七:一、所獲得之戒體;二、菩提心的分類;叁、未得者令得;四、得已守持之相;五、發起菩提心所依之身;六、犯已還淨;七、護戒的利益。

  乙一、所獲得之戒體

  分叁:一、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二、如何生起;叁、斷叁門罪障。

  頌曰:本體慈悲灌溉心相續,

  誠爲利他樂欲菩提果,

  遂斷叁門罪業此意願。

  大乘經典由佛陀傳至諸祖師大德,傳承並弘揚菩薩戒所诠義的本體精華便是菩提心。何爲菩提心?即是爲了一切衆生離苦得樂而求無上正等覺果位之心,以及爲圓滿此心而行持菩薩道。其 中大悲心是菩提心生起的正因。以大悲心緣有情,以智慧求菩提,與智悲相應的第六意識之善心即是菩提心的體性。願無量衆生永具安樂的心即是慈,願無量衆生遠離諸苦的心就是悲。以慈悲的甘露澆灌自他的心相續,並誠心誠意爲利益他衆,而希求菩提果,發起斷除利他障礙及獲證菩提的違緣之意願。正如彌勒菩薩于《現觀莊嚴論》雲:“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

  頌詞“本體慈悲灌溉心相續,誠爲利他樂欲菩提果”揭示了大乘特法菩提心之體性,即緣衆生的慈悲與樂欲無上菩提果的大智慧,與第六意識的善心相應,爲世俗菩提心。

  我等從久遠的無量劫以來,以堅固的我執,處處爲自己,時時求私利,以貪嗔癡造無邊罪業,如今仍然是被苦惱和業障所束縛的凡夫。而諸佛菩薩卻不求自利,但求利他,渡過一切煩惱、痛苦、憂患、險惡的輪回大海,登上安樂、自在、解脫、清涼的涅槃彼岸。《入行論》雲:“盡世間安樂,從願他樂生,盡世間苦惱,由欲我樂生。愚人作自利,能仁爲利他,依此二差別,何須複多說。”又如宗喀巴大師說:“我愛執者是一切衰損之門。愛執他者,爲一切圓滿之處。”不發利他之菩提心,永無希望獲得自他究竟之利樂。所以大乘學佛人內心若沒有發起菩提心,雖勤修善法,但都不是菩提正道。《華嚴經》雲:“忘失…

《走向解脫·菩薩戒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