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走向解脫·菩薩戒品▪P4

  ..續本文上一頁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且如此,何況還沒有發起菩提心呢?因此入道的關鍵是發菩提心,以發心故,則佛道可成。

  丙一、菩提心的功德利益

  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根本,自他利樂之源泉,滅.除一切煩惱痛苦的甘露,到達無余涅槃彼岸之津梁。《華嚴經》雲:“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永明延壽禅師在《宗鏡錄》中說:“若一發心,功德無際,念念圓滿十波羅蜜。”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在此概括爲下面五個方面:

  一、能消重罪。衆生由于往昔無明愚癡,身、口、意造無邊罪業。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雲:“假設罪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無法包容。”我等煩惱深重,只靠微薄的善行怎麼能夠遣除呢?但是若靠圓滿殊勝的菩提心就可以對治惡業習氣,消除罪障。如《入行論》雲:“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滅諸重罪。”又《優婆塞戒經》雲:“善男子,有智之人發菩提心已,即能破壞惡業等果如須彌山。”

  二、能獲妙樂。《入行論》又雲:“佛于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無量衆生依于此,順利能獲最勝樂。”佛陀于許多大劫的時間中思維饒益衆生的方便方法,最終發現菩提心對衆生具有無邊的利益,依此菩提心,無量衆生便可獲得究竟安樂。

  叁、圓滿所求。若欲滅除種種痛苦災難,以及除卻衆生的不安,當恒常莫舍菩提心。要想享受種種快樂者,亦莫舍棄菩提心。

  四、轉劣爲勝。衆生若發起殊勝的菩提心即稱爲菩薩,原來垢染汙穢之身將逐漸得到清淨,而轉成無價寶之佛陀身,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等無量功德,因此我們應堅守菩提心寶。

  五、得果無盡。若以菩提心攝持,修行一切善法,其所獲果報無有窮盡。《入行論》雲:“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普通的善行種子生果之後即消盡,如芭蕉樹生果之後即枯萎,而菩提心樹,其根深植于無邊衆生的沃土之中,以大悲水澆灌饒益,以六波羅蜜莊嚴樹幹,行萬行而使其枝繁葉茂,所生菩提的花果也是層層無盡。由于衆生無盡的緣故,菩提心樹之果也一樣無窮無盡。總之,發菩提心概括了佛陀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之精華,是有則皆足,無則皆缺之教言,猶如百病一藥的萬應丹一樣。若不依靠菩提心則通過種種途徑也無法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

  丙二、如何生起

  分八:一、知母;二、念恩;叁、報恩;四、修舍;五、修慈;六、修悲;七、意樂;八、生起。

  既然菩提心具有如上所說的功德利益,我等一切有情亦皆當發起,那麼如何才能生起如此殊勝的菩提心呢?僅僅希求菩提是不夠的,而是應依如理的次第修持,最後如量生起殊勝的菩提心。首先應對無邊衆生發起大悲心,因爲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正因。如《優婆塞戒經》雲:“因是悲故,便能發心,是故悲心,爲生因。”緣何而生大悲?如下所說:

  丁一、知母

  叁界有情在無始無邊的漫長輪回之中,不停地流轉于六道,如大鍋沸水中翻轉的米粒般,急速升降。此如蘇東坡所雲:“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須臾。”對現實世界稍作觀察,不難發現許多小生命壽命只有幾天,甚至朝生暮死,而人生幾十年,轉瞬即逝,人在天地間與蜉蝣一樣,也是如此的渺小。在無量無邊的轉世過程中,我等生生世世都從母親受生。佛經中說一切衆生都曾做過自己的母親,只因衆生轉世昏迷而不相識。因此,不僅是人類衆生,就連披毛戴角者,乃至蜎飛蠕動之類無不都是我們過去恩深似海之慈母。或許有人不信,試想若今生的親人從幼小時離別,二叁十年後,其音容便會全部忘記,相見時就好象陌生路人,何況隔世或經過多生累劫呢?《梵網經》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如此抉擇之後,當閉目靜坐,深深思維:一切衆生都曾做過自己的母親,他們對待我象今生的母親一樣。堅定地樹立起這一觀點時,就是知母。

  丁二、念恩

  于己前明觀現世母親之相,心中作念:此慈母非但今生爲我老母,彼從無始以來作我母親的次數也無量無邊,她在無數的生生世世中對我倍加慈愍愛憐,恩德無法估量。《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以後略爲《心地觀經》)雲:“慈念之恩實難比,鞠育之德亦難量,世間大地稱爲重,悲母恩重過于彼,世間須彌稱爲高,悲母恩高過于彼。”母親之恩德實難具述,于此處攝略五點以便憶念觀想:

  一者中陰托胎恩。我們知道衆生前世的肉身無法帶到後世,中陰時沒有可依靠的身體,只有一個意生身。此意生身無依無靠,毫無目的地到處漂泊,隨時隨處可見到種種凶光及怖畏之相,聽到種種可怕的惡聲等。我等中陰身恐懼怖畏驚惶不安,真是逃之無地,避之無門,直至遇到母親才能再度獲得一個肉身,如果沒有母親,要想得到這個身體,絕對不可能。因此,賜給軀體是母親對我們的第一大恩德。

  二者懷胎守護恩。于胎兒時,母親時常小心守護。在十個月之中母體沈重,如負重擔。坐立不安,不思飲食,如久病之人。胎兒飲食由母血提供。滿月生産時,不孝之子破損母胎,扯母心肝,踏母胯骨,此時母親的痛苦如千刀攪腹,血流遍地。初生須臾,聞兒哭聲,母大歡喜,抱入懷中,撫愛瞻視,親愛之情過于己身。

  叁者哺乳養育恩。嬰兒之時,母親以種種方便精心護養,無有厭倦。母親以自己的乳汁善爲哺育,並以手揩其不淨。《心地觀經》雲:“一個幼兒所飲母乳一百八十斛。”我等于多生累劫中所飲母乳多如大海之水。稍大,母親必然把好的飲食先給我吃,若食物冷硬,母以口含咀嚼令暖細;若是熱燙,母則吹涼後喂于我口。我時常將床褥尿濕,母親則將幹處讓我躺臥,她自己卻睡在濕的地方。當我饑餓時給予飲食,寒冷時給予衣服,貧困時給予她自己都舍不得用的資財。然而,諸資財也不易得,爲此母親常常造作種種罪苦惡業,倍受艱辛,致使現世勞苦,來世感受痛苦的果報。

  有一種鳥,當母鳥衰老飛不動時,它知道小鳥尚不能自己尋食,母鳥便咬住巢上方的一根樹枝,將身體懸在鳥巢中,小鳥餓極,便啄母鳥的身體,先將體毛拔掉,而後便將母體吃掉。母鳥將自己的身體喂養了小鳥。旁生尚如此,人類的母愛更可想而知。

  當我生病時,母親心中思維:子病不如己病,子死甯可己死。蓮池大師《放生文》雲:“憐兒之鹿,舐瘡痕而寸斷柔腸。”此公案講:晉朝時,河南有位叫許真的獵人去打獵,射中一只小鹿,母鹿痛憐愛子,奮不顧身沖向小鹿,以舌舔撫傷痕,因箭深傷重,小鹿無救而死,母鹿慘痛徘徊悲鳴,也當場死去。許真見此情景,非常驚奇,當剖開母鹿腹部時,發現柔腸寸寸斷裂。母對子的情深至此,母之恩德真是不可思議的。

  四者教育成人恩。我等兒時連穿衣走路都不會,母親教我們怎樣走路,怎樣說話,怎樣吃飯等等。母親是我們來到人間的第一位老師。少年時,母親教我們一些爲人處事的道理,並常爲我的學業擔憂,乃至爲我奔走求人,曆盡艱辛。

  五者遠行憶念恩。我若離家遠行,母則“日夜心相隨,流淚數千行,如猿泣愛子,寸寸斷肝腸”(引自《父母恩重難報經》)。她不僅挂念我的飲食,還擔心我的衣著與臥具。乃至成年和衰老,母親亦是念念不舍,所謂“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我爲人子,常不孝順,母親因我而常流眼淚。母因流淚過多而老眼昏花,皺紋遍布。了知母親恩深如海,而今見其老病無依,我該怎麼辦呢?

  丁叁、報恩

  諸衆生都曾做過自己的母親,母親對我有大恩德,而我卻將那些正受諸苦無有救護的如母有情棄舍不顧,僅謀自己之解脫與安樂,對此豈能心安?《致弟子書》雲:“親人生死大海中,分明如墮深流內,生死不識而棄彼,但自解脫無此恥。”舍棄有恩者而不知報恩,下等人也不應爲。譬如母親處在監獄之中,子卻在花園中逍遙自在地遊玩,此子實爲大不孝。如母有情不住正念,瘋狂目盲而缺乏引導,步步趣于可怖之險境。爾時母親期望子來救助,子若不救母出險難,誰來救脫?如母有情爲煩惱所纏,心不正住,既無有善道眼,也無引導之師,時常行于生死惡趣之險道。母需子相救,子亦應來救拔母親。如是思維,我等實當負起報恩之重擔。

  丁四、修舍

  我們要報如母有情的大恩德,應當對一切衆生修慈悲心,然而,若不先斷除對親友等一類衆生起貪心,對怨敵等另一類衆生起嗔心,則所生起的慈悲仍有偏袒,如此,若緣于與己無關的衆生,慈悲就不能生起,故當修平等舍心。

  首先,應對一切有情衆生無有親疏、愛憎等,以平等心相待。現在這些怨敵在往昔生生世世中也曾作過自己的親友而互敬互愛,所作的饒益也是不可思議的。現在被當作親友的這些人,在往昔世中也有許多曾做過怨敵而對自己進行損害的。正如嘎達雅那尊者去化緣時所見到的情景:“口食父肉打其母,懷抱殺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輪回之法誠希有。”那些作爲親友的人與父母有血緣關系,他們對我的關懷疼愛是往昔的宿世因緣,因此沒有必要對刹那的親怨顯現執爲實有,應當對無邊衆生生起父母之想,平等對待。

  爲了使平等舍心易于生起,先須以一個無有利害關系之人爲所緣,令除貪嗔而修舍心故。次于親友修平等舍。若于親友心不平等,則會以貪嗔分類,或以貪愛深淺分類。于親友平等後,當于仇怨修平等心。若不平等,必然對不隨順自己之一方生嗔恨。于仇怨修平等後,則緣十方叁世一切有情衆生修平等心。因爲一切衆生都希求快樂而厭離苦惱,若于其中一類認爲親友而作饒益,另一類認爲怨敵而作損惱或不饒益,實不應理。

  從無始時來,任何有情,不只百次作過我親眷,如此應于誰生愛,于誰起憎耶?如《勝月女問經》雲:“我昔曾經殺汝等,我亦曾被汝等截,彼此一切是仇殺,汝等何爲起貪心。”思維一切…

《走向解脫·菩薩戒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