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走向解脫·菩薩戒品▪P5

  ..續本文上一頁親怨差別轉變迅速之理後,以此數數串習伺察便能逐漸斷盡憎愛。

  丁五、修慈

  修慈心具有很大功德。《寶鬘論》雲:“每日叁時中,施食叁百罐,不及須臾頃,慈獲福一分。”意即瞬間對衆生生起慈悲也比每日叁時施食所獲福大。若有慈心,天人敬仰。佛陀也是憑仗慈力敗彼魔軍,所以慈心是最殊勝的守護力量。

  修慈心應次第而修,首先對今生父母親人修慈,其次對一般無關之人修習,然後對怨敵修習,再對十方一切有情修習。如是數數思維,以種種悅意妙樂施與衆生,令其滿足而生喜樂之心。身語意叁門都應行慈,身體的一切威儀應寂靜調柔,口應言說谛實悅耳之語,意應常思饒益他人。如《入菩薩行論》所說:“眼看衆生時,誠慈而視之。”甚至目視其他衆生也應以含笑悅意的表情,不能怒目而視。不僅對人,對叁界一切衆生都應慈愛。

  丁六、修悲

  悲心所緣對境是恒時不離叁苦(壞苦、行苦、苦苦)的有情衆生,願他們離苦,我當予以救拔,使他們離苦。所修習的次第也是先對父母親人,次對無關之人,後對怨敵仇人,再對十方一切有情修習悲心。從前仲頓巴格西得聞卡隆巴總是到蟻穴旁修悲心,時常蒙頭痛哭,他立即脫帽,合掌當胸,邊流淚邊說:“極其稀有,他是真正在修持正法,此有許多功德可說。”《攝正法經》雲:“欲獲得佛果,學多法不成,唯當學一法,何爲學一法?此乃大悲心,何人具大悲,彼獲諸佛法,了如指掌矣。”對衆生發起大悲心,是生起菩提心的根本,這不僅是從道理上講,從真實情感上講也應生起大悲心。《優婆塞戒經》雲:“善男子,智者修悲,雖未能斷衆生苦惱,已有無量大利益事。善男子,六波羅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又雲:“善男子,在家之人若不修悲,則不能得優婆塞戒,若修悲已,即便獲得。若修悲心,難忍能忍,難作能作,以是義故,一切善法悲爲根本。”

  如母有情流轉于叁界輪回之中,感受地獄、餓鬼、畜生等種種苦難,聽聞不到正法,不能出離輪回苦海。而我等卻不聞不問,不度苦海中的衆生,我雖是人還不如鴉羊等旁生。往昔阿難等大阿羅漢聞佛說母恩難報,悲痛至極,皆“舉身投地,捶胸自撲,身毛孔中,悉皆流血”(見《父母恩重難報經》)。我等亦是母親所生養,既知對我有大恩德的如母衆生受大苦惱,能不誠心發願救脫嗎?

  觀想自身成爲正被宰殺的牛羊,四肢被捆綁,口鼻被封閉,屠夫握刀刺進自己之喉部,血流如注。複又觀想自身被剜肝挖心開膛破肚,那是一種怎樣的痛苦呢?再如牧民要用牛毛做毛口袋,拔牦牛身上的毛。自己若是拔一根汗毛,一根頭發,那痛苦都難忍受,若被拔掉許多毛怎麼能忍受呢?

  再思維餓鬼衆生恒常感受饑渴之苦。或有外障餓鬼趨諸井泉池海等處,被其它有情手持劍矛驅逐,不令靠近,或強行靠近,便見其變爲膿血,自不欲飲。或有內障餓鬼咽喉如針孔,肚腹寬大,縱得飲食也不能食用,或見一切飲食皆被火所焚。《親友書》雲:“惡行之業以爲索,堅固纏縛諸惡鬼,其間受苦無中斷,五千及萬亦不死。”五千及一萬歲受餓鬼苦,自己過去必定多生受此痛苦,現在無量有情正受此苦。若我們自己一兩天不得飲食,饑餓的感受難于言表,餓鬼衆生所受痛苦又是如何呢?

  再觀想地獄衆生,惡業力故恒時被火燒、鋸解、大山壓迫、熱鐵澆身、烊銅灌口,或者被寒冰凍裂,或者墮于屍糞泥中被旁生啄食。諸多苦處無有限量。我等過去長時間處于地獄之中,現在許多如母衆生也正在地獄中受極大苦。

  我們自己天冷時要穿棉衣,天熱時要乘陰涼。熱地獄和寒地獄中衆生的痛苦是難以想象的。所以我們所種善根要回向給他們,願叁惡道衆生離苦得樂。

  修悲心的次第亦是先對父母親人,次對無關之人,後對怨敵仇人,再對十方一切有情衆生而觀修。隨于何時任何有情,應當觀想如最親愛的獨生子,彼身痛苦不安,自己決定設法救拔。如此,于一切有情欲令離苦之悲心能夠任運生起。這便是悲心生起的標志。

  丁七、增上意樂

  增上何種意樂?增上欲得菩提的意樂,以及使衆生離苦得樂之意樂。

  如前所說次第修習後發心究竟利益有情衆生,那麼如何利益呢?試想一位失去雙手的母親,她最親愛的獨生子掉入奔流的大河中,她怎麼辦呢?她除了在岸邊呼叫奔跑,此外她沒有切實可行的辦法救出她的孩子。同樣道理,我等了知如母親般的有情衆生沈淪在生死苦海之中,內心萬分焦急,發願救拔,若無方便方法,仍然不能圓滿所願。只有欲令衆生離苦的慈悲心尚且不足,更應求究竟圓滿的智慧,獲證菩提道果。因此,爲利益衆生故,當以至誠心欣求菩提果。

  丁八、生起

  對無量的衆生生起猛利的慈悲心,此時一心欲救度衆生。而度化衆生的殊勝方便就是成佛轉*輪,爲此發誓成佛行佛道,這個“慈悲心”及“發誓成佛”即是世俗菩提心。生起世俗菩提心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對無邊衆生生起大悲心。二、爲度一切衆生發誓成佛。

  世俗菩提心分願行二種:爲利有情願成佛之心爲願菩提心;爲衆生獲證道果,發起修行六度萬行諸善法之心,爲行菩提心。

  生起菩提心是受菩薩戒的基礎,若相續中沒有菩提心,縱然多處登壇求受,也是空耗錢財虛擲光陰而已,不可能得戒體,如同空中樓閣,猶如壓沙想得到油,是無法成立的。想籍此子虛烏有之戒成辦自他二利,好比沒有翅膀而想飛行,還自稱菩薩,佛說這種人是欺騙一切諸佛菩薩人天大衆之盜賊,是大增上慢人。

  在傳戒時,傳戒上師與受戒弟子都必須具有菩提心。往昔羅劄格西問阿底峽尊者:“若無菩提心,能否得受菩薩戒?”尊者回答說:“無菩提心而受菩薩戒只在藏地有,別處沒有!”尊者的本意是無菩提心不能授受菩薩戒。判斷行者是否屬于大乘,關鍵看他是否已發菩提心。若無菩提心,自稱爲菩薩,好比影像,並無實義。所以,無論傳戒上師還是求戒弟子,都應以各種方便勵力生起菩提心,這是至關重要的。

  丙叁、斷叁門罪業

  我等從無始生死以來身、口、意叁門所造罪業無量無邊,此罪業既障礙利益衆生之事業,亦障礙求菩提果,如《心地觀經》雲:“如影隨形不離身,一切時中障聖道,近障人天妙樂果,遠障無上菩提果。”因此當斷叁門罪業。《華嚴經·隨好光明功德品》雲:“諸天子,汝等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淨治其意,善住威儀,悔除一切業障、煩惱障、報障、見障,以盡法界衆生數等身,以盡法界衆生數等頭,以盡法界衆生數等舌,以盡法界衆生數等善身業、善語業、善意業,悔除所有諸障過惡。”

  忏悔是滅罪障的方便方法,一者觀事滅罪門,二者觀理滅罪門。

  行者當在叁寶所及六道衆生前誠心發露所有罪業,不複再造,請求叁世諸佛爲作證明。以四種對治力來忏除罪障的方法:㈠所依對治力,指皈依上師金剛薩埵後具足願行菩提心。㈡厭患對治力,指對往昔所造一切罪業生起後悔之心。㈢返回對治力,指憶念自己往昔所造的罪業後,發願從即日起,縱遇命難也不再造這樣的罪業。㈣現行對治力,指盡力行持一切善法對治往昔所造惡業。尤其是禮佛、隨喜功德、一切善根回向菩提、發願行菩薩道、護持無僞實相之本體。至誠勇猛忏悔者,當悲淚泣血,周身血現或遍體流汗,于所造罪深感慚愧。

  觀理與觀事忏悔只依人的根器與所緣有不同。理忏者當觀一切罪業自性本空,體相了無可得,非有非無非有無,非不有無離名相言說,請求諸佛加持,滅除一切顛倒妄想,願早證無上道果。若發心菩薩能觀空性妙理,便能消除一切罪障。《心地觀經》雲:“若人觀知實相空,能滅一切諸重罪,猶如大風吹猛火,能燒無量諸草木。”

  乙二、菩提心的分類

  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丙一、略說

  頌曰:龍樹無著二規之分類,

  各自從一至六各兩類。

  龍樹與無著菩薩所創立的兩大車軌,分別將

  菩提心按從一至六的分類作論述。觀待六類分基的願、行,各自又可分爲兩類。

  丙二、廣說

  分二:一、從一至六部的分類。二、依地劃分。

  丁一、從一至六部的分類

  頌曰:第一空性悲心之精華。

  第二積聚福慧二谛心。

  第叁戒律禅定與智慧。

  資糧加行勝解行發心,

  不淨七地清淨意樂心,

  叁清淨地異熟之發心,

  大悲圓滿斷除諸障礙,

  佛地清淨發心爲第四。

  第五五道第六六般若。

  第一部,以智慧通達空性,見衆生于大空性中妄生分別執著,流轉生死,枉受諸苦,油然生起大悲心。空性智慧與大悲方便雙運即是空悲菩提心。《中觀寶鬘論》雲:“爲修菩提者,說空悲心要。”

  第二部,觀待福德和智慧二資糧又分福德菩提心和智慧菩提心。依靠儀軌而生的粗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依靠修證而生的細菩提心是勝義菩提心。如《大般涅槃經》雲:“世俗勝義二谛別,菩提心亦分二類。”

  第叁部,觀待叁學:清淨相續的戒律、安住本性的禅定、解脫障礙的智慧,菩提心可分叁類。觀待叁聚戒:禁惡行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律,菩提心又分叁類。

  第四部,資糧道和加行道的菩提心爲勝解行發心。所謂勝解行,指依分別心了達法界的甚深見解而行菩薩道。不淨七地菩薩爲清淨意樂發心。一地至七地菩薩還沒有斷盡俱生煩惱障的種子,故稱不淨七地,但他們了悟通達自他平等的本性,遠離爲求自利的垢染,只爲利他而發心,所以其菩提心清淨。叁清淨地菩薩爲異熟之殊勝發心。八、九、十地大菩薩已將煩惱障的種子徹底消盡,稱叁清淨地。所謂異熟之殊勝發心指他們自在地獲得無分別智,任運成就利他事業。如《十地經》雲:“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排牽而去,若至大海,但隨風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視未至時,設經百…

《走向解脫·菩薩戒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