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歲亦不能及。佛子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積集廣大菩提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于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
佛地之發心是斷除一切障礙之發心。與大智慧無二的大悲心圓滿的同時,斷除了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種子以及微細的二障習氣。由于斷除了諸障礙,故又稱爲清淨佛地發心。所謂第四,即指勝解行、清淨意樂、異熟及斷障之四種發心。
第五部,對應于大乘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菩提心分五,如《般若二萬頌》雲:“初學者菩提心、修治菩提心、見法性菩提心、解脫菩提心、不可思議菩提心。”資糧道菩薩之初學者菩提心,爲剛入大乘行者所發之菩提心;入大乘道的障礙通過加行道修行對治,故加行道菩薩之菩提心稱修治菩提心;因爲見到了法界勝義的本性,故見道菩薩之菩提心稱爲見法性菩提心;修道菩薩之解脫菩提心,是通過修道而得的無漏智慧解脫一切俱生的障礙後所生的菩提心;無學道現前究竟圓滿之無爲法的智慧,住于不可思議境界,能任運度化一切衆生,所以其菩提心稱爲不可思議菩提心。
第六部,觀待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菩提心可分六類。相應于布施的菩提心,能滿足衆生種種心願;相應于持戒的菩提心,是一切功德法寶所生之源;相應于忍辱的菩提心,不被一切違逆之法所動搖;相應于精進的菩提心,勤于殊勝之修行。無有能毀壞者;相應于靜慮的菩提心,不被諸多分別執著想所動搖;相應于般若的菩提心,善能療治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病根。
丁二、依地劃分
頌曰:地金月火等二十二者,
依地劃分乃至十地間。
菩提心以比喻、友(心所)、相應法分爲地、金、月、火等二十二種。將此二十二種依資糧道、加行道乃至十地進行劃分。如《現觀莊嚴論》(又名《現證莊嚴論》)雲:“如地金月火,藏寶源大海,金剛山藥友,如意寶日歌,王庫及大路,車乘與泉水,雅聲河流雲,分二十二種。”
一. 與樂欲菩提果的心所相應的菩提心爲最初發心,如大地,是産生一切白法的基礎。
二. 與安住樂欲菩提果的心所相應的菩提心爲依相應發心,如黃金,利益安樂衆生乃至獲得菩提果之間無有改變。
叁. 與殊勝心所相應的菩提心爲勤相應發心,如新月,能使菩提善法漸漸增上。
四. 與加行之心所相應的菩提心爲極依相應發心,如火,燒盡引發見道智慧的障礙。
五. 與布施心所相應的菩提心爲檀波羅蜜相應發心,如大藏,布施無有窮盡,能滿足衆生種種心願。
六. 與持戒心所相應的菩提心爲屍波羅蜜相應發心,如寶源,是一切功德法寶所生之源。
七. 與安忍心所相應的菩提心爲羼提波羅蜜相應發心,如大海,不被一切違逆之法所動搖,勤于崇高殊勝之修行。
八. 與精進心所相應的菩提心爲毗梨耶波羅蜜相應發心,如金剛,勇猛堅固,無有能毀壞者。
九. 與靜慮心所相應的菩提心爲禅波羅蜜相應發心,如須彌山,不被諸多分別執著想所動搖其禅定相續。
十. 與般若智慧心所相應的菩提心爲般若波羅蜜相應發心,如良藥,善能療治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病根。
十一. 與方便善巧心所相應的菩提心爲無量相應發心,如善友,凡一切善根不空耗,對利他有情有善巧方便。
十二. 與願心所相應的菩提心爲神通相應發心,如如意寶,能成辦自他二利,圓滿所願。
十叁. 與勢力心所相應的菩提心爲攝相應發心,如太陽,如日成熟谷物能成熟所調伏的衆生。
十四. 與智心所相應的菩提心爲辯相應發心,如歌聲,于所調伏的衆生善巧能作調伏的教法。
十五. 與神通心所相應的菩提心爲量相應發心,如國王,自在無礙地從事利他的事業,非以學識地位等功用作度生之事。
十六. 與二資糧心所相應的菩提心爲聚相應發心,如庫藏,廣積二資糧如無盡之大庫。
十七. 與叁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相應的菩提心爲覺分相應發心,如大路,一切聖者皆依此路而般大涅槃。
十八. 與止觀相應的菩提心爲止觀相應發心,如車乘,不偏于生死涅槃二邊,能平等快捷方便地修行。
十九. 與總持和辯才相應的菩提心爲總持相應發心,如湧泉,攝持含藏已得與未得之法,不忘失宣說妙法無有窮盡。
二十. 與大悲和勝觀智慧相應的菩提心爲法印相應發心,如雅聲,求解脫之所化衆生樂于聽聞。
二十一. 與大自在信心相應的菩提心爲自性相應發心,如河流,所作利他之行堅固無有止息,自在地行入一切智智的大海。
二十二. 與法身相應菩提心爲方便相應發心,如大雲,給予衆生廣大布施,降下甘露法雨,成熟無量衆生的心相續。
上述二十二種菩提心依地劃分如下:前叁種菩提心分屬于下、中、上資糧道,第四種屬于加行道,第五至第十四種分屬于見道和修道的十地,第十五至第十九種屬于叁清淨地,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種分屬于十地的加行(第九地出定),正行、後行(金剛喻定)。如是劃分于資糧道乃至十地間。
有人說此二十二種菩提心不僅屬于有學道,亦攝于無學道佛地,如大雲菩提,乃不離法身,任運降澍法雨,成熟有情。然而,十地是佛果的不共近因,可以取佛的名相。如《現觀莊嚴論》雲:“超過九地已,若智住佛地,應知此即是,菩薩第十地。”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自釋》、《大圓滿心性休息廣疏》,全知麥彭仁波切在《經觀莊嚴論釋》、《智者入門論》中均把二十二種菩提心劃分在有學道,沒有涉及無學道佛位。那麼,真正無學道佛位是否具有菩提心呢?
無學道佛位無有依儀軌而生的世俗菩提心,因爲世俗菩提心相應于心與心所,佛地已將心與心所消融于法界。如《入中論》雲:“盡焚所知如幹薪,諸佛法身最寂滅,爾時不生亦不滅,由心滅故唯身證。”月稱菩薩在《入中論自釋》中說:“智慧自性身,盡焚一切如同幹薪之所知。所知既不生,其具不生行相之智即是諸佛法身。由于此智真實義境,諸心心所畢竟不轉,故依世俗立爲唯由身證。”佛地不具世俗菩提心的另一個原因是最初發菩提心的時期已圓滿,佛地已現前菩提果。但是佛地具有勝義菩提心。佛果時,現見法界實相的智慧圓滿,斷除了諸障礙,具有無緣大悲心,以智悲雙運的勝義菩提心從事普度一切衆生的事業。
丙叁、攝義
頌曰:總攝歸納願行此二相,
彼亦以意心願行廣遍,
恰如欲走或者行進般。
總攝以上七種菩提心的內容,歸納在願行二種菩提心中,所謂願菩提心即是依靠第六意識的善心希求菩提之心願。也就是說,僅僅是爲利他而求菩提的心願。正如一個人想要走路,但還沒有行動。行菩提心指周遍行持一切利他之行,亦即爲一切衆生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而行六度萬行。如一個人正在路上行走。《入行論》雲:“略攝菩提心,當知有二種,願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如人皆了知,欲行正行別,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如一個人正在路途中行進,此人最初欲行的心願不會中斷,其目的也不會舍棄。同樣,以行菩提心行六度萬行時,願菩提心不會中斷消失。甯瑪派的大成就者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華智仁波切于《普賢上師言教》(亦名《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說:“若依發心本體而分,則有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二種。世俗菩提心又可分爲願菩提心、行菩提心。譬如,一人去拉薩。最初他想我要去拉薩。同樣,首先發願:我要令一切衆生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猶如欲行,爲願菩提心。已經准備好了真正去拉薩途中所需的口糧、驢馬等後,正式啓程上路。同樣,爲使一切衆生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而真實修學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智慧等六度,猶如正行,爲行菩提心。如此願行菩提心二者爲世俗菩提心。”印度的中觀論師蓮花戒在《修次初篇》中說:“爲利一切諸有情故願當成佛,初起希求是名願心。受律儀後修諸資糧,是名行心。”
資糧道、加行道及一至十地位菩薩出定時具有世俗菩提心。資糧道、加行道菩薩依世俗菩提心經過長期修行,最後于見道位現見諸法實相,證悟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智慧,智慧與大悲雙運爲勝義菩提心。一地至十地菩薩入定時以及果地佛具有勝義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屬于心法,勝義菩提心屬于無分別的無漏智慧。真實的勝義菩提心唯依修證力獲得,而不依賴儀軌産生。
天降塔
乙叁、未得者令得
分二:一、宣說生起世俗菩提心的儀軌;二、宣說獲得勝義菩提心不必觀待儀軌。
丙一、宣說生起世俗菩提心的儀軌
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丁一、略說
頌曰:首先未獲律儀令獲取。
補特伽羅心相續中未獲得菩薩戒者,依何獲取?
一般來說生起世俗菩提心可分四種情況。如《經觀莊嚴論》雲:“友力及因力,根力亦聞力,四力總二發,不堅及堅固。”無著菩薩在《經觀莊嚴論注釋》中說:“若從他說得覺而發心,是名受世俗發心。此發心由四力:一者友力發心,或得善知識隨順故。二者因力發心,或過去曾發心爲性故。叁者根力發心,或過去曾行諸善根所圓滿故。四者聞力發心,或處處說法時無量衆生發菩提心故。又習善根者,或現在如法常聞受持等故。複次彼四力發心總爲二種:一者不堅發,謂友力發心故。二者堅發,謂因等叁力發心故。”
一、友力發心。在阿阇黎(友)面前依靠儀軌受持,因爲隨順善知識,自己的心不自在的原因,這樣的發心爲不堅固發心。
二、因力發心。由于過去曾發菩提心,此類補特伽羅具大乘種姓,通過大悲心引發其菩提心。
叁、根力發心。由于廣行善行,諸善…
《走向解脫·菩薩戒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