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走向解脫·菩薩戒品▪P7

  ..續本文上一頁根圓滿而發菩提心。

  四、分二:(一)聞力發心。隨于何處由聽聞佛法,使無量衆生發起菩提心。(二)習善根者。因聞思佛法並再叁串習的力量而發起菩提心。

  後叁力或四力屬于堅固的發心,因爲這種發心不被違緣障礙所破壞。

  以下廣說如何在阿阇黎面前得受菩薩戒。

  丁二、廣說

  分四:一、從何相阿阇黎處受;二、弟子如何受戒之儀軌;叁、特殊可于佛像前受戒;四、認定獲得戒體的界量。

  戊一、從何相阿阇黎處受

  頌曰:受戒當依具戒阿阇黎。

  甚深見派與廣大行派二大車軌同說菩薩戒應從具戒阿阇黎處求受,而且傳戒阿阇黎必須通達菩薩戒的學處及傳授儀軌,有善巧方便的開示,能引導弟子趨入大乘正道。如《入行論》雲:“爲命亦不舍,善巧大乘義,安住菩薩戒,珍貴善知識。”大乘具相善知識應當具備兩個條件,第一、他必須精通大乘法義,對菩薩戒的學處善能通達,並能善巧攝受引導弟子。第二、他必須安住于清淨菩薩律儀。此善知識即使遇到生命危險也不會舍棄大乘法義和菩薩戒。《菩薩戒二十頌》雲:“從彼具有勝智力,具戒上師而受之。”《梵網經》雲:“若佛子!應學十二部經。誦戒者,日日六時持菩薩戒,解其義理,佛性之性。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緣,詐言能解者,即爲自欺诳,亦欺诳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爲他人作師受戒者,犯輕垢罪。”願行菩提心是大乘菩薩律儀的基礎。如果上師相續中有大慈大悲心,具足殊勝菩提心,則有了清淨戒律的基礎。大乘善知識若具有包括大悲與智慧的菩提心,就是真正的如意寶,百千萬劫難得遭遇。彌勒菩薩所說《菩薩戒羯磨文》雲:“若諸菩薩欲學菩薩叁聚淨戒,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于無上正等菩提發弘誓願已,當審訪求同法菩薩已發大願,有智有力,于語表義,能授能開,于如是等功德具足勝菩薩所。”

  戊二、弟子如何受戒之儀軌

  分二:一、龍樹之宗;二、無著之宗。

  己一、龍樹之宗

  分二:一、何類補特伽羅可受戒;二、如何受持之儀軌。

  庚一、何類補特伽羅可受戒

  頌曰:大乘勝器具信爲弟子。

  按龍樹之宗的觀點,受菩薩戒不一定需暇滿的人身,凡是對佛、菩薩和大乘法具有信心,有求受菩薩戒之意樂的補特伽羅都承許爲受大乘菩薩戒的法器。《梵網經》雲:“佛子谛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庚二、如何受持之儀軌

  頌曰:修持七支供後並願行,

  同受自生歡喜他隨喜,

  龍樹之規。

  依龍樹、寂天所傳的儀軌受菩薩戒,前行包括頂禮、供養、忏悔、隨喜、請轉*輪、請佛住世、回向善根。正行依靠儀軌同時受持願行菩薩戒。後行,受戒後自生喜樂,也勸他人善心隨喜。

  受菩薩戒的儀軌由藏地大成就者華智仁波切(晉美秋吉旺布)造。他是甯瑪派近代一位頗具盛譽的傳承上師,是寂天菩薩、大成就者夏瓦熱、聖者觀世音叁者總集一體之化身,爲利益有情而顯現爲善知識形相(見《普賢上師言教·華智仁波切略傳》)。

  華智仁波切所造的《甚深見之傳承大乘中觀自宗傳菩薩戒之儀軌》曰:“首先傳戒阿阇黎依靠廣或略的儀軌自己受持菩薩戒。其次,阿阇黎升座,爲弟子授戒”。

  阿阇黎白言“一切諸佛已行、當行,如大路般,一切佛子諸菩薩的快捷方便之道,一切輪涅福德的根本——菩提心妙寶,在自相續中如何受持呢?”下面講解受持菩薩戒的儀軌分叁:前行、正行、後行。

  子一、前行:四種殊勝的辨別。

  醜一、殊勝所緣的辨別

  對傳戒阿阇黎供曼茶後,並祈禱。首先把阿阇黎觀想爲真正的佛,産生信心,發起希求比如意寶還珍貴之菩提心的意樂,如此猛厲之心發起後,阿阇黎教授說:請供曼茶。(供曼茶念頌)其次,當隨阿阇黎念頌祈禱偈叁遍:

  能夠遠離惡趣道,明示善趣無誤道,

  引導無老死果位,求賜殊勝菩提心。

  醜二、殊勝教言的辨別

  開示求戒者,使他對生死輪回産生厭離心,遮止對寂滅涅槃的耽著心,贊歎不住二邊的甚深菩提心。通過這種方式使弟子的相續成熟爲法器。

  殊勝教言的所诠義都可攝集于《入行論》的第一品中。因此將《入行論》第一品有關內容分叁部分講述:一、總說發心之利益;二、分說願行個別利益;叁、具有菩提心之補特伽羅的功德。

  寅一、總說發心之利益

  分二:一、說其菩提心之所依;二、真實菩提心的利益。

  卯一、說其菩提心之所依

  分二:一、說身依;二、說心依。

  辰一、說身依

  《入行論》頌曰:

  暇滿人生極難得,既得能辦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辦,後世怎得此圓滿。

  辰二、說心依

  頌曰:猶于烏雲暗夜中,刹那閃電極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暫萌修福意。

  卯二、真實菩提心的利益

  頌曰: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惡力大極難擋,

  舍此圓滿菩提心,何有余善能勝彼。

  佛于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

  無量衆生依于此,順利能獲最勝樂。

  欲滅叁有百般苦,及除有情衆不安,

  欲享百種快樂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生死獄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

  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

  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衆生導師以慧觀,徹見彼心極珍貴,

  諸欲出離叁界者,宜善堅持菩提心。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

  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

  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脫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

  智者彌勒谕善財,彼心利益無限量。

  寅二、分說願行個別利益

  頌曰:略攝菩提心,當知有二種,

  願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如人盡了知,欲行正行別,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

  願心于生死,雖生廣大果,

  猶不如行心,相續增福德。

  何時爲度盡,無邊衆有情,

  立志不退轉,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

  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

  爲信小乘者,妙臂問經中,

  如來自宣說,其益極應理。

  若僅思療愈,有情諸頭疾,

  具此饒益心,獲福無窮盡。

  況欲除有情,無量不安樂,

  乃至欲成就,有情無量德。

  是父抑或母,誰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彼等爲自利,尚且未夢及,

  況爲他有情,生此饒益心?

  他人爲自利,尚且未能發,

  珍貴此願心,能生誠稀有!

  珍貴菩提心,衆生安樂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僅思利衆生,福勝供諸佛,

  何況勤精進,利樂諸有情。

  衆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

  于諸乏樂者,多苦諸衆生,

  足以衆安樂,斷彼一切苦。

  更複盡其癡,甯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豈有如此福!

  寅叁、具有菩提心之補特伽羅的功德

  頌曰:若人酬恩施,尚且應稱贊,

  何況未受托,菩薩自樂爲。

  偶備微劣食,嗟施少衆生,

  令得半日飽,人敬爲善士。

  何況恒施與,無邊有情衆,

  善逝無上樂,滿彼一切願。

  博施諸佛子,若人生惡心,

  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

  若人生淨信,得果較前勝,

  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

  何人生此心,我禮彼人身,

  誰令怨敵樂,皈敬彼樂源。

  以上殊勝教言的所诠義需由阿阇黎詳細講解,弟子依此教言來修心。

  醜叁、殊勝方便的辨別

  殊勝方便即是以七支供積累福德的方法。

  分七:一、供養支;二、頂禮支;叁、忏悔支;四、隨喜支;五請轉*輪支;六、請佛住世支;七、回向支。

  寅一、供養支:真物、意幻等供養。

  分五:一、真物供;二、意幻供;叁、願力供;四、無上供;五、音贊供。

  卯一、真物供

  首先供曼茶,然後再行供養。

  一、主人所管供;二、無主人所管供;叁、供身。

  辰一、主人所管供

  將自己的供物供上,以此作所緣,自己對身體、受用、壽命、福德、名聲、權力以及叁世善根遠離貪執,以叁清淨作供養。一、發心清淨。即心想爲了受持珍寶菩提心而作供養。二、福田清淨。所供養的福田爲一切善逝如來、無垢甚深之妙法及具有功德海之大乘聖者僧寶。供養皈依處的叁寶即福田清淨。叁、供物清淨。所供物品來源清淨,即非由邪命所獲得,如不是搶來的,也不是偷盜而得,不以谄曲、虛僞、吝啬及狡詐的發心作供養,而是以信心誠心作供養。

  隨阿阇黎念誦一遍:

  爲持珍寶心,我今供如來,

  無垢妙法寶,佛子功德海。

  供養支以下內容,首先由阿阇黎引導弟子觀想,然後弟子隨阿阇黎念誦頌詞。

  辰二、無主人所管供

  頌曰:鮮花與珍果,種種諸良藥,

  世間珍寶物,悅意澄淨水。

  巍巍珍寶山,靜谧宜人林,

  花嚴妙寶樹,珍果垂枝樹。

  世間妙芳香,如意妙寶樹,

  自生諸莊稼,及余諸珍飾;

  蓮花諸湖泊,悅吟美天鵝;

  浩瀚虛空界,一切無主物,

  意緣敬奉獻,牟尼諸佛子,

  祈請勝福田,悲愍納吾供;

  福薄我貧窮,無余堪供財,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辰叁、身供

  頌曰:願以吾身心,恒獻佛佛子,

  懇請哀納受,我願爲尊仆。

  尊既慈攝護,利生無怯顧,

  遠罪淨身心,誓斷諸惡業!

  卯二、意幻供

  …

《走向解脫·菩薩戒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