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根圆满而发菩提心。
四、分二:(一)闻力发心。随于何处由听闻佛法,使无量众生发起菩提心。(二)习善根者。因闻思佛法并再三串习的力量而发起菩提心。
后三力或四力属于坚固的发心,因为这种发心不被违缘障碍所破坏。
以下广说如何在阿阇黎面前得受菩萨戒。
丁二、广说
分四:一、从何相阿阇黎处受;二、弟子如何受戒之仪轨;三、特殊可于佛像前受戒;四、认定获得戒体的界量。
戊一、从何相阿阇黎处受
颂曰:受戒当依具戒阿阇黎。
甚深见派与广大行派二大车轨同说菩萨戒应从具戒阿阇黎处求受,而且传戒阿阇黎必须通达菩萨戒的学处及传授仪轨,有善巧方便的开示,能引导弟子趋入大乘正道。如《入行论》云:“为命亦不舍,善巧大乘义,安住菩萨戒,珍贵善知识。”大乘具相善知识应当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他必须精通大乘法义,对菩萨戒的学处善能通达,并能善巧摄受引导弟子。第二、他必须安住于清净菩萨律仪。此善知识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会舍弃大乘法义和菩萨戒。《菩萨戒二十颂》云:“从彼具有胜智力,具戒上师而受之。”《梵网经》云:“若佛子!应学十二部经。诵戒者,日日六时持菩萨戒,解其义理,佛性之性。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及戒律因缘,诈言能解者,即为自欺诳,亦欺诳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不知,而为他人作师受戒者,犯轻垢罪。”愿行菩提心是大乘菩萨律仪的基础。如果上师相续中有大慈大悲心,具足殊胜菩提心,则有了清净戒律的基础。大乘善知识若具有包括大悲与智慧的菩提心,就是真正的如意宝,百千万劫难得遭遇。弥勒菩萨所说《菩萨戒羯磨文》云:“若诸菩萨欲学菩萨三聚净戒,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于无上正等菩提发弘誓愿已,当审访求同法菩萨已发大愿,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
戊二、弟子如何受戒之仪轨
分二:一、龙树之宗;二、无著之宗。
己一、龙树之宗
分二:一、何类补特伽罗可受戒;二、如何受持之仪轨。
庚一、何类补特伽罗可受戒
颂曰:大乘胜器具信为弟子。
按龙树之宗的观点,受菩萨戒不一定需暇满的人身,凡是对佛、菩萨和大乘法具有信心,有求受菩萨戒之意乐的补特伽罗都承许为受大乘菩萨戒的法器。《梵网经》云:“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庚二、如何受持之仪轨
颂曰:修持七支供后并愿行,
同受自生欢喜他随喜,
龙树之规。
依龙树、寂天所传的仪轨受菩萨戒,前行包括顶礼、供养、忏悔、随喜、请转*轮、请佛住世、回向善根。正行依靠仪轨同时受持愿行菩萨戒。后行,受戒后自生喜乐,也劝他人善心随喜。
受菩萨戒的仪轨由藏地大成就者华智仁波切(晋美秋吉旺布)造。他是宁玛派近代一位颇具盛誉的传承上师,是寂天菩萨、大成就者夏瓦热、圣者观世音三者总集一体之化身,为利益有情而显现为善知识形相(见《普贤上师言教·华智仁波切略传》)。
华智仁波切所造的《甚深见之传承大乘中观自宗传菩萨戒之仪轨》曰:“首先传戒阿阇黎依靠广或略的仪轨自己受持菩萨戒。其次,阿阇黎升座,为弟子授戒”。
阿阇黎白言“一切诸佛已行、当行,如大路般,一切佛子诸菩萨的快捷方便之道,一切轮涅福德的根本——菩提心妙宝,在自相续中如何受持呢?”下面讲解受持菩萨戒的仪轨分三:前行、正行、后行。
子一、前行:四种殊胜的辨别。
丑一、殊胜所缘的辨别
对传戒阿阇黎供曼茶后,并祈祷。首先把阿阇黎观想为真正的佛,产生信心,发起希求比如意宝还珍贵之菩提心的意乐,如此猛厉之心发起后,阿阇黎教授说:请供曼茶。(供曼茶念颂)其次,当随阿阇黎念颂祈祷偈三遍:
能够远离恶趣道,明示善趣无误道,
引导无老死果位,求赐殊胜菩提心。
丑二、殊胜教言的辨别
开示求戒者,使他对生死轮回产生厌离心,遮止对寂灭涅槃的耽著心,赞叹不住二边的甚深菩提心。通过这种方式使弟子的相续成熟为法器。
殊胜教言的所诠义都可摄集于《入行论》的第一品中。因此将《入行论》第一品有关内容分三部分讲述:一、总说发心之利益;二、分说愿行个别利益;三、具有菩提心之补特伽罗的功德。
寅一、总说发心之利益
分二:一、说其菩提心之所依;二、真实菩提心的利益。
卯一、说其菩提心之所依
分二:一、说身依;二、说心依。
辰一、说身依
《入行论》颂曰:
暇满人生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辰二、说心依
颂曰:犹于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卯二、真实菩提心的利益
颂曰: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
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
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
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
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
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寅二、分说愿行个别利益
颂曰: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
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
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
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
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
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
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
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
寅三、具有菩提心之补特伽罗的功德
颂曰: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
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与,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
谁令怨敌乐,皈敬彼乐源。
以上殊胜教言的所诠义需由阿阇黎详细讲解,弟子依此教言来修心。
丑三、殊胜方便的辨别
殊胜方便即是以七支供积累福德的方法。
分七:一、供养支;二、顶礼支;三、忏悔支;四、随喜支;五请转*轮支;六、请佛住世支;七、回向支。
寅一、供养支:真物、意幻等供养。
分五:一、真物供;二、意幻供;三、愿力供;四、无上供;五、音赞供。
卯一、真物供
首先供曼茶,然后再行供养。
一、主人所管供;二、无主人所管供;三、供身。
辰一、主人所管供
将自己的供物供上,以此作所缘,自己对身体、受用、寿命、福德、名声、权力以及三世善根远离贪执,以三清净作供养。一、发心清净。即心想为了受持珍宝菩提心而作供养。二、福田清净。所供养的福田为一切善逝如来、无垢甚深之妙法及具有功德海之大乘圣者僧宝。供养皈依处的三宝即福田清净。三、供物清净。所供物品来源清净,即非由邪命所获得,如不是抢来的,也不是偷盗而得,不以谄曲、虚伪、吝啬及狡诈的发心作供养,而是以信心诚心作供养。
随阿阇黎念诵一遍:
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
无垢妙法宝,佛子功德海。
供养支以下内容,首先由阿阇黎引导弟子观想,然后弟子随阿阇黎念诵颂词。
辰二、无主人所管供
颂曰: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
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
巍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
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
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
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
莲花诸湖泊,悦吟美天鹅;
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
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
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
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辰三、身供
颂曰: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
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
尊既慈摄护,利生无怯顾,
远罪净身心,誓断诸恶业!
卯二、意幻供
…
《走向解脱·菩萨戒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