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戒。
《菩薩戒品》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日日中,若于如來,或爲如來造製多所,若于正法,或爲正法造經卷所,謂諸菩薩素怛纜藏,摩怛理迦,若于僧伽,謂十方界已入大地諸菩薩衆,若不以其或多或少諸供養具而爲供養,下至以身一拜禮敬,下至以語一四句頌贊佛法僧真實功德,下至以心一清淨信隨念叁寶真實功德,空度日夜,是名有犯,有所違越。若不恭敬,懶惰懈怠而違犯者,是染違犯。若誤失念而違犯者,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謂心狂亂。若已證入淨意樂地,常無違犯。由得清淨意樂菩薩,譬如已得證淨比丘,恒時法爾于佛法僧,以勝供具承事供養。”《梵網經》雲:“若佛子!常應一心守持讀誦大乘經律,剝皮爲紙,刺血爲墨,以髓爲水,析骨爲筆,書寫佛戒。木皮榖紙,絹素竹帛,亦悉書持。常以七寶,無價香花,一切雜寶爲箱囊,盛經律卷。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大智度論》雲:“菩薩唯以叁事無厭,一供養佛無厭,二聞法無厭,叁供給僧無厭。”
醜二、貪著不舍
頌曰:“心于欲念而隨轉。”
製此條學處是爲了遮止和對治悭貪的障礙。此頌大意說明發起菩提心的菩薩,安住清淨律儀之中,假設以貪染心追求利養恭敬,而且貪得無厭,數數增上,染著不舍,這樣是有染違犯菩薩律儀,得惡作罪。反之,如果菩薩知道自己貪著利養恭敬的心生起,爲了對治消滅它,以種種方便法加以調伏,然而貪心粗猛,修法力弱,染著之心仍然再叁生起,這種情況是非染違犯。這是因爲有對治之心,但也並不是沒有罪過,只是罪過輕些而已。《律儀二十頌新疏》雲:“如是違犯,能壞律儀戒中,少欲喜足,及不貪求利養恭敬。”
《菩薩戒品》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有其大欲而無喜足,于諸利養及恭敬,生著不舍,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謂爲斷彼生起樂欲,發勤精進,攝彼對治,雖勤遮遏,而爲猛厲性惑所蔽,數起現行。”
醜叁、不敬耆德
頌曰:“于諸耆德不恭敬。”
製此條學處的目的是遮止于殊勝對境進行無畏布施的障礙。頌詞大意說明:菩薩對于同法同行道友中,戒臘比自已高、年高德碩的尊宿長老上座,當見到他們時,應該立刻恭敬迎接,寒喧問安,安排殊勝妙座,承事供養等,如果以傲慢輕視之心,不去恭敬,則是有染違犯,得惡作罪。
《菩薩戒品》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耆長有德可敬同法者來,驕慢所製,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起承迎,不推勝座。”《梵網經》雲:“若佛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佛歡喜。既得戒已,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和尚、阿阇黎、大德、同學、同行者,應起承應,禮拜問訊。而菩薩反生驕慢心、癡心、嗔心,不起承應禮拜,一一不如法供養,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醜四、問不善答
頌曰:“于他問語不正答。”
製此戒是遮止對普通人作無畏布施的障礙。頌詞大意說明:其它有情爲了生起歡喜,來到菩薩的面前,與菩薩交談,探問病情,安慰慶賀,請問事情,如果菩薩以驕慢、嫌恨、恚惱心,不如理如法地對答應酬,得惡作罪,是有染違犯。若因爲懶惰、懈怠、忘記、無記等心沒有恭敬應酬,是非染違犯罪。
此戒的不共開緣有如下叁條。一、就菩薩自身來說,身患重病,或者確實在睡覺,但他人認爲是醒著,而與交談提問,雖然不答複,也不犯戒。二、就時間來說,當自己正在給別人說法或與他人討論商議之時;當自己正在與除前來問答之人以外的他人交談時;當自己聽法師講經說法,或專注聽別人講話時,這叁種情況下雖然不酬答應付也不犯戒。叁、就所爲來說,如果起來迎接障礙他人聽經聞法;或使他人不高興;或擔心講經法師不高興;或以不起迎接這種方便調伏對方,令他舍棄惡法惡行,引入善行之中;或爲守護僧團製度,如不許禮拜及言語等;或爲防止其它多人起嫌恨心。在上述情況下,雖然不起座迎接酬答也不犯本罪。
《菩薩戒品》雲:“若有他來語言談論慶慰請問,驕慢所製,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稱正理發言酬對,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非驕慢製,無嫌恨心,無恚惱心,但由懶惰懈怠妄念無記之心,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謂遭重病,或心狂亂,或自睡眠,他生覺想而來親附,語言談論慶慰請問,或自爲他宣說諸法論義抉擇,或複與余談論慶慰,或他說法論義抉擇,屬耳而聽,或有違犯說正法者,爲欲將護說法者心,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護僧製,或爲將護多有情心,而不酬對,皆無違犯。”《梵網經》雲:“若佛子!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見後新學菩薩,有從百裏千裏來求大乘經律,應如法爲說。一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乃至餓虎狼獅子,一切餓鬼,悉應舍身肉手足而供養之。然後一一次第爲說正法,使心開意解。而菩薩爲利養故,應答不答,倒說經律文字,無前無後,謗叁寶說者,犯輕垢罪。”
醜五、障他施緣不受他請
頌曰:“不受他人所延請。”
製此戒是爲了遮止障他布施因緣之一——不接受他人的迎請。頌詞大意說明:若在家或出家信衆道友爲了供養飲食衣服以及資身物品等,前來迎請菩薩到僧衆寺廟,或個人舍宅府第中。但菩薩以驕慢、嫌恨、恚惱心不接受其人的迎請,不前往他們的住所處是有染違犯,得惡作罪。如果菩薩因爲懶惰懈怠而沒有接受迎請,不到他們的處所,屬于非染違犯。
此戒的開緣有四條:一、就自身來說,身體患病軟弱無力或先接受另外人的邀請。二、就道路來說,道路很遙遠不容易到達,而且會有怨敵毒蛇等怖畏。叁、就施主來說,知施主懷有損惱之意來延請。四、就所爲來說,以不去的方便來調伏他人,讓他人舍棄惡法行持善法;或爲護持精進修持善法不受障礙而不去;或擔心錯過以前未聽過的法義;或擔心錯過先前沒有聽過的研討辯論之法義;或爲了護念很多人的心;或爲守護僧製,覆缽羯磨25等。在如上四條所敘情況下,雖然不應邀往赴,也不犯惡作罪。
《菩薩戒品》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他來延請或往居家,或往余寺,奉施飲食及衣服等諸資生具,驕慢所製,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或有疾病,或無氣力,或心狂亂,或處懸遠,或道有怖,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余先請,或爲無間修諸善法,欲護善品令無暫廢,或爲引攝未曾有義,或爲所聞法義無退,如爲所聞法義無退,論義抉擇當知亦爾,或複知彼,懷損惱心詐來延請,或爲護他多嫌恨心,或護僧製,不至其所,不受所請,皆無違犯。”
此外,《梵網經》雲:“若佛子!有出家菩薩、在家菩薩及一切檀越,請僧福田。求願之時,應入僧坊問知事人,今欲請僧求願。知事報言,次第請者,即得十方賢聖僧,而世人別請五百羅漢菩薩僧,不如僧次26一凡夫僧。若別請僧者,是外道法。七佛無別請法,不順孝道,若別請僧者,犯輕垢罪。”
醜六、拒他施予
頌曰:“他施金等拒不受。”
製此戒是爲遮止對他人行布施所作的障礙。頌中大意說明:施主拿來各種各樣的金、銀、琉璃、珍珠等寶物,誠心敬意地呈奉供養菩薩。菩薩卻以嫌恨心恚惱心,拒絕不接受,這樣舍棄饒益衆生,所以是有染違犯。然而若以懶惰懈怠而不接受,是非染違犯。
這條戒的開緣有叁條:一、就自身來說,如果了知若接受供養自心會生起貪戀愛染,所以不接受。二、就施主來說,知道布施後他人一定後悔,了知施主對施物的所有權不太明確,了知他供養後會貧窮匮乏。叁、就所施物來說,了知施主已發心將所施物供養僧衆或佛塔;了知所施物是非法搶劫偷盜而來,若接受會引出很多過患,如被殺、縛、罰、黜、剜眼等損害。在以上叁種情況下,雖然不接受也不會犯惡作罪。
《菩薩戒品》雲:“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持種種生色可染末尼珍珠琉璃等寶,及持種種衆多上妙財利供具,殷勤奉施,由嫌恨心,或恚惱心,違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舍有情故。若由懶惰懈怠妄念無記之心,違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或心狂亂,或觀受已心生染著,或觀後時彼定追悔,或複知彼于施迷亂,或知施主隨舍隨受(隨施主施舍,受者接受),由是因緣定當貧匮,或知此物是僧伽物,窣堵波27物,或知此物劫盜他得28,或知此物,由是因緣多生過患,或殺、或縛、或罰、或黜、或嫌、或責,違拒不受,皆無違犯。”
醜七、求法不施
頌曰:“于求法者不施與。”
製此條戒是爲了遮止對行持法施作障礙。頌中大意是說他人前來求法,菩薩由于嫌恨、恚惱、嫉妒心而不布施法,這樣是有染違犯。如果由于懶惰懈怠之心而不布施法,這樣是非染違犯。
這條戒的開緣有叁條:一、就自身來說,身患重病,對法不太通達;二、就所爲來說,以不布施法的方便來調伏他人,讓他們舍棄惡法奉行善法;叁、就所化來說,非法器如外道等,爲尋求過失而來;求法者心不恭敬,口中沒說實話,身體現惡威儀;鈍根(指根機尚未成熟);聽到廣的教法難以受持,生大恐怖不能信解,反生邪見,善加開示宣說不能理解接受,反而增長邪執;知道把法傳給他,他會傳給非法器之人。如果對以上諸人傳法會引生很多惡業過患,故稱之爲衰損的法布施。又因對上述諸人傳法當墮惡趣,故又稱之爲惱壞的法布施。所以上述四種情況下,雖…
《走向解脫·菩薩戒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