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修證講授
龍樹菩薩造 洪啓嵩老師講授2008年3月
《中論》在佛教發展史上面,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部論著。尤其是在大乘佛教裏面,他的重要性更是不可言喻。而造論的龍樹菩薩,被尊爲八宗共祖。不管是大乘小乘或八宗共祖,都是放在一個時空因緣的條件之下所談論的。
許多的看法,在曆史上有其深刻的意義,但是我試圖把這樣一個實證性的東西,從時空的框架當中解放出來。
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在本文裏面,雖會論述龍樹菩薩的種種因緣,他在什麼狀況下,體悟了什麼,然後講了《中論》?但是,我更有興趣的是,如果說超越了這樣的時空因緣,龍樹他講的中論,在一個非時空架構中,其所彰顯的實相是什麼?
這樣的努力會不會成功?不知道。因爲就我而言,我並不在意印度是什麼地方、中國、臺灣是什麼地方、乃至地球是什麼地方、娑婆世界、極樂世界是什麼地方,這些不是我在意的。我也不在意龍樹是誰、是什麼人、活在什麼時代,乃至于釋迦牟尼佛是誰,我不是那麼在意。
我在意的是,佛陀出現在這個世間,他要做什麼?他爲什麼成佛?他在這個時空因緣裏面出現,他的本懷是什麼?龍樹造《中論》,他的本懷是什麼?他本懷是什麼裏面有一個更核心的事情!我關心的是,任何一個生命,如果安立在釋迦的本懷,也就是佛的本懷,他面對一切生命,他所思維的是什麼?
他做的是什麼?也就是每個衆生他心中最深刻祈願的是什麼?
當他們放下一切分別思惟的時候,這究竟的本懷有沒有共通性?
所以核心議題可能是我心中,真正想說的,想探究的是「衆生成佛的問題」。所以,在這裏,讓我們以這樣的觀點,來探究龍樹菩薩他真正的本心。
龍樹菩薩出身于南天竺的婆羅門種姓,自幼聰慧奇悟,博聞強記。對世間的各種學問、技藝都非常精通。年少時曾經與叁位好友一起學習隱身術,潛入王宮淫亂宮女。事迹敗露之後,他的叁個朋友皆遭國王殺害,只有龍樹運用機智逃脫。
這個震撼教育,讓他深深了悟「欲爲苦本」之理,而出家修行。
他先後學得小乘叁藏及大乘教,並入龍宮學習各種方等深經,而證入無生法忍。其後,在南天竺,得國王護持,而大弘佛法,並摧伏各種外道。
龍樹菩薩甚至被喻爲第二佛,在釋尊以後的印度祖師中,他的創發性思想,使印度佛教的教義體系局面大開,大乘佛法由于他的闡揚而光芒萬丈。其著有《中論》、《大智度論》、《十二門論》、《十住毗婆沙論》等數十部書。
《中論》又稱《根本中頌》、《中頌》、《中論頌》,爲龍樹菩薩所造,鸠摩羅什譯,共四卷,收于大正藏第叁十冊。本書的梵文本已佚失,但其原頌尚可從各注釋書中見。
《中論》最著名的四句頌,總明中觀的要義:「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是中道義。」中國佛學家如叁論宗、天臺宗等,都很重視這一頌。如天臺宗的「空、假、中」叁觀,即是由此發展而來。
關于《中論》的注釋,據說在印度爲本書作注釋者原有七十余家,但現存者僅有七家。
一、青目釋《中論》:四卷。鸠摩羅什譯。
二、《無畏論》:相傳爲龍樹所撰,尚待研究。
叁、佛護《根本史論性》:印度古代學者月稱及清辨等人,由于對此注的看法不同,而使中觀派分裂爲二。
四、清辨《般若燈論》:現存漢譯及藏譯。
五、安慧《大乘中觀釋論》:目前僅存漢譯,也就是宋.惟淨及法護所譯,共十八卷。
六、月稱《中論注》:書名又稱《顯句論》、《淨明句論》等。現存梵本及西藏譯。是唯一現存的梵文原典。
七、無著《順中論》:二卷。元魏.菩提流支譯。
此外,漢地的《中論》注釋,以吉藏的《中論疏》十卷最爲著名。
《中論》目前在全世界可說是一門顯學,相關的研究資料很多。
但《中論》,在我看來,並不是一種思辯的書,也不是哲學的書、不是思想的書,雖然它是用印度的古代文寫的,但基本上是一本「實證之書」、「證量之書」!這是我一向的基本態度,也是我在講《中論》時一貫的立場。
那一夜發生了什麼事情?
中論總共有二十七品,我們可將其視爲佛法修證方面的一個百科。
開始講《中論》之前,要跟大家談一些事。如果沒透過這些事來理解《中論》,就會落到近幾十年,甚至近百年來,大家談論的,都是從文獻學、思想或哲學的觀點,層層交織的來看《中論》。雖然有助于厘清《中論》面貌,但這應該不是龍樹菩薩的根本思想。
我希望回到龍樹的根本立場,也就是《中論》的根本立場來看《中論》。
所以,我想跟大家探討的第一個重點是:那一夜發生了什麼事情?
那一個晚上發生了什麼事情?沒有那一個晚上所發生的事情,佛法不可能産生,沒有那一個晚上所發生的事情,中論就沒有任何論述的基礎。
所以,一切核心的核心,就是那個晚上,在菩提樹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經由多年的苦行,悉達多太子最後發覺到苦行無益,因爲他透過一切的苦行,透過最深刻的一個禅修,到最後他壓抑了所有的心念,壓抑到沒有任何思想、思惟,也就是「無想」的境界。
在無想的狀況,不只是心念,他的身體經過六年的苦行,所以在身體裏面已經達到一個幾近完全止息的境界,在這個世界當中,他身心的運動能量是趨近逾零,幾乎就剩下一絲氣息而已。
而他的心呢?他透過兩種訓練,其實就是一種,就是「以心製心」的訓練,他修到最後是「無所有處定」、還有「非想非非想處定」。無所有處定,就是說他讓心處在「感覺什麼都沒有」的狀態。
注意!他讓他的心處在一個「什麼都沒有」的狀況之下,他的心對待什麼狀況呢?對待「一個」「什麼都沒有」。再來,他把這個「什麼都沒有」的對待去除掉,讓他的心住在一個完全沒有辦法想,連無所有都沒有了的境界,「非想非非想處定」,但是他的心依舊存在,還是一種對待。
所以,那一天的事情是很奇特的。他在這種狀況裏面,希望達到涅槃的境界。涅槃是什麼狀況?涅槃是苦的止息,一切痛苦的止息,他希望達到這種狀況。但是他發覺到,他沒有達到這種狀況,所以說他希望透過「身苦」、「身寂」,來達到「心止」的境界。他利用苦行,希望把所有的業清淨掉,用「身苦」的方式,希望讓自己的活動性、活動力減少到最少的狀況,趨近于零。並透過這樣的方式,來讓他的心也能趨近于零。
他以極端的苦行,來讓整個身體的力量消減,消減到最後,他的心也是這樣,但是他有沒有達到涅槃呢?沒有。所以最後他放棄了苦行,走出苦行來,在尼連禅河洗澡時,差點被河水漂沒了,因爲長年的苦行之後,他的身體太虛弱了,幾乎連行動力都沒有了。但是,沒有死就是一種機會,所以到最後他握住岸邊的樹枝,撐著爬上岸,後又受到牧羊女的乳糜供養。
我們這次去印度朝聖,大家看到尼連禅河,就能夠了解爲什麼佛陀沒被淹死。尼連禅河的河面雖寛,水量很大,但是不深,而且河床比較平坦,所以佛陀能夠抓著草或樹枝,沒被淹死。也才有後面接受牧羊女供養乳糜(米加羊奶),讓他恢複體力,繼而悟道的事。
這讓佛陀發覺到一件事情:把我們的身體調練到最後,讓他趨近于幾乎沒有的這種狀況,或是把心念調練到幾乎沒有的這種狀況裏面,不管是「有」或「沒有」,或「幾乎有」或「幾乎沒有」,這基本上都是一種存有。
所以,注意一下!這裏面就産生一個吊詭,很多人再看龍樹論問題,龍樹菩薩提到傳統邏輯中的排中律問題,就是現在的邏輯學中的「P或非P」,不是有就是沒有,不是這個就是那個。
你會發覺,龍樹菩薩並不是從這樣的世俗谛概念出發,他完全是從第一義谛的立場來超脫,因爲他講不生不滅。爲什麼?當然我們可以說,在當時的印度思想上,有些觀念認爲:「無」本身就是一種「有」,你也可以這樣去理解,本來就有這種思想方式。
但是否如此呢?佛法不是發生在佛陀坐在那邊寫書的時候,也不是在辯論的時候,不是他在思維什麼事情的時候。不是的!他是基于自身的實證,所以說,這些都是他真正的體驗,你看他的身心趨近于零的狀況的時候,他還是在「有無雙邊」。就算是存在一個「沒有」的狀況,也是存在一個相對性的「沒有」的狀況裏面。
所以,在這時候,他發現這個不是涅槃,只是把身心置于一個無想的狀況,這不可能讓我們真正解脫的。
所以他接受了供養,恢複了體力,在整個身心體能比較均衡正常的狀況時,他到菩提樹下,此時,在心態上産生了革命性的調整。
因爲之前他所接受苦行的訓練,是認爲苦行能讓人進入解脫,苦行是清除業的方法,要把負面的業除掉,才能到達涅槃。主張苦行的人,認定人往昔的業是定量的,透過苦行就能將業除掉,所以讓身體受苦,身受苦,心呢?心不動。
但是,經過六年的苦行經驗,悉達多發覺到他到達人類苦行的極限,還是達不到涅槃這樣的境界。最後接受了牧羊女的供養,身心得到滋養,體力恢複,在身心平和安適的狀況下,到菩提樹下禅坐,最後夜睹曉星開悟。
開悟是什麼?
開悟是什麼?開悟了,我先不講開悟是什麼,而是開「誤」了,解開誤會。開悟了,是不是解脫了、自由了自在了?開悟了,大悟、覺,開悟,代表什麼呢?從這一切都解脫了。所以代表這一切都是不真實的!因爲只有這樣的狀況裏面,他才有辦法開悟、解脫、自由,也就是所有的限製,都不是真實的存有。
現在問題來了,這些不是真實存有的本身,到底有沒有存有?這些不是真實存有本身,到底有沒有存有?
所以,所有的不是真實存有本身,到底有沒有存有?如果是存有的,那存有的,是不是真實的存有?不是真實的。所以佛陀悟了什麼?所有的現象,佛陀否定過任何一者嗎?沒有。他只告訴你,對不起,…
《《中論》修證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