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修证讲授
龙树菩萨造 洪启嵩老师讲授2008年3月
《中论》在佛教发展史上面,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部论着。尤其是在大乘佛教里面,他的重要性更是不可言喻。而造论的龙树菩萨,被尊为八宗共祖。不管是大乘小乘或八宗共祖,都是放在一个时空因缘的条件之下所谈论的。
许多的看法,在历史上有其深刻的意义,但是我试图把这样一个实证性的东西,从时空的框架当中解放出来。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在本文里面,虽会论述龙树菩萨的种种因缘,他在什么状况下,体悟了什么,然后讲了《中论》?但是,我更有兴趣的是,如果说超越了这样的时空因缘,龙树他讲的中论,在一个非时空架构中,其所彰显的实相是什么?
这样的努力会不会成功?不知道。因为就我而言,我并不在意印度是什么地方、中国、台湾是什么地方、乃至地球是什么地方、娑婆世界、极乐世界是什么地方,这些不是我在意的。我也不在意龙树是谁、是什么人、活在什么时代,乃至于释迦牟尼佛是谁,我不是那么在意。
我在意的是,佛陀出现在这个世间,他要做什么?他为什么成佛?他在这个时空因缘里面出现,他的本怀是什么?龙树造《中论》,他的本怀是什么?他本怀是什么里面有一个更核心的事情!我关心的是,任何一个生命,如果安立在释迦的本怀,也就是佛的本怀,他面对一切生命,他所思维的是什么?
他做的是什么?也就是每个众生他心中最深刻祈愿的是什么?
当他们放下一切分别思惟的时候,这究竟的本怀有没有共通性?
所以核心议题可能是我心中,真正想说的,想探究的是「众生成佛的问题」。所以,在这里,让我们以这样的观点,来探究龙树菩萨他真正的本心。
龙树菩萨出身于南天竺的婆罗门种姓,自幼聪慧奇悟,博闻强记。对世间的各种学问、技艺都非常精通。年少时曾经与三位好友一起学习隐身术,潜入王宫淫乱宫女。事迹败露之后,他的三个朋友皆遭国王杀害,只有龙树运用机智逃脱。
这个震撼教育,让他深深了悟「欲为苦本」之理,而出家修行。
他先后学得小乘三藏及大乘教,并入龙宫学习各种方等深经,而证入无生法忍。其后,在南天竺,得国王护持,而大弘佛法,并摧伏各种外道。
龙树菩萨甚至被喻为第二佛,在释尊以后的印度祖师中,他的创发性思想,使印度佛教的教义体系局面大开,大乘佛法由于他的阐扬而光芒万丈。其着有《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十住毗婆沙论》等数十部书。
《中论》又称《根本中颂》、《中颂》、《中论颂》,为龙树菩萨所造,鸠摩罗什译,共四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书的梵文本已佚失,但其原颂尚可从各注释书中见。
《中论》最著名的四句颂,总明中观的要义:「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中国佛学家如三论宗、天台宗等,都很重视这一颂。如天台宗的「空、假、中」三观,即是由此发展而来。
关于《中论》的注释,据说在印度为本书作注释者原有七十余家,但现存者仅有七家。
一、青目释《中论》:四卷。鸠摩罗什译。
二、《无畏论》:相传为龙树所撰,尚待研究。
三、佛护《根本史论性》:印度古代学者月称及清辨等人,由于对此注的看法不同,而使中观派分裂为二。
四、清辨《般若灯论》:现存汉译及藏译。
五、安慧《大乘中观释论》:目前仅存汉译,也就是宋.惟净及法护所译,共十八卷。
六、月称《中论注》:书名又称《显句论》、《净明句论》等。现存梵本及西藏译。是唯一现存的梵文原典。
七、无着《顺中论》:二卷。元魏.菩提流支译。
此外,汉地的《中论》注释,以吉藏的《中论疏》十卷最为著名。
《中论》目前在全世界可说是一门显学,相关的研究资料很多。
但《中论》,在我看来,并不是一种思辩的书,也不是哲学的书、不是思想的书,虽然它是用印度的古代文写的,但基本上是一本「实证之书」、「证量之书」!这是我一向的基本态度,也是我在讲《中论》时一贯的立场。
那一夜发生了什么事情?
中论总共有二十七品,我们可将其视为佛法修证方面的一个百科。
开始讲《中论》之前,要跟大家谈一些事。如果没透过这些事来理解《中论》,就会落到近几十年,甚至近百年来,大家谈论的,都是从文献学、思想或哲学的观点,层层交织的来看《中论》。虽然有助于厘清《中论》面貌,但这应该不是龙树菩萨的根本思想。
我希望回到龙树的根本立场,也就是《中论》的根本立场来看《中论》。
所以,我想跟大家探讨的第一个重点是:那一夜发生了什么事情?
那一个晚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没有那一个晚上所发生的事情,佛法不可能产生,没有那一个晚上所发生的事情,中论就没有任何论述的基础。
所以,一切核心的核心,就是那个晚上,在菩提树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经由多年的苦行,悉达多太子最后发觉到苦行无益,因为他透过一切的苦行,透过最深刻的一个禅修,到最后他压抑了所有的心念,压抑到没有任何思想、思惟,也就是「无想」的境界。
在无想的状况,不只是心念,他的身体经过六年的苦行,所以在身体里面已经达到一个几近完全止息的境界,在这个世界当中,他身心的运动能量是趋近逾零,几乎就剩下一丝气息而已。
而他的心呢?他透过两种训练,其实就是一种,就是「以心制心」的训练,他修到最后是「无所有处定」、还有「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所有处定,就是说他让心处在「感觉什么都没有」的状态。
注意!他让他的心处在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状况之下,他的心对待什么状况呢?对待「一个」「什么都没有」。再来,他把这个「什么都没有」的对待去除掉,让他的心住在一个完全没有办法想,连无所有都没有了的境界,「非想非非想处定」,但是他的心依旧存在,还是一种对待。
所以,那一天的事情是很奇特的。他在这种状况里面,希望达到涅槃的境界。涅槃是什么状况?涅槃是苦的止息,一切痛苦的止息,他希望达到这种状况。但是他发觉到,他没有达到这种状况,所以说他希望透过「身苦」、「身寂」,来达到「心止」的境界。他利用苦行,希望把所有的业清净掉,用「身苦」的方式,希望让自己的活动性、活动力减少到最少的状况,趋近于零。并透过这样的方式,来让他的心也能趋近于零。
他以极端的苦行,来让整个身体的力量消减,消减到最后,他的心也是这样,但是他有没有达到涅槃呢?没有。所以最后他放弃了苦行,走出苦行来,在尼连禅河洗澡时,差点被河水漂没了,因为长年的苦行之后,他的身体太虚弱了,几乎连行动力都没有了。但是,没有死就是一种机会,所以到最后他握住岸边的树枝,撑着爬上岸,后又受到牧羊女的乳糜供养。
我们这次去印度朝圣,大家看到尼连禅河,就能够了解为什么佛陀没被淹死。尼连禅河的河面虽寛,水量很大,但是不深,而且河床比较平坦,所以佛陀能够抓着草或树枝,没被淹死。也才有后面接受牧羊女供养乳糜(米加羊奶),让他恢复体力,继而悟道的事。
这让佛陀发觉到一件事情:把我们的身体调练到最后,让他趋近于几乎没有的这种状况,或是把心念调练到几乎没有的这种状况里面,不管是「有」或「没有」,或「几乎有」或「几乎没有」,这基本上都是一种存有。
所以,注意一下!这里面就产生一个吊诡,很多人再看龙树论问题,龙树菩萨提到传统逻辑中的排中律问题,就是现在的逻辑学中的「P或非P」,不是有就是没有,不是这个就是那个。
你会发觉,龙树菩萨并不是从这样的世俗谛概念出发,他完全是从第一义谛的立场来超脱,因为他讲不生不灭。为什么?当然我们可以说,在当时的印度思想上,有些观念认为:「无」本身就是一种「有」,你也可以这样去理解,本来就有这种思想方式。
但是否如此呢?佛法不是发生在佛陀坐在那边写书的时候,也不是在辩论的时候,不是他在思维什么事情的时候。不是的!他是基于自身的实证,所以说,这些都是他真正的体验,你看他的身心趋近于零的状况的时候,他还是在「有无双边」。就算是存在一个「没有」的状况,也是存在一个相对性的「没有」的状况里面。
所以,在这时候,他发现这个不是涅槃,只是把身心置于一个无想的状况,这不可能让我们真正解脱的。
所以他接受了供养,恢复了体力,在整个身心体能比较均衡正常的状况时,他到菩提树下,此时,在心态上产生了革命性的调整。
因为之前他所接受苦行的训练,是认为苦行能让人进入解脱,苦行是清除业的方法,要把负面的业除掉,才能到达涅槃。主张苦行的人,认定人往昔的业是定量的,透过苦行就能将业除掉,所以让身体受苦,身受苦,心呢?心不动。
但是,经过六年的苦行经验,悉达多发觉到他到达人类苦行的极限,还是达不到涅槃这样的境界。最后接受了牧羊女的供养,身心得到滋养,体力恢复,在身心平和安适的状况下,到菩提树下禅坐,最后夜睹晓星开悟。
开悟是什么?
开悟是什么?开悟了,我先不讲开悟是什么,而是开「误」了,解开误会。开悟了,是不是解脱了、自由了自在了?开悟了,大悟、觉,开悟,代表什么呢?从这一切都解脱了。所以代表这一切都是不真实的!因为只有这样的状况里面,他才有办法开悟、解脱、自由,也就是所有的限制,都不是真实的存有。
现在问题来了,这些不是真实存有的本身,到底有没有存有?这些不是真实存有本身,到底有没有存有?
所以,所有的不是真实存有本身,到底有没有存有?如果是存有的,那存有的,是不是真实的存有?不是真实的。所以佛陀悟了什么?所有的现象,佛陀否定过任何一者吗?没有。他只告诉你,对不起,…
《《中论》修证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