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P11

  ..續本文上一頁請佛說法,所以一切佛沒有不降大法雨的,菩薩只要發願和行持,諸佛定以本願力作加持,所以菩薩一定獲大利益。」由此可見以大智慧觀于法性,則諸佛恒時加被,這就是菩薩常請,諸佛常說。若離開觀行則是行者不勸請,諸佛不說妙法。如此才能了知“如來不涅槃,法亦不滅盡”的密意。

  丁七、請佛住世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刹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

  觀想盡于虛空、遍滿法界的無數無量諸佛國土之中的一切諸佛如來、一切菩薩海會、一切聲聞緣覺、一切善知識,我皆幻化身體,安住彼前哀求勸請,唯願盡未來一切劫中久住世間,利益衆生,賜予暫時與究竟的安樂,切莫入于涅槃。

  涅槃意爲入滅、滅度、圓寂。入滅即趨入寂滅界中。滅度即滅除一切障礙,度一切生死苦海。圓寂即功德圓滿具足,障礙悉皆淨除。

  涅槃有四種:一自性清淨涅槃,即真如本性,從無始以來,本來清淨,雖有客塵而不能染,所以稱之爲自性清淨涅槃。

  二有余依涅槃:即聖人尚有苦谛所攝身體,但因斷盡煩惱障,離諸躁動,寂靜安樂,所以稱之爲有余依涅槃。

  叁無余依涅槃:即聖人厭離諸苦欣求寂樂,灰身泯智,余苦所依之身也滅盡,所以稱之爲無余依涅槃。

  四無住處涅槃:即真如從所知障中現出,大悲般若恒時輔助,因此不住生死涅槃,窮未來際,利樂有情,雖常起用但恒時寂滅,所以稱之爲無住處涅槃。

  佛爲了顯示:諸行無常;叁有無安;大涅槃安穩快樂離諸怖畏;爲令人天舍棄對色身的耽著示現色是無常法,令他們願求清淨之身;無常力強無法扭轉;一切有爲不隨心住無有自在;叁有皆如幻化不堅牢;涅槃本性堅固不壞;一切法雖然無起,但有聚散之相。又因爲佛事圓滿,應度化的已全部度化,所以示現涅槃。如《大般涅槃經》中雲:“以佛神力出大音聲,隨其類音,遍告一切,今日如來應正遍知,憐憫衆生,覆護衆生,等視衆生,如羅睺羅。爲作皈依屋舍室宅,大覺世尊,將欲涅槃。”此時世尊面門放大光明,雜色之光,遍照一切諸佛世界,消除衆生罪垢煩惱。經中又雲:“是諸衆生見聞是已,心大憂愁,同時舉聲,悲啼號哭,嗚呼!慈父,痛哉苦哉!舉手拍頭,搥胸叫喚,涕泣哽咽,大地山海悉皆震動。”諸衆即到如來前禮敬請佛住世而說偈言:“稽首禮調禦,我等今勸請,遠離于大仙,故無有救護。今見佛涅槃,我等沒苦海,愁憂懷悲惱,猶如犢失母。貧窮無救護,猶如困病人,無醫隨自心,食所不應食。衆生煩惱病,常爲諸見害,遠離法醫師,服貪邪毒藥。是故佛世尊,不應見舍離,如國無君主,人民皆饑餓,我等示如是,失陽及法味。今聞佛涅槃,我等心迷亂,如彼大地動,迷失于法力。大仙入涅槃,佛日墜于地,法水悉枯涸,我等定當死。如來般涅槃,衆生極苦惱,譬如長者子,新喪于父母。如來入涅槃,如其不還者,我等及衆生,悉無有救護。如來入涅槃,乃至諸衆生,一切皆愁怖,苦惱集其心。我等于今者,雲何不愁惱,如來見放舍,猶如棄涕唾,譬如日初出,光明甚晖焰,既能還自照,亦滅一切暗,如來神通光,能除我苦惱,處在大衆中,譬如須彌山。複以種種譬喻殷勤勸請。”如昔大衆勸佛住世,我現在也在諸佛面前如是懇切勸請。

  勸請聲聞緣覺:有人本是野幹狐狸,常學獅子之語說:“二乘沈空住寂,只求自了,是焦芽敗種,獨覺如啞羊不能說法。所以請他們住世有何益處?”豈不知二乘斷煩惱障,是人天大福田,而你煩惱熾盛,罪障深重,欠十方信施大債,還厚顔無恥,呵謗解脫的聖者,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如須菩提、舍利弗處處請問大乘,激揚妙理,迦葉、阿難結集叁藏經文,不住寂滅的諸大尊者,彼等作大佛事廣利人天,若能住世利益無邊。緣覺出于無佛之時,以神通攝化衆生,供養者即生成就果報。如金色王國中十二年大旱,國民糧食用盡。因爲供養了緣覺一頓飯,現世中就滿了大願,使五谷豐登、人民安樂,可見緣覺功德無量,所以當誠心勸請聲聞、緣覺長久住世。

  勸請善知識:現在衆生很少能有機緣聽聞佛法,所以特別愚癡,善惡知識不能辨別。本經中說:能讓行者發起並安住菩提心的,令生長善根的,教修諸波羅蜜的,令得真實決定辯才的,令不耽著塵世間的,令修行精進無有滿足的,令安住行持普賢妙行的,令入于佛智的才是善知識。善知識能解說教法,引導修行,令修行人舍棄邪惡險道,入于解脫安樂,其恩德超勝諸佛,所以應當時常勸請,久住世間。

  了義的請佛住世應當如下理解:諸佛常住一真法界而不動,衆生心被業障垢染所蔽,如果心開意解時則爲見佛,但若忘失見解,則不見佛。今所勸請,就是離心意識,斷除分別,常常觀自性佛智慧法身,心清智明時,即常見佛不曾涅槃。若瞥爾亂心又起,客塵煩惱相續生起,觀照智慧間斷,則不見佛,即是佛般涅槃。《出現品》中雲:“如來常住清淨法界,隨衆生心,示現涅槃。佛子,譬如日出,普現世間,于一切淨水器中,影無不現,或一處器破,則不現影。”又雲:“一切衆生淨心器中,佛無不現,心器常淨,常見佛身。若心濁器破,則不得見。”其實一切修法都是爲了顯發自心本住佛性,令此覺心常照不失。特別修上師瑜伽,就是令心器清淨,令上師的常住法身即十方諸佛如來悉皆常住心中。

  丙二、回向七支功德

  回向除狹劣障,成就廣大善根。

  頌曰:

  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

  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衆生及佛道。

  以上隨普賢菩薩修習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請佛住世,請轉*輪,隨喜功德,忏悔業障,所出生的無量無邊善根功德,悉皆攝集,以廣大心,遠離叁門執著,回向法界虛空界中的一切六道四生,願諸衆生離苦得樂並以此善根趨向菩提,同時回向自己速速得到一切智智的廣大佛果。

  回向與發願有一點差別,回向一定包含了發願,但發願卻不一定包含回向,回向則先前必有所修的善根,然後再以發願來攝持導引此善根令其成熟增長擴大。發願不一定要有善根,也可以自己發願立誓。回向有正確的回向與偏邪的回向,正確回向即以殊勝願文回向自他二利。邪回向即以邪惡之願回向,成爲自他痛苦之因。

  回向有很大的功德和必要,回向可使善根向著既定的方向成熟,來成辦事業,而且雖然所作善根很微小,但以廣大清淨的菩提心攝持回向,則此善根乃至現前菩提之間,只會增長廣大,而不會遺失。《入行論》中雲:“菩提心樹恒生果。”又如《慧海請問經》中所說:「猶如一滴水入于大海之中,乃至大海未幹之間,此一滴也不會幹涸。同樣將善根回向無上菩提,乃至未獲得廣大菩提果之間也不會耗盡。」

  以此廣大回向可以消除堅固我執,衆生認爲我修善根,此善行功德應歸屬于自身,由于自私自利,不願將善根功德布施他人,這樣因自私自利的狹隘心,所以善根只能成熟小果。現在不求自己得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將自己善根毫不悭吝地回向衆生,相反自己得到的善根反而會更加增上廣大。正如法王如意寶于《勝利道歌》中所雲:“究竟雖欲廣利自,暫時利他乃竅訣。”放下自利只爲天下黎民百姓謀幸福的人,會登上高高的尊勝之位。心中所想、行動所爲皆爲一切衆生離苦得樂,才能成就最極尊貴、功德無邊的佛果。衆生無始以來皆爲自己,現在仍不免爲輪回中的風塵客。故行持大乘法要者當以廣大回向對治我執心、悭吝心、邪惡心、狹隘心,增長清淨心、廣大心、慈悲心、無我心。善根若不回向,凡夫人正知正念的心識一旦稍離正堂,則被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賊劫奪善根,或被嗔心大火燒毀善根,所以依回向這一殊勝的法要將善根儲存在堅固的功德銀行中,則盜賊不會搶去,水火也無法損壞。

  回向又分有相與無相兩種:有相即有分別執著心而作的回向;無相回向指泯滅能所安住于叁輪體空中作殊勝回向,如此善根直接成爲無漏解脫之因,其功德也遠遠超勝有相回向。

  有人說我還是不知如何回向,那麼華智仁波切及法王如意寶等大德教我們一個最簡便也是最殊勝的回向:幹脆不加自己的過多分別作意,觀想叁世一切諸佛菩薩如何爲成辦自他二利事業而回向善根,我也如此回向。

  以上解釋了七大願王,及修持七大行願所生善根回向的修法。按清涼國師的觀點:前七願只是行願,後叁願既是願又是回向,常隨佛學是發願、回向成辦自利佛陀果位,恒順衆生則是發願、回向令衆生離苦得樂的利他事業,普皆回向則是回向的正體。所以這一頌是承上啓下的過渡文。但藏地分科判時略有不同,將全文分爲前行七支供、正行發願與後行回向。七支供即將禮敬諸佛與稱贊如來合而爲一,禮敬諸佛,分爲身禮敬,口禮敬,意禮敬。其它廣修供養及請佛住世都沒有不同之處。此頌則判爲回向支,以此前行七支,來淨治自心,令心清淨廣大,成爲大法器,然後才能發起廣大願行,普作回向,否則心力狹劣,不能勝任。在解釋的方法上兩者沒什麼差別。

  丙叁、正行叁大願分叁:常隨佛學;恒順衆生;普皆回向。

  丁一、常隨佛學

  頌曰: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

  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

  我願普隨叁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維摩诘經》雲:“已于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這說明佛智圓滿,對輪涅所攝諸法達到了窮性盡相的地步,朗照諸法無有遺余,所以稱之爲法王。誠如諺語所雲:“欲知山中路,當問過來人。”佛從薄地凡夫曆經五道十地而現證大菩提,其往昔所行菩提之道光明坦蕩,不會是迂回曲折的偏道邪徑,而是直通涅槃大城的解脫道。所以首句提出要追隨如來,學習如來,沿著如來走…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