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P12

  ..續本文上一頁過和開示的道路去行,如此恒常修習普賢菩薩的圓滿勝行。要想隨如來學,最好能常不離佛,常不離聞法,如此方能如法修行。但要值遇佛陀,要須與過去現在的無量無邊諸佛結下勝緣,方能親睹如來尊容。未來一切諸佛人天導師圓滿一切所願,成辦自他二利。對叁世十方的一切諸佛世尊我悉皆隨學,速疾圓滿成就無上大菩提果。

  佛爲什麼又被稱爲天人師呢?經中雲:“善男子,諸佛雖爲一切衆生無上大師,然經中說爲天人師,何以故?善男子,諸衆生中,唯天與人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能修十善業道,能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果等,故號佛爲天人師。”

  只說隨佛學,到底學佛的什麼呢?又如何學呢?若對這兩個問題搞不明白,那麼常隨佛學也只是落在口頭上了。佛值得我們學的東西太多太多,但總的可以從佛的發心、智慧、行爲、事業四方面來學。菩提心是成佛的因,也是成佛的開始,所以如佛最初爲救度一切衆生而發無上大菩提心,求一切智智的果位,我也應如是發心。佛是智者之王,佛法是智慧的學說,沒有智慧的眼睛,無法看到解脫的道理,佛的智慧見解作爲行持者的眼目,所以必須要聞思佛智慧之結晶——佛法,開啓自己正見之眼,才能明見佛陀所開示的解脫之道。進而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各種行爲修積二種資糧,成就上求佛果下化衆生的二利大業。

  如何學呢?就是把佛從因地直到果地之間的行爲以及所作事業作爲所緣對境,以智慧來觀照,並融于自心,常觀此境,由此放下對身心的執著,並能遠離悭貪嗔恚愚癡及六塵五欲的迷亂顛倒。如果佛所經曆的苦行,常能觀想,那麼在遇到苦難之時,則會憶念佛陀往昔的悲願進而對照自身處境而不生怨惱處之泰然,碰到歡樂之時,也不會耽染其中不能自拔。

  今以娑婆世界毗盧遮那佛爲隨學對境略作宣說:娑婆世界即華藏世界二十重香水海中的十叁重。娑婆意爲堪忍,此世界衆生濁惡,堪忍諸苦而不知尋求解脫。毗盧遮那意爲光明遍照,有時指報身,有時指法身,此處指釋迦牟尼佛的報身。彼從最初發起志求無上菩提的大心,披大精進铠甲,一切違逆皆不能阻擋他的菩提行願,將不可說不可說身命布施衆生。爲尊重法,毫不畏懼地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書寫經典,積累法寶高如須彌山,縱舍生命也毫不吝惜,更何況是舍棄國城宮殿妻子兒女及所有財物呢?種種難行苦行無不行持。直至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成就大菩提果,示現種種神變,起現種種變化,以種種佛身,處種種衆會中,處大菩薩衆會中,處聲聞辟支佛衆會中,處轉輪聖王小王其眷屬衆會中,處刹帝利、婆羅門、長者、居士以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衆會道場中,以迦陵頻伽圓妙之音,出無礙語,演無上法,如大雷震響隨順衆生意樂成熟衆生,導諸衆生彙入解脫之道以至示現涅槃也是方便度化衆生。

  常隨佛學首先即當如諸佛爲救度一切衆生而發無上的菩提心,初發心者即名菩薩,《璎珞本業經》雲:“具縛凡夫,未識叁寶善惡因果,未于佛法起一念信,乃至從此住佛菩提正教法中發菩提心起一念信,爾時便名信相菩薩。”寂天菩薩的《入行論》中雲:“生死獄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名爲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此處菩提心指世俗菩提心,龍樹菩薩有明證,《大智度論》雲:“若有人言,願我當來作佛,度脫一切衆生苦惱,是名發菩提心。”

  佛在《發心住經》中說:「發起菩提心後有十種相:一、親近善知識;二、供養諸佛;叁、修習善根;四、志求勝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深厚;八、深心平等;九、愛樂大乘;十、求佛智慧。」經中指出發菩提心後應當具備如是功德,或應如是而行。深信自心本具真如佛性,恒以方便令彼顯發出來;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發起善根,得到一切智智果;信正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的勝行;信僧衆,能正確修行自他二利,常樂親近諸菩薩衆隨彼修學。

  有這樣志求菩提的意樂心,還需加以精進方能成辦。精進指爲了成就信心、堅固信心,所以不畏衆苦勇猛發起精勤之行。由精進力正念現前,常能念佛叁身四智諸功德;爲獲利益常能念教理正法;常念菩薩聖衆是修行道伴;常念菩薩叁聚淨戒;常念以財法無畏布施衆生;常念常樂我淨第一義天。

  正念具足應以智慧抉擇正見,並正觀諸法。正見智慧具足,當修持正行,以定攝心入于正見。之後當奉持叁聚淨戒,並將一切善根回向大菩提。菩薩處惡世時,見佛法即將毀滅,發心受持如來正法,鼓勵他人修行,講經說法遍灑法雨甘露,廣令人知。這是發菩提心後應具備的功德,在此基礎之上,以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有情精進入四種不退位。不退指不退墮、不退轉之義。一信不退:即菩薩列十信位中的第六位時,不會退入外道之中。二位不退:十住位中的第七名不退住,不會退入小乘道中。叁證不退:即初地菩薩超越凡夫,證得勝義法,不會再退轉到凡夫位。四行不退:即八地菩薩得到無生法忍,必當作佛更不退轉,一切法中行一切行,不被有相功用所退轉。

  經中剝皮爲紙等並非比喻,而是佛在因地修行的真實事迹。佛在因地初修行時,爲了求得往昔聖者的言教,所以不惜身命,展轉求覓正法,爲了珍惜,並令廣流傳,而剝皮析骨刺血書寫。在《集一切福德叁昧經》中記載了一個佛因地曾爲最勝仙人的公案:

  在過去久遠阿僧祇劫前,有仙人名叫最勝,與很多仙人在林中修大慈心。一天他想:“不能僅以慈心救度衆生,要以多聞才能滅衆生煩惱邪見,樹立正見,出離輪回苦海。”因此他到城市聚落之中,到處尋訪求覓說法之師。此時天魔現身說:“我有佛所說的一偈法要,要想聽受,若能剝皮爲紙,析骨作筆,沾血書寫,我就爲你說,否則休想聽一字。”仙人聽後,暗自思量:我曾在過去無量百千萬劫中,無數次無意義地被他人割截肢體,倍受無量諸苦,然未曾獲得絲毫利益,現在爲了聽聞妙法,求無上道,舍此芭蕉聚沫般虛浮不實的身體,又有什麼遺憾?”所以仙人歡喜踴躍地以利刃剝掉皮膚,卸下骨頭作成筆,放出血液當墨汁,如此一切就緒後,合掌恭敬,祈請傳法。天魔看到此情此景,憂愁萬分,隱身遁迹。仙人見此情景,極爲懇切地說:“我今爲法,不惜軀命,爲了度化衆生,心無谄曲,志誠不虛。他方世界具大慈悲能宣說佛法的人,鑒我誠心行此難事,應當現于我面前。”此時東方普無垢國淨名王佛忽然出現在他的面前,放大光明消除他的痛苦,令其身體完複如初。複爲他說集一切福德叁昧,仙人聽後獲得無礙辯才。後來他就到處遊化,廣泛地爲衆生宣說妙法,將無量衆生安置于大乘道中。過去最勝仙人即是釋迦世尊。佛告淨威說:“是以當知,若有人能恭敬求法,佛于其人不入涅槃,法亦不滅。雖在異土,而常見佛,得聞正法。”佛在因地爲衆生修持諸多苦行,當現前佛果時,則任運地顯現各種神通變化,爲各類不同的無量衆生轉大*輪,乃至以無礙神通以及示現涅槃的方便度化衆生。如是等一一即須隨學,方能任運度化無邊衆生。

  神通:無法測知是神,無障無礙是通。神通有六種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漏盡通。十八種變化即轉變舊體稱爲變,從無忽有稱爲化。神通與變化雖然佛菩薩聲聞獨覺都具足,但佛菩薩較二乘更爲超勝,彼等望塵莫及。佛菩薩的神通變化無量無邊,可攝爲十八種:

  一、震動大地:佛菩薩以自在定力,普能震動,或一房、一院、一縣、一洲、小千界、中千界、大千界乃至無數世界,皆令東湧西沒等。二、熾燃身相明顯:佛菩薩自在定力,使自身上出現大火焰,全身光明晃耀,放青黃赤白等各色光芒。叁、流布:佛菩薩以自在定力,令教法流通廣布。如《法華經》中普賢菩薩說:「我當以神通力守護此經,在閻浮提廣宣流布,令勿斷絕。」四、示現變:佛菩薩以自在定力,變現異形別類種種之身,度化衆生。五、轉變變:佛菩薩以自在定力,起勝解通,把身體變化大小不定。或變大地爲黃金,攬江河爲酥酪,變磚瓦爲金玉,變草木爲飲食,一切萬物都可令其隨心轉變。六、往來變化:山崖岩壁無有阻礙,上至梵天,橫行十方,隨心就到。如普賢從寶威德上王佛國來娑婆,應時即至。七、卷神變:佛菩薩以自在定力,令須彌山入芥子中,無量世界容一塵內。八、舒神變:展小令大,令一塵一毛都能周遍法界。九、衆像入身:身內包容一切形象,如摩耶夫人身中容納無邊世界的大菩薩衆集會聽法。又如普賢身內佛佛無盡,佛毛孔內菩薩重重無量。十、往同類趣:由定自在力,能在六道中受生,與彼同類同形,以彼語言說法教化。十一、隱:由定自在力,從有現無。如文殊菩薩在靈山會上,答複了彌勒菩薩的問題後,大衆忽然看不到他,其實文殊菩薩早已到龍宮之中。十二、顯:由定自在力,從無現有。如法華會上從地忽然湧出無量菩薩,一一都是百福莊嚴。十叁、所作自在:由定自在力,在一切世界中,行住坐臥,所作所爲無有滯礙,自在利益。十四、製他神通:由定自在力製服一切邪通,如維摩诘居士令魔王神通無法施展。十五、能施辯才:若至心向佛,苦求聰慧辯才,一一能滿彼願。如永明延壽和尚祈禱觀音菩薩,蒙甘露灌口即獲得無礙靈辯。十六、能加持憶念過去事:佛菩薩加被有情讓他自然憶念起過去久遠劫所發生的事。十七、施安樂:佛菩薩拔衆生苦普施安樂。十八、放大光明:放大光明或照一世界乃至無數無量世界。佛以自在難思神變,應法界衆生類,普化身形隨類度化。佛悲心平等,所以普入各種種姓衆會中爲彼說相應之法。

  如上所說毗盧遮那佛過去世的行爲以及所作事業皆當隨學,對于佛陀因地的行爲都應全部承當,處處作爲自己行爲的楷模,乃…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