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P13

  ..續本文上一頁至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所有微塵中一切如來因地果地的發心、行爲、修持、成就,于念念中皆作隨學,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此爲普賢行願常隨佛學的精髓。

  丁二、恒順衆生

  頌曰:

  所有十方一切刹,廣大清淨妙莊嚴,

  衆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衆生,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余。

  所有十方世界中的一切刹土,廣大無邊,地平如掌,清淨光潔,微妙難喻,衆寶所成,莊嚴無比,皆如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一般。在此清淨的依報國土之中,無量人天大衆周匝圍繞,諸佛如來如須彌出于大海般顯耀超特,巍然坐于菩提樹嚴飾的金剛法座之上。隨順衆生即是隨順如來,所以先當發隨順衆生之大願而嚴淨國土、轉妙*輪。十方如來因地發此隨順利益衆生之心,所以感得果位時依正二報悉皆清淨莊嚴,我也應以此爲目標而努力。十方中所有胎卵濕化、不同色身、不同形狀、不同相貌、不同壽命、不同種姓、不同名號、不同心性、不同知見、不同意樂、不同威儀乃至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乃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的一切衆生,願他們都能遠離一切憂患,常時安樂,獲得甚深正法的解脫利益,依教證二種正法究竟無余滅除一切煩惱。

  諸佛因地及果位的行持,是應當仰慕與遵從的,且如此而行順于真理,合乎法性,所以應全身心地效仿隨學,以此能開正智慧明。衆生的善惡行爲,都離不開分別迷亂的妄心,背覺合塵,不識真源,所以不能隨學。但以普賢行願之力,見到衆生因緣假合,全體空寂,如同幻相,如鏡中影像非斷非常,因此應當常懷同體大悲,觀照衆生,常以種種善巧方便令彼返本還源,回歸自性之中。以大智慧觀衆生界無非佛界而隨順入佛境界,以大悲心見彼緣生不滅,因分別迷亂,生滅不息,執著深厚,所以教化令諸衆生徹證無生,趨入無上解脫之道。由此普賢妙法,滌蕩分別執著,覺悟真性,體認心、佛、衆生叁者本來無別,凡夫、聖者毫無殊異,則上合十方如來,下合六道含識。這樣的見解,這樣的用心觀修,才能稱爲具足普賢行願,得以現前智悲雙融、不斷不常之境界。

  所順的衆生:《大法鼓經》雲:“一切法和合施設,名爲衆生。”經中宣說由四大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等和合假立,稱爲衆生。《般若燈論》雲:“謂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爲衆生。”所謂有情于六道中,數數轉生,所以稱之爲衆生。《不增不減經》雲:“此法身本性清淨,但爲恒沙煩惱所纏,隨順世間往來生死,即名衆生。”法身被煩惱纏縛,不能顯現,生死不斷,稱爲衆生。衆生形形色色,千形萬類,但可攝在四生九類之中,即在胎卵濕化的基礎上加入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共九類。四生在《俱舍論》中雲:“倒心趣欲境,濕化染香處,天首上叁橫,地獄頭歸下。”即胎卵生的衆生在中陰,生起顛倒心,趨往欲境,遠見父母交合,男子貪母,女人貪父,由此入于胎卵中。濕化生的衆生因貪染受生處的淨穢氣味,而隨業受生。生天的頭向上而上升,入地獄則頭下腳上而受生,其它五類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依次由粗漸細。天人及地獄是化生,餓鬼有胎生化生兩種,人與畜生則四生都有。餓鬼中的地行羅刹、夜叉及鬼子母都是胎生,其余空行類皆是化生。卵生人如毗舍佉母卵生的叁十二個孩子。一般人皆是胎生,濕生如奈女從菴末羅樹的濕氣生。化生如劫初的人從光音天下生人間,還有如蓮花生大師從蓮花之中化現而生等。

  此處言恒順衆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刹海所有差別種類衆生。如何隨順:對如是等類的所有衆生,我都隨彼所好,恭敬承侍,種種供養,就象恭敬父母,承侍師長、阿羅漢乃至諸佛如來一樣,平等無有差別。被病苦所縛的,作他的良醫。迷失方向、錯走道路的,給他指明道路。處在黑暗中的,施以光明。貧窮困難的讓他得到珍寶伏藏,行此種種平等饒益一切衆生。《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父親有慈愛之恩,母親有悲愍之恩。父母撫養的恩德比須彌山還高,較大地更重。若忘恩負義,違逆不順,令母親怨恨生起惡念,此力量極強超過暴風,子女因此必遭墮落。以百千種上妙飲食資具供養一百個五通仙人,一百個淨行者,一百個善友,不如以微少物品供養父母所獲得的功德。」《涅槃經》中也說供養父母得到無量的福報。

  爲什麼要隨順衆生?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就是供養諸佛。若尊重承侍衆生,則如同尊重承侍諸佛如來。能讓衆生歡喜則諸佛歡喜。

  順生即是順佛的密意如何理解呢?《華嚴經·出現品》雲:“佛子,譬如大海,普能印現四天下中一切衆生色身形像。是故其說爲大海。諸佛菩提亦複如是,普現一切衆生心念根性欲樂而無所現。”海即是如來,像即衆生。應知海中之像也同海水具有鹹濕之性,也具有不容死屍等十種功德,所以海像無別,若順像即順海。普觀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如此觀者名隨順衆生。

  諸佛以大悲爲體性,若不順衆生,不合乎佛體,所以佛不歡喜,長行文中雲:“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而起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月稱菩薩的《入中論》可爲此做極好的注腳:“悲心于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長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大悲心與般若智相輔相成才能成就無上菩提,佛以大悲的種子出生具有大悲大願大智的菩提果。諸佛如來在因地觀見衆生,恒處生死,六道輪回,造諸惡因,受諸苦楚,如是生起愍念悲傷,如果沒有無邊的苦難衆生作爲對境,則于內心無法生起大悲心,由此也無法發起菩提心,從而也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所以菩薩因爲衆生而起大悲。大悲是萬行的先導,如《理趣六波羅蜜經》雲:“佛告慈氏,菩薩摩诃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應當修習大悲無量,爲此大悲于諸善業而爲導首。譬如命根,于出入息而爲其先,輪王七寶爲先,大乘萬行大悲爲先。譬如長者,唯有一子,父母憐念徹于骨髓,菩薩大悲亦複如是。于諸有情,住于極愛一子之地。又此大悲能作方便,成辦一切助菩提法故。又此大悲能悟無師自然之智故。又此大悲能除一切自心熱惱,隨順有情,爲饒益故。是故如來以此爲體。”《行願品》長行文雲:“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而生菩提心,因生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花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衆生久遠生死無依無怙如處曠野,在此生死曠野之中生長著佛菩提大樹王,智慧禅定猶如枝葉,菩薩隨學喻如樹花,諸佛證悟稱之爲果。一切衆生作爲樹根,大慈悲心作爲水,水滋潤澆灌樹根,則花果繁茂。衆生雖具清淨本覺之樹根,然恒處生死曠野,煩惱沙石之中,不生枝長葉開花結果,所以諸佛菩薩以種種方便,令衆生遠離粗惡煩惱之沙石,安置于叁寶最勝福田之中,廣興慈悲密雲,遍降甘露法雨,滋潤衆生菩提樹根,漸令繁茂,從而生長出諸佛菩薩智慧的花果。

  長行文中比喻看似簡單,其實喻義極爲深刻。一切諸佛皆從衆生成就,衆生有煩惱,如來具智慧,欲得一切智智寶,應于煩惱海中求覓。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但于衆生心中菩提大樹,以大悲水灌溉,以智慧禅定加以扶持,則菩薩及佛陀的花果自然會現前,若舍棄衆生而想成就無上正覺無有是處。所以經雲:“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我們在修行時,若攀緣妄想則是衆生,智慧禅定觀照妄念本空,契合覺性即爲成佛。內現刹那生滅念念不息的心,任彼紛馳,即爲衆生。但若隨順觀照,則現真性,智慧顯發,菩提現前,是名隨順衆生也是尊重供養如來。

  在此學習普賢菩薩隨順衆生的大願行,實爲大乘行者最重要的修行法要,由此隨順衆生的大願行才能使菩提心,真實生起,已經生起的令其穩固增長,于此大乘行者始能念念不忘衆生,誠如長行所雲:“虛空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由此行者的一切行爲都由爲度衆生願成佛的菩提心攝持,心量擴展猶如虛空,從而逐漸消融無始劫來堅固難除的人我執、法我執,步入無上菩提。

  丁叁、普皆回向分四:別發十大願;總結十大願;隨學二聖願;回向極樂願。

  戊一、別發十大願分十:受持願;修行二利願;成熟衆生願;不離師友願;供養願;利益願;轉*輪願;淨土願;承侍願;成正覺願。

  己一、受持願分叁:不忘宿命願;出家持戒願;轉*輪願。

  庚一、不忘宿命願

  我爲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我爲了得到無上菩提的果位而修持普賢勝行時,無論在六趣中那一道中,願我憶念宿命,不忘修行,心不迷亂。

  清涼國師認爲別發十大願是以一地菩薩所發的十大願來作回向。要想攝持菩提果,必須生生世世不斷地行持菩薩道,要行持菩薩道就應該隨所生處不忘宿命,了知前世所行之事所修因緣,這樣才能在前世的基礎上不斷地修道。特別是在娑婆世界這個業障深重之地,投胎轉生增加垢障,易于忘失前世因緣,…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