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進而隨波逐流。如禅宗沩山靈祐禅師和文殊普賢化身的寒山拾得曾經都在靈山會上聽佛說法,但沩山作了叁世國王之後,就忘記了前世的因緣。還有慈恩宗的窺基大師,他本是一個入定的禅師,玄奘大師在取經路上碰到他,把他從定中請出,勸他從新投胎,等取經回來之後幫助弘揚佛法。但當大師西歸尋他出家之時,他卻早已忘記自己前世的因緣,花天酒地沈湎于五欲之中。當皇上下诏讓他出家,他的要求是:一車女人、一車酒、一車肉相隨,故被稱爲“叁車和尚”。他帶著女人酒肉前往寺廟,當到達山門口忽聞鍾鼓之聲,恍然醒悟自己的前世因緣,到此才毅然舍棄塵世間的一切五欲享受,專心一意地跟隨大師譯經弘法,成爲令人矚目的一代高僧。所以發願回向不忘宿命,時時憶念自己的菩提行願,以期曆曆增明,才能使自己的修行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庚二、出家持戒願
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願我一切世中常能辭親割愛、剃除須發、出家爲僧。既出家已納受清淨戒體,如愛護眼珠與命根一樣護持戒律,使戒珠如白玉般潔淨光瑩。在我持戒修梵行的過程中,一切染汙戒體、毀破戒律、穿漏戒體的惡因緣全部遠離。
戒律是一切善法的生處猶如大地,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基礎,戒律是菩提果的階梯,戒律是人天善趣的根本,是濟渡生死大海的浮囊。戒律是佛法長久住世的根本。而菩薩要成就菩提果,必須要修菩薩行,菩薩行即修持佛法。但佛法的成就必須建立在清淨戒律的基礎上。佛曾說我若不持清淨戒律,連狐狸及下賤人身尚且無法得到,何況能成佛轉*輪度化衆生。《華嚴經》中也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戒律若毀一切善法全部失毀,一切聖果永遠無份。
菩薩爲什麼要出家修行呢?因爲在家狹窄逼迫如處牢獄之中,出家寬曠猶如虛空自由自在。《大智度論》雲:“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鶴能遠飛。在家雖有五欲樂,不如出家功德深。”《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佛對智光長者比較出家在家的勝劣差別。佛說:「出家菩薩勝過在家無量無邊,無法相比。出家菩薩以正智慧,詳細觀察在家的種種過患。如擁有房舍宅院,財物堆積其中,不知滿足,猶如大海容受一切大小江河無有滿足。在家人常常妄想紛飛,執著外境,不能了達真如法性,無明昏醉,顛倒攀緣,常生惡心,善念難以發起。因爲妄想生起很多煩惱,由煩惱而造業不息,所以轉生漂泊五趣之中,生死不斷。出家菩薩厭離世間,是真出家。」佛說偈言:“出家菩薩勝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迫窄如牢獄,欲求解脫甚爲難。出家閑曠如虛空,自在無爲離系著。”又說:“若有男子女人,一日一夜出家,二百萬劫不墮惡道。”居家修行有很多的障難以及衆多的罪惡過失,出家則能遠離一切過患。要斷生死,出家最爲超勝,所以智者們都歡喜出家。若不出家也要思維在家過患出家功德,以此種下覺醒的好習氣。在家人,富貴的守護財物極爲辛勞,貧窮的追求尋覓倍受艱辛,根本無有一絲一毫的安樂,但他們因愚癡卻執著有安樂,應當知道這都是惡業的果報。《本生論》雲:“于同牢獄家,永莫思爲樂,或富或貧乏,居家爲大病。一因守煩惱,二追求艱辛,或富或貧乏,悉皆無安樂。于此愚歡喜,即惡果成熟。”紫柏尊者雲:“多算勝,少算敗,不如出家爲僧快。”西藏的伽喀巴尊者也說:「如果能追隨如來大仙之所行,出家住山苦行,這才是釋迦文佛的真實養子。」霞惹瓦格西對不能出家的人采取的度化方法是:「我們要披解脫妙衣,讓他生起出家快樂的心,種下將來出家的習氣。」《勇猛長者請問經》雲:“我于何時能得出離苦處家庭,如是而行,何時能得作僧羯磨,長淨羯磨,解製羯磨,住和敬業,彼當如是愛出家心。”菩薩再叁觀察出家的功德和在家的過患,所以常願出家。寂天菩薩雲:“我未登地前,願蒙文殊恩,常憶己宿命,出家恒爲僧。”
庚叁、轉*輪願
天龍夜叉鸠槃,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衆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不同的衆生有著不同的語言,要想度化他們,就應以他們各自的語言轉*輪,否則他們無法理解並依教行持。所以爲消除因語言不通而對度化衆生的偉大事業造成的障礙,菩薩們發願得到佛的微妙圓音,這樣對天人、龍王、夜叉、鸠槃荼、人、非人等的一切衆生,用他們各自的語言爲他們宣說佛法。以期使千差萬別的衆生都能學習修行佛法、成就佛果。
如果沒有如佛一樣的無礙語,則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會有諸多的不方便,弘法的範圍也會大大地縮小。正因爲過去現在的大譯師們發了這個願,以我們的語言翻譯著書造論、講經說法,我們今天才得以聞思修行,否則我們將被置于佛法的大海之外。因此我們也要發此殊勝大願,這也是護持佛法,有了語神通就能把佛法廣泛弘揚到各類衆生界中。
己二、修行二利願分五:修波羅蜜願;不忘菩提心願;消除障礙願;成就妙行願;自由無礙願。
菩薩發起上弘下化的偉大誓願後,當修行一切妙行來成辦二利事業,下面的頌文就是開示修行二利的具體內容。
庚一、修波羅蜜願
勤修清淨波羅蜜,
願我生生世世之中,都能精進不懈地修持各種清淨波羅蜜多。
波羅蜜是梵語,譯成漢文是到彼岸。生死輪回是此岸,煩惱妄念是中間的水流,大空離戲是彼岸。衆生沒有空性智慧,安住在生死的此岸,沈溺在煩惱的水流之中起惑造業,陷于沒有邊際的輪回大海中。但依靠修持無相般若智慧,照見五蘊空無一物,就是離開此岸;寂滅一切妄念分別,即是跨越中流;證得法性真如,可以說是到達彼岸。《唯識論》中認爲:「現在發起苦谛與集谛就是此岸,沒有生起苦集的二乘果則爲中流,菩提涅槃是彼岸。六度作爲船筏,把修行人度到彼岸。」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指出此岸與彼岸有叁種意義:「一、生死爲此岸,菩提爲彼岸。一切如來都是從生死此岸,越過生老病死的中流,到達菩提彼岸。二、有相爲此岸,無相爲彼岸。叁、六種障蔽爲此岸,對治彼等的六度爲彼岸。」
波羅蜜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方便、願、力、智共十種。
一、布施波羅蜜:布施有叁種,即財布施、無畏布施、法布施。財布施在《瑜伽師地論》中說:「菩薩的所有財物不論多少,都先要發心,布施給一切衆生。當真正有衆生來求施時,應當象來領取他們自己的東西一樣,給的時候就象還他們的財物一般。見到來求者,始終不嗤笑、輕弄他們,也不要讓他們慚愧不好意思。不應皺著眉頭,心中不高興,應該開顔含笑,快快給予。」無畏施:當其它衆生有恐怖,有災難禍殃時,菩薩應以種種方便,救護他們脫離出來,遠離怖畏。或者對禽獸們應全力以赴地救拔保護,讓它們免受惱害,如此可稱爲無畏施。法施:就是對衆生宣講演說開示正法,將衆生引導到解脫正途上來。
二、淨戒波羅蜜分叁: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防止錯誤,斷除惡法稱之爲戒,對戒不毀不犯稱爲淨。(一)攝律儀戒:斷除一切惡法。(二)攝善法戒:修持一切善法。(叁)饒益有情戒:以無有罪惡的意樂普遍利益衆生。《攝大乘論》中雲:“由攝律儀戒,能建立菩薩行。由攝善法戒,能廣集佛法。由饒益有情戒,能無罪利益。”
叁、忍辱波羅蜜多分叁: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法忍。他人加惡稱爲辱,安然受之稱爲忍。(一)耐怨害忍:由大悲心不舍棄有情,對怨敵仇害安然忍受,不生恚怒。(二)安受苦忍:修行時遇到寒熱饑渴等苦,安然忍受,不生退轉。(叁)法忍:觀察谛審一切諸法不生不滅,安然忍受,並證悟它。無生法忍作爲前兩種忍的依靠處,因爲了達法忍,才能坦然忍受怨害及痛苦。
四、精進波羅蜜多分叁: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有情精進。勇捍不退稱爲進,萬行不雜,稱之爲精。(一)披甲精進:猶如猛將身披甲胄,能摧滅怨敵,心無退屈的菩薩也是如此。披甲精進,修積萬行,降伏四種魔怨。(二)攝善精進:修習善法,進取無倦。(叁)利樂有情精進:于饒益有情事不生疲厭。
五、禅定波羅蜜分叁: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辦事靜慮。專注一境名禅,攝心不亂名定。總之,分別心澄清寂靜稱爲靜慮。(一)安住靜慮:心安住時,輕安愉悅,受用法樂,無有厭倦。(二)引發靜慮:依此定引發六神通及所欲之事悉能圓滿。(叁)辦事靜慮:依此定力成辦利樂有情的事業。如以定力止息饑馑災荒,瘟疫傳染等。
六、般若波羅蜜分叁: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一)生空無分別慧:即聲緣所證人無我空性的智慧。(二)法空無分別慧:菩薩所證諸法空無我的智慧。(叁)俱空無分別慧:證得人無我、法無我平等是離一切戲論邊際的大空智慧。
七、方便波羅蜜分二:回向方便,拔濟方便。自在的攝受度化衆生,隨機應變,善離諸過,稱爲方便。(一)回向方便:以前六度所修積的一切善根,善巧回向自他一切衆生得到無上正等菩提。(二)拔濟方便:所有善根一一都爲拔濟一切有情脫離苦難。
八、願波羅蜜分二:求菩提願、利樂他願。專心向樂,志求不退稱之爲願。(一)求菩提願:志求無上菩提佛果。(二)利樂他願:志求利樂諸有情。
九、力波羅蜜分二:思擇力、修習力。具有殊勝的堪能,不可屈服,稱之爲力。(一)思擇力:思擇可作不可作等。(二)修習力:修萬行時不退屈。由此二力能令前六度相續不斷。
十、智波羅蜜分二:受用法樂智、成就有情智。決斷諸法,能善加了知,稱之爲智。(一)受用法樂智:由布施等波羅蜜,成就此智,又由此智成立施等,如此自在,稱爲受用法樂智。(二)成就有情智:由此妙智,能正確了知施戒忍等,而饒益有情。《攝大乘…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