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論》雲:“由施能攝受有情,由戒能不害有情,由忍遭苦能受,由勤能助他有情所作善事,由定未定者令定也,爲未得定諸有情說行相方便,令彼有情成辦此定。由慧爲已得定者,令解脫等。菩薩自己得出世間慧,斷障得解脫已,廣爲一切得定者,說遠離世間解脫功德。不令依定求有忻上,令依已得上地勝定,遠起加行,引出世間慧,即斷障解脫故,名成熟有情也。”
因爲菩薩有十地,所對治的障蔽有悭貪、毀禁、嗔恚、懈怠、散亂、愚癡、耽滯、退屈、怯劣、昧事十種,所以有十波羅蜜。
庚二、不忘失菩提心願
恒不忘失菩提心,
願我在爲成辦自他二利而修行的過程中,永遠不忘失菩提心。
菩提心猶如種子,能夠生出一切佛法;菩提心猶如良田,能夠長養一切衆生的清淨善法;猶如大地,成爲一切世間的所依;猶如清淨之水,能洗滌一切煩惱塵垢;猶如大風,周行世間無有障礙;猶如烈火,能無余燒盡一切邪見之薪。《大樹緊那羅經》中說:「若能自發菩提心,又能勸他人發菩提心,則投生在何處,常能見佛,不遠離諸佛。」淨土宗的昙鸾大師說:「無上菩提心就是發願成佛的心,願作佛的心就是度化衆生的心。發菩提心是進入佛道的要門,發心才能成佛,發心才會去度化衆生。」若不發菩提心,省庵大師說:「縱經塵數劫,也依然在輪回中,雖有修行,也是枉費辛苦。」淨宗十二祖徹悟禅師勸我們發菩提心說:「應該想一想,我有生死的痛苦,想脫離生死,一切衆生也都處在生死之中,也需要出離。衆生與我本來是同一體性,都是我們多生以來的父母,未來的諸佛。若只求自利,不願普度他們,則于情理有虧,于心有所不安。所以爲了解脫無始以來的恩愛牽纏,消除無始冤愆仇怨,忏除多劫的罪業障垢,積累成佛的大善根,遠離修行的障礙違緣及二乘小果,應該發起大菩提心。」道綽法師在《安樂集》中雲:“菩提心者,乃無上佛道之名也。若欲發心作佛者,此心廣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虛空;此心長遠,盡未來際;此心普備,離二乘障,若能一發此心,傾無始生死有淪,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遠詣佛果,無有失滅。”《菩提心論》雲:“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爲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菩提心有二種分類:一世俗菩提心,二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願菩提心是發起爲度化衆生、爲成佛果的誓願。行菩提心是對度衆生、成佛果的誓願發起付諸實踐的行動。這在《佛子行叁十七頌》、《普賢上師言教》、《入菩薩行論》等中有詳細具體的論述,敬請參閱。具體修法在密乘五加行中以精要竅訣彙集,極爲扼要易修。
勝義菩提心是諸佛菩薩的智慧、衆生的心性。修法上則中觀般若法門、如來藏清淨法門與華嚴等都是勝義菩提心的修法。密宗中則以直接的方便開發證悟此心性,所以大乘的法門,就是修習菩提心的法門,這也是大乘與小乘的根本差別之所在。菩薩若忘失菩提心,則失壞大乘種姓,《華嚴經》中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爲魔業。”所以菩薩發願生生世世之中,菩提心念念增明,時刻不忘。
庚叁、消除障礙願
滅除障垢無有余,
滅除一切障礙垢染,令彼蕩滌無余。
一切修行者之所以不能順利無礙地修行成就,是因爲無始以來在阿賴耶識中留下許多惡業種子習氣,它將自性清淨心障蔽染汙。現在我們要修行開發性淨明體真如妙心,這些多生累劫的罪業煩惱之惡勢力絕不會善罷甘休,它們盡一切力量阻止修行者順利成就。因此修行者在修行時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障礙,如貪欲心熾盛、嗔恨心猛烈、愚癡心深厚、我慢心高大、邪見堅固等等。或自想斷惡卻好似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所支配,行不由衷地大造特造十不善的惡業。正鼓足勇氣修行時,卻心煩意亂,魔障猖狂,重病蜂至,障緣湧來,信心退失,精進難發,這些障礙多得讓人發怵,簡直令人驚詫。所以很多修行人至此不知所措甚至一蹶不振,終止修行,深爲惋惜哀歎。這些煩惱惡勢力通常來說由這幾部分組成:悭吝、毀禁、嗔恚、懈怠、散亂、愚癡、耽滯、退屈、怯劣、昧事,或歸納來說不出煩惱障與所知障。這些障礙,近障得到人天善趣的安樂,遠障得到自利的聲緣果位,尤其障礙得到成辦自他二利的菩薩佛果。當我們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時,它們就幻變出各種形象來橫加幹擾,破壞摧毀,且隱蔽難防,修行者平日稍不謹慎即入此煩惱魔障,自己不能省察。現在既然知道煩惱敵軍的組成體系,應該發動正義的忏悔軍隊,以所依、厭患、返回、現行四大得力將軍,統領各部人馬,一鼓作氣地殲滅所有的惡業敵人。下面對四大將軍及其本領特長作番介紹:
“我乃“所依”大將軍,滅敵我有大本領,忏悔大軍若要進,首當其沖我先鋒。”所依大將軍是忏悔軍的先行軍也是總先鋒,是否能旗開得勝,得看它的本領。原來他搬來一切叁寶的所依佛像,經書寶塔,還迎請了圓滿十力四無畏的所有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尤其滅罪之王的金剛薩埵主尊作爲一切海會的部主,他們都光臨壓陣,作爲所依將軍的強大後盾。加上他自己擁有清淨信心與廣大菩提心的兩員虎將,因此它勇氣十足,列陣待敵。
“我乃“厭患”大將軍,機智骁勇具大能,深入罪巢探敵情,提供情報我最行。”厭患大將軍機智勇敢,不怕人情面子,深入敵軍營壘中,逐一查訪,把隱藏在黑暗深處的貪嗔癡慢疑以及叁障、十障、二障個個都給糾出來,露形于所依大將軍之前。誠如藕益大師所雲:“破戒雖惡,覆藏尤惡。無過雖善,改過尤善。改過一途,叁世諸佛證菩提之通津也。故五悔法門,凡夫迄等覺,無不藉爲進趣方便,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世人正造罪時,實是大惡,不以爲恥,向人發露,善中之善,反以爲羞,甘于惡而苦于善,遂成惡中之惡,永無出期,顛倒愚癡,莫此爲甚。衆中忏悔,能使不犯者倍加警策,已犯者深生慚愧,或亦發心忏悔。學好者增長善根,譏笑者亦植遠因,兼可消我夙罪,誡我未來。如來立法,決定不錯,違諸佛語者,非佛弟子。矧造已能悔,即是猛勇丈夫,可敬可畏,勇改一念,成佛正因,非具真信心深善根,不能將此法門,流通人世,凡能此者,皆當與勇施比丘同垂不朽。”所以不能認識罪業的過患,或恥于發露坦白,則無法把罪業忏悔清淨。藏地大成就者噶瑪恰美仁波切說:「如果沒有追悔發露罪業的心,則無法忏悔清淨,因此對往昔所造的罪業猶如吞食毒藥,應當以慚愧畏懼之心而忏悔它。」
“我乃“返回”大將軍,勇猛果斷而著稱,竭力乘勝追窮寇,誓當滅除無遺余。”返回大將軍雄威大勢,堵截一切罪惡敵軍,毫不留情,絕不放過一個留下殘余,要彼現行大軍一舉殲滅。如觀音化身之恰美仁波切在《極樂願文》中雲:“若無戒心不淨故,發誓今後遇命難,亦將不造不善業。”發誓永斷造罪惡的相續心,使之即時中斷。正如六祖大師所說:“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否則如大象洗澡,無有休止則罪業永遠無法淨除。
“我乃“現行”大將軍,派遣十度萬行兵,念佛持咒禮拜頻,誦經經行又坐禅,隨喜回向菩提門,複借般若空性力,本來清淨光明性,刹那滅除恒沙障。”現行大將軍鎮定自若,從容自在地調遣世俗勝義的兩支大部隊。世俗上十惡以十善對治,十障以十波羅蜜對治,在以菩提心攝持下念佛、持咒、觀想、禮拜、誦經、轉繞經行、坐禅靜慮、隨喜善根、回向無上大菩提的種種方便門來淨除。這時煩惱障與所知障微細的魔軍,潛形隱身藏到五蘊阿賴耶無明黑暗的堡壘中。大將軍對此洞若觀火,看得一清二楚,所以觀五蘊假立虛幻,其中空無一物,將我執煩惱魔即刻消滅。又複觀阿賴耶識所現內外諸法悉皆空寂離戲,法執大魔本體當下被粉碎瓦解。
如此厮殺混戰甚覺勞心勞力。大將軍想:“若不費一兵一卒而能大獲全勝豈不妙哉!”隨即入定觀察,發現如來藏恒時清淨,有恒沙功德妙用,一切障礙從本以來未曾染汙,恒時放大光明,爲什麼不直下探取這如意寶珠而安然享樂呢?所以大將軍以智慧光遍照人們認爲的業障煩惱,卻驚人地發現:業障本來是清淨解脫的,貪嗔癡五毒原來就是五智慧,煩惱卻是菩提,衆生本來成佛,不差不欠,圓滿具足。所以它不降卻降伏了八萬魔兵,不求卻證得了無上佛果,登上永不壞滅的金剛座,任運唱金剛歌“君不見,絕學無爲閑道人,不斷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證實相,無人法,刹那滅卻阿鼻業。頓覺了,如來禅,六度萬行體中圓。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叁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
庚四、成就妙行願
一切妙行皆成就。
此句是總說成辦二利的一切無盡妙行,悉皆成就。洛欽大譯師說此是消除一切障垢的對治力。
華嚴廣開二門引導行者入于薩婆若解脫大海,一者文殊理門,二者普賢行門。但很多人知之甚少,妄加評說:“般若空性之中,那裏還容你建立行門,因爲離言絕相、一切悉皆空寂的原故。又法身體中一切具足,何苦受此無益劬勞呢?”豈不知圓頓門中理行並駕,悲智交融,以文殊智慧印持萬行,則無須舍棄差別萬行。以普賢萬行莊嚴法身,也不離根本智慧。不壞世俗而入于真如,不離開真如而安立世俗萬行。具智慧眼所以不會沈溺生死海中,廣運大悲因此不會耽滯涅槃彼岸。一切善法是菩薩入聖者位的資糧,六度萬行是助成佛道的階梯。具足眼目而不行走怎麼能到達無熱惱的清涼池呢?永明大師雲:“方便般若,常相輔翼,真空妙有,恒共成持。”《法華經》中萬善都歸向菩提佛果,如在叁寶前合掌禮敬悉皆成佛等。
如大摩尼寶或大明鏡,雖然光明清淨,但有礦穢之垢,如果只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