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P14

  ..续本文上一页进而随波逐流。如禅宗沩山灵祐禅师和文殊普贤化身的寒山拾得曾经都在灵山会上听佛说法,但沩山作了三世国王之后,就忘记了前世的因缘。还有慈恩宗的窥基大师,他本是一个入定的禅师,玄奘大师在取经路上碰到他,把他从定中请出,劝他从新投胎,等取经回来之后帮助弘扬佛法。但当大师西归寻他出家之时,他却早已忘记自己前世的因缘,花天酒地沉湎于五欲之中。当皇上下诏让他出家,他的要求是:一车女人、一车酒、一车肉相随,故被称为“三车和尚”。他带着女人酒肉前往寺庙,当到达山门口忽闻钟鼓之声,恍然醒悟自己的前世因缘,到此才毅然舍弃尘世间的一切五欲享受,专心一意地跟随大师译经弘法,成为令人瞩目的一代高僧。所以发愿回向不忘宿命,时时忆念自己的菩提行愿,以期历历增明,才能使自己的修行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庚二、出家持戒愿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愿我一切世中常能辞亲割爱、剃除须发、出家为僧。既出家已纳受清净戒体,如爱护眼珠与命根一样护持戒律,使戒珠如白玉般洁净光莹。在我持戒修梵行的过程中,一切染污戒体、毁破戒律、穿漏戒体的恶因缘全部远离。

  戒律是一切善法的生处犹如大地,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基础,戒律是菩提果的阶梯,戒律是人天善趣的根本,是济渡生死大海的浮囊。戒律是佛法长久住世的根本。而菩萨要成就菩提果,必须要修菩萨行,菩萨行即修持佛法。但佛法的成就必须建立在清净戒律的基础上。佛曾说我若不持清净戒律,连狐狸及下贱人身尚且无法得到,何况能成佛转*轮度化众生。《华严经》中也说:“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戒律若毁一切善法全部失毁,一切圣果永远无份。

  菩萨为什么要出家修行呢?因为在家狭窄逼迫如处牢狱之中,出家宽旷犹如虚空自由自在。《大智度论》云:“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鹤能远飞。在家虽有五欲乐,不如出家功德深。”《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佛对智光长者比较出家在家的胜劣差别。佛说:「出家菩萨胜过在家无量无边,无法相比。出家菩萨以正智慧,详细观察在家的种种过患。如拥有房舍宅院,财物堆积其中,不知满足,犹如大海容受一切大小江河无有满足。在家人常常妄想纷飞,执著外境,不能了达真如法性,无明昏醉,颠倒攀缘,常生恶心,善念难以发起。因为妄想生起很多烦恼,由烦恼而造业不息,所以转生漂泊五趣之中,生死不断。出家菩萨厌离世间,是真出家。」佛说偈言:“出家菩萨胜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迫窄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出家闲旷如虚空,自在无为离系著。”又说:“若有男子女人,一日一夜出家,二百万劫不堕恶道。”居家修行有很多的障难以及众多的罪恶过失,出家则能远离一切过患。要断生死,出家最为超胜,所以智者们都欢喜出家。若不出家也要思维在家过患出家功德,以此种下觉醒的好习气。在家人,富贵的守护财物极为辛劳,贫穷的追求寻觅倍受艰辛,根本无有一丝一毫的安乐,但他们因愚痴却执著有安乐,应当知道这都是恶业的果报。《本生论》云:“于同牢狱家,永莫思为乐,或富或贫乏,居家为大病。一因守烦恼,二追求艰辛,或富或贫乏,悉皆无安乐。于此愚欢喜,即恶果成熟。”紫柏尊者云:“多算胜,少算败,不如出家为僧快。”西藏的伽喀巴尊者也说:「如果能追随如来大仙之所行,出家住山苦行,这才是释迦文佛的真实养子。」霞惹瓦格西对不能出家的人采取的度化方法是:「我们要披解脱妙衣,让他生起出家快乐的心,种下将来出家的习气。」《勇猛长者请问经》云:“我于何时能得出离苦处家庭,如是而行,何时能得作僧羯磨,长净羯磨,解制羯磨,住和敬业,彼当如是爱出家心。”菩萨再三观察出家的功德和在家的过患,所以常愿出家。寂天菩萨云:“我未登地前,愿蒙文殊恩,常忆己宿命,出家恒为僧。”

  庚三、转*轮愿

  天龙夜叉鸠槃,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不同的众生有着不同的语言,要想度化他们,就应以他们各自的语言转*轮,否则他们无法理解并依教行持。所以为消除因语言不通而对度化众生的伟大事业造成的障碍,菩萨们发愿得到佛的微妙圆音,这样对天人、龙王、夜叉、鸠槃荼、人、非人等的一切众生,用他们各自的语言为他们宣说佛法。以期使千差万别的众生都能学习修行佛法、成就佛果。

  如果没有如佛一样的无碍语,则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会有诸多的不方便,弘法的范围也会大大地缩小。正因为过去现在的大译师们发了这个愿,以我们的语言翻译著书造论、讲经说法,我们今天才得以闻思修行,否则我们将被置于佛法的大海之外。因此我们也要发此殊胜大愿,这也是护持佛法,有了语神通就能把佛法广泛弘扬到各类众生界中。

  己二、修行二利愿分五:修波罗蜜愿;不忘菩提心愿;消除障碍愿;成就妙行愿;自由无碍愿。

  菩萨发起上弘下化的伟大誓愿后,当修行一切妙行来成办二利事业,下面的颂文就是开示修行二利的具体内容。

  庚一、修波罗蜜愿

  勤修清净波罗蜜,

  愿我生生世世之中,都能精进不懈地修持各种清净波罗蜜多。

  波罗蜜是梵语,译成汉文是到彼岸。生死轮回是此岸,烦恼妄念是中间的水流,大空离戏是彼岸。众生没有空性智慧,安住在生死的此岸,沉溺在烦恼的水流之中起惑造业,陷于没有边际的轮回大海中。但依靠修持无相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空无一物,就是离开此岸;寂灭一切妄念分别,即是跨越中流;证得法性真如,可以说是到达彼岸。《唯识论》中认为:「现在发起苦谛与集谛就是此岸,没有生起苦集的二乘果则为中流,菩提涅槃是彼岸。六度作为船筏,把修行人度到彼岸。」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指出此岸与彼岸有三种意义:「一、生死为此岸,菩提为彼岸。一切如来都是从生死此岸,越过生老病死的中流,到达菩提彼岸。二、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三、六种障蔽为此岸,对治彼等的六度为彼岸。」

  波罗蜜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共十种。

  一、布施波罗蜜:布施有三种,即财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财布施在《瑜伽师地论》中说:「菩萨的所有财物不论多少,都先要发心,布施给一切众生。当真正有众生来求施时,应当象来领取他们自己的东西一样,给的时候就象还他们的财物一般。见到来求者,始终不嗤笑、轻弄他们,也不要让他们惭愧不好意思。不应皱着眉头,心中不高兴,应该开颜含笑,快快给予。」无畏施:当其它众生有恐怖,有灾难祸殃时,菩萨应以种种方便,救护他们脱离出来,远离怖畏。或者对禽兽们应全力以赴地救拔保护,让它们免受恼害,如此可称为无畏施。法施:就是对众生宣讲演说开示正法,将众生引导到解脱正途上来。

  二、净戒波罗蜜分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防止错误,断除恶法称之为戒,对戒不毁不犯称为净。(一)摄律仪戒:断除一切恶法。(二)摄善法戒:修持一切善法。(三)饶益有情戒:以无有罪恶的意乐普遍利益众生。《摄大乘论》中云:“由摄律仪戒,能建立菩萨行。由摄善法戒,能广集佛法。由饶益有情戒,能无罪利益。”

  三、忍辱波罗蜜多分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法忍。他人加恶称为辱,安然受之称为忍。(一)耐怨害忍:由大悲心不舍弃有情,对怨敌仇害安然忍受,不生恚怒。(二)安受苦忍:修行时遇到寒热饥渴等苦,安然忍受,不生退转。(三)法忍:观察谛审一切诸法不生不灭,安然忍受,并证悟它。无生法忍作为前两种忍的依靠处,因为了达法忍,才能坦然忍受怨害及痛苦。

  四、精进波罗蜜多分三: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有情精进。勇捍不退称为进,万行不杂,称之为精。(一)披甲精进:犹如猛将身披甲胄,能摧灭怨敌,心无退屈的菩萨也是如此。披甲精进,修积万行,降伏四种魔怨。(二)摄善精进:修习善法,进取无倦。(三)利乐有情精进:于饶益有情事不生疲厌。

  五、禅定波罗蜜分三:安住静虑、引发静虑、办事静虑。专注一境名禅,摄心不乱名定。总之,分别心澄清寂静称为静虑。(一)安住静虑:心安住时,轻安愉悦,受用法乐,无有厌倦。(二)引发静虑:依此定引发六神通及所欲之事悉能圆满。(三)办事静虑:依此定力成办利乐有情的事业。如以定力止息饥馑灾荒,瘟疫传染等。

  六、般若波罗蜜分三:生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慧。(一)生空无分别慧:即声缘所证人无我空性的智慧。(二)法空无分别慧:菩萨所证诸法空无我的智慧。(三)俱空无分别慧:证得人无我、法无我平等是离一切戏论边际的大空智慧。

  七、方便波罗蜜分二:回向方便,拔济方便。自在的摄受度化众生,随机应变,善离诸过,称为方便。(一)回向方便:以前六度所修积的一切善根,善巧回向自他一切众生得到无上正等菩提。(二)拔济方便:所有善根一一都为拔济一切有情脱离苦难。

  八、愿波罗蜜分二:求菩提愿、利乐他愿。专心向乐,志求不退称之为愿。(一)求菩提愿:志求无上菩提佛果。(二)利乐他愿:志求利乐诸有情。

  九、力波罗蜜分二:思择力、修习力。具有殊胜的堪能,不可屈服,称之为力。(一)思择力:思择可作不可作等。(二)修习力:修万行时不退屈。由此二力能令前六度相续不断。

  十、智波罗蜜分二:受用法乐智、成就有情智。决断诸法,能善加了知,称之为智。(一)受用法乐智:由布施等波罗蜜,成就此智,又由此智成立施等,如此自在,称为受用法乐智。(二)成就有情智:由此妙智,能正确了知施戒忍等,而饶益有情。《摄大乘…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