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文殊師利遙伸右手過一百一十由旬,爲善財摩頂加持,並敕令谒禮普賢菩薩。童子依教至普賢菩薩道場,菩薩爲他摩頂加持,當時即入于不可思議解脫境界。菩薩爲他宣說此重重無盡普賢行願大海,此時童子所證已與普賢文殊平等,與諸佛平等,圓滿無上正覺,至此《華嚴經》後善即告圓滿。所以華嚴四祖清涼國師雲:“西域相傳,《普賢行願》贊爲略《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爲廣《行願品》。以今觀之,理實然矣。”
很早《行願品》就被單獨從經中提出而流通,極受廣大佛弟子的歡迎。漢地八宗對《行願品》都同遵共誦,尤其被列爲淨土五經之一。在雪域西藏,《行願品》向來爲曆代高僧大德所著重弘揚,尤其是甯瑪派的曆代傳承祖師。如大譯師洛親單瑪西日、華智仁波切、全知麥彭仁波切、瑪呢喇嘛班瑪斯德、托嘎如意寶、全知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等。法王如意寶是如何重視《行願品》,自己修持並勸他人修持的呢?以下約略介紹一下:
法王如意寶經常開示徒衆說:“《普賢行願品》是修積淨土資糧的最勝方便,往生極樂世界的捷徑,入于聖者境界的要門。此中總集了叁世一切諸佛菩薩的所有大願,它是一切願海中的最勝願,所以又稱爲大願王,諸大菩薩依此而發廣大誓願。”聖者法王以深遠的智慧照見了普賢行願的不可思議功德力用,爲了引領衆生同遵普賢行願,共入毗盧性海,法王在在處處,隨順因緣,極力弘揚《普賢行願品》。
一九八七年,法王如意寶率領上萬弟子浩浩蕩蕩,舉行了空前的五臺山大朝禮。朝禮期間,上師帶領大衆同聲共誦《普賢行願品》,發殊勝行願,並發願度化漢地爲主的廣大弟子。願力不可思議,尤其普賢願王更不可思議。沒過多久法王的弘法事業如飓風席卷般遍及全世界。
一九九○年,法王如意寶朝禮印度聖境時,曾經以種種方便善巧攝受甯瑪、薩迦、嘎舉、格魯等派的廣大弟子。並爲之再再解說《行願品》的殊勝功德,勵力勸請,殷殷教誨徒衆修持此不可思議法門。此後衆弟子謹遵師教不忘修持。特別在每年正月神變月裏,金剛座就顯得極其壯觀熱鬧,四面八方的佛弟子們如潮水般湧向金剛座,敬獻殊妙廣大莊嚴的供品,同修《普賢行願品》,而且年年都這樣。
一九九七年法王如意寶爲了使佛法更加興盛光大,而發宏誓大願,再次發起同修共誦一億遍《普賢行願品》。海內外弟子聞此法訊,風起雲湧般響應上師的號召,歡喜踴躍地參加,很快就圓滿此無盡功德海。
在傳法的中心本土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上師法王承繼往昔高僧大德的傳統,規定傳法之前共誦《行願品》中的七支供,傳法結束以《行願品》後部分回向發願。一切大小佛事也都依此定規。在陳設供養方面,每年都提供數量可觀的資金,平日不間斷叁千數的五供。在定期七天的普賢雲供法會裏,每天十萬數的五供。看到經堂裏供桌上整整齊齊擺放的水供、燈盞、各種花束塑造的八吉祥……形形色色、千姿百態的圖案以及粘有美觀酥油花的食子,不能不使人信心油然而生。今年年初,上師法王說:“現在我對什麼都無所需求,然而對于僧衆每天能念一遍《行願品》卻有強烈的希求心。若僧衆每天能如法念一遍《行願品》,我住在世間也覺得有意義。”由此可見,上師法王弘揚《普賢行願品》的悲願是何等的深切!
現在處在五濁惡世鬥爭堅固的時期,佛法極端衰敗,耳聞目睹無非都是令人厭煩傷感的情景。看茫茫衆生心中紮著邪見的毒刺,陷入貪欲的淤泥中,耽著輪回的火宅,沈湎于五欲汙水裏,不求出離,不尋解脫,誠可憐憫。諸多道友以利他心發殊勝願,再叁誠懇勸請造《行願品》注釋,以期同行道友解了經文,依文觀修,心中甚爲他們的誠摯及發心所感動。然而基于各種原因,一直未能動筆,時光匆匆,倏忽幾年已過。今年又有衆多道友勸請,念及他們的精誠,以及欲報上師浩蕩洪恩,加上自己也對《行願品》有較強烈的信心,願與此經結下不解之勝緣,諸多因緣聚合,所以今日才鋪紙下筆。在此之前,也泛泛涉獵了漢地古今大德的各種疏文注釋。如華嚴諸祖諸師著作,窮徹源底,句句導歸性海,字字消融法界,而且博大無邊,恐非現代人的根基所能領會。觀近現代的法師大德所作,廣略深淺不同,各有針對的對象。我今所作不爲與現代諸釋比美,也不爲標新立異,僅爲竭盡智力闡解經義。願此釋文能幫助道友消釋文句,解了法義,依文發願觀修。更願將藏地漢地古德先賢們典籍中的瑰寶搜集一處,這對于探索深義的人也許有會所裨益。但無論如何,若此書能成爲道友們開啓大乘信心之門的一把鑰匙,步入行願高峰的一級階梯,本人心願已滿。
飄飄絮語,不知所言,望諸君見諒!
梵語雲:摩訶尾沒沒馱巘拏賀素怛·阿進底也咄尾目乞義尾灑也叁滿多跋捺囉羅左哩鉢囉抳馱曩鉢囉吠捨跋哩嚩多
漢語雲: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解釋此經分叁科判:初善、中善、後善。
甲一、初善序分分叁:皈敬禮贊上師的必要;梵漢對照;釋題。
乙一、皈敬禮贊上師叁寶的必要
行文之前首先對上師叁寶從內心深處作真誠而深切的皈敬禮贊。雖然禮敬很簡單,但其中卻蘊含著很多的深義。這並非故弄玄虛之語,因爲稍稍涉獵過藏經的人都會很明確地知道,印度及漢地的祖師大德造論之前都有皈敬禮文,這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然而這個優良的傳統現在很少有人繼承,這也是末法時代的一種衰相。《楞伽經》、《佛地論》、《瑜伽師地論》等諸多經論各自從不同的角度說明了禮贊的功德及必要。在此歸納七點來說明。
一、顯示吉祥:上師叁寶是一切世出世間的最勝第一吉祥,能令所造論典永久流傳,吉祥成辦自他二利,所以于最初作此頂禮。《成實論》中雲:“叁寶最吉祥,故我經初說。”。
二、發生信心:最初贊歎禮敬叁寶能令後來的聽聞者對上師叁寶生起信心,願意隨順佛法,由此不生疑惑誹謗。
叁、憶念恩德:上師叁寶賜予法身慧命的浩蕩洪恩,縱然粉身碎骨也難以酬報,所以當如普賢菩薩遍十方刹土,盡未來際,以無盡身遍禮浩瀚的叁寶叁根本。阿難尊者也雲:“將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
四、尊奉禮儀:因爲世間的臣子,凡有所作之前,也必須要啓請君王與父親,這樣才符合禮儀。上師叁寶的恩德遠遠超過君王與父親,況佛弟子的感激敬畏心應該遠遠超過臣子,所以要闡揚正教,先應禮敬上師叁寶才合儀式。
五、表示有傳承:要表明所闡述的內容不是分別臆造,都是依靠聖教正理、上師清淨傳承而作,用來教誨後人。佛陀徹證宇宙人生的真谛,無誤揭示萬法本性,曆代祖師燈燈相續傳薪不斷,今遵清淨法流的傳承而造論,誠可信受。否則如外道以世智辯聰,依分別念任意杜撰,隨便著書立說,令人無法信服。
六、乞求加持護念消除障礙成辦順緣:佛意廣大如虛空,法性深廣猶大海。縱然如文殊、觀音、地藏、彌勒、阿難、舍利弗、龍樹、無著、世親、馬鳴等要宣說法義,還是恭敬頂禮,請求佛陀威神大力的加被,才能得以如法開顯,更何況是一般凡夫呢?否則隨順自己的分別尋思,又不憑借可靠的教理作證明而貿然造論,乖違佛的密意,違背教法正理,則會瞎人天眼目,打開自他地獄之門,所以應精誠地禮敬啓請加被,願能契合佛的密意,隨順法性。再者末法時代,衆生福報淺薄,法弱魔強,發清淨心造論弘法,則障礙違緣一定很多,必須勇猛祈禱上師叁寶本尊護法,祈求大慈悲覆護垂念,令障礙消滅,順緣成辦,所以禮贊。
七、追隨先聖造福自他:西天印度古聖先賢造論之前都要禮贊皈敬,大小乘的論師也都如此,今也理應效仿。再說上師叁寶是最勝福田、功德大海,一禮一拜、一稱一贊,都會獲得無量福報,爲自己和讀者能在開卷之時就種下大福報,所以作此禮敬文。當然禮敬的意義極多,在此不一一繁述。
乙二、梵漢對照
賢劫千佛都在印度金剛座現前無上正覺,且都用梵語轉*輪,佛雖然具有圓音,但經典的結集卻都用梵語。現在此經題仍保留梵語可以說明兩個問題:
一、證明此經是真實可靠的。現在一些居心叵測的人,不怕造大惡業,高聲狂吠地毀謗經印漢二土的叁藏譯師從梵文譯成的《楞嚴經》、《大乘起信論》等是僞經僞論,混淆是非,執持邪見,欺世惑人實屬魔說。
二、現在見聞梵語于八識田中種下種子,將來遇佛聞法。今從華嚴五祖圭峰宗密禅師的《行願品別行鈔》中摘出梵語經題,大師並說明梵漢如何對照。
梵語“摩訶”對應漢文中的“大”字,“尾沒”對“方廣”,“沒馱”對“覺”,“巘拿”對“雜花”,“賀”對“嚴飾”,“素怛”對“契經”,“阿進底也咄”對“不思議”,“尾目乞義”對“解脫”,“尾灑也”對“境界”,“叁滿多跋捺囉”對“普賢”,“左哩”對“行”,“鉢囉抳馱曩”對“願”,“鉢囉吠捨”對“入”,“跋哩嚩多”對“品”。譯師爲隨順漢語習慣譯爲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如此則大家應毫不懷疑地受持讀誦。
乙叁、釋題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個經題包含兩部分內容:一《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全經的名字;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是經中《入法界品》的一部分。經論取名的方式與必要可參閱其它論典,此處不作宣說。
總的來說“大方廣”是指所證的法,也即指一真法界、衆生的心性。“佛華嚴”指能證的人,指豁破無明煩惱、真智現前的如來。“經”指能诠的教法。“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之境,“普賢行願”是能入,“入”即證入。“品”即章節劃分的單位。
若細說“大方廣”則分別代表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