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金剛經》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又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涅槃經》中雲:“如過去佛所說不變,從六波羅蜜來,至大涅槃故名如來。”如來這一德號是從法身不遷不變、如如不動的角度來诠示佛的功德。所以念佛就是念佛的功德,就是贊歎稱揚佛,因此能感召無量功德。
當我們翻開大藏經時,會發現稱揚贊歎佛功德的經論特別多,有的是佛自己宣說,有的是諸大菩薩、聲聞等說,有的是曆代的祖師所造。從因地所發大慈悲願,從行菩薩道時修六度萬行,從戒定慧,從叁十七道品,從叁身、四智、五眼、六通、四無畏、四無礙辯、十八不共法、十力,從成就國土、度化衆生等各各角度來贊歎佛的功德,可謂五彩紛呈、各盡其妙,但也只是贊歎了其中的少分。爲了消除無始以來口中所造的一切不善惡業,成就如來迦陵頻伽圓滿妙音,獲得四無礙辯才,應盡未來際稱揚贊歎諸佛如來。
長行文中提到辯才天女可以作兩種理解:一是指自在天王的名叫善口的婇女,本經《出現品》中說天女善口,舌根微妙,口中發一音聲,能和上百千種音樂,而且每一音中又出百千不同的音聲。二是指妙音天女,《金光明最勝王經》中宣說了她的功德,她有廣大的智慧,能滿一切衆生的願求,能賜予衆生智慧及無礙辯才。若誰對文字句義有所忘失,經妙音天女加持可令其全部憶持不忘。她也能令人開悟成就,獲得陀羅尼總持。偈雲:“于諸女中最梵行,發言猶如世間王,辯才勝出若高峰,念者皆與爲洲渚,衆生若有希求事,悉能令彼速得成,亦令聰辯具聞持,于大地中爲第一。于此十方世界中,如大燈明常普照。”宗密大師說她一定是古佛示現。
現在我們以宗喀巴大師開示的竅訣來觀修:如禮敬時一身幻化無數身,親到諸佛菩薩衆會中,且一一身上有無數頭,每頭之中都有如妙音天女的微妙舌根,一一舌根中流出無量音聲,一一音聲中演出無盡微妙言辭,盡未來際無有疲厭地贊歎諸佛無盡功德海。
普賢菩薩贊歎佛雲:“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功德。若有聞斯功德海,而生歡喜信解心,如所稱揚悉當獲,慎勿于此懷疑念。”我們如果能對經論中所宣說的佛功德歡喜信解,就能得到所有稱揚贊歎的功德。法王如意寶說:“如果要消除修行中的違緣,速疾得到上師叁寶的加持,培養堅固的信心,就應該經常作詩詞,歌頌上師叁寶的功德。”贊頌文無量無邊,大家應依各自所好,以念誦吟唱來盡情贊歎諸佛。
經中所雲“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的大精進行只有在以殊勝智慧斷除分別心後安住于解脫境界中才能真正成辦,凡夫以分別心只是相似觀修,但此等大願凡夫仍可以發起。
丁叁、廣修供養
供養除悭貪障,得大財福。
頌曰: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叁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如前遍法界微塵數的諸佛海會之中,每一尊佛均有無量人天菩薩大衆周匝圍繞,如此多的海會諸佛,凡夫的身力、心力確實無法一一供養承事,必須仰仗諸佛及普賢菩薩的行願力,自己也要深心信解自心普賢本來具足這樣的妙用,才能作如此廣大的供養。接著我們觀想法界虛空界中一時出現所有上妙供養資具,一時周遍供養一一諸佛,無空過者。所謂華雲、鬘雲、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等,以叁摩地每一種又自然顯現無數無量,供品堆聚高如須彌山。(頌詞中的“妙高”即須彌山)又燃種種燈,如酥油燈、各種香油燈。每一燈巨大無比,燈炷如須彌山,燈油似大海水,這些燈放出無量光明,一一光明供養諸佛,無有時間空間的限製,如此觀修才稱得上廣修供養。
一切諸佛都曾廣修供養,如釋迦世尊在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有空過者。普賢菩薩是古佛應化,尚且發此供佛大願,修此無邊勝行。但有些人認爲衆生心性中圓滿一切功德,或般若法身中一法不立,爲什麼要徒增執著,妄加分別地修善斷惡,簡直是推舟于岸勞而無功。說此話的人,正暴露了他沒有正確知見,不了解法身更不認識般若。《般若經》中說:「般若雖空,不壞一切法,合于一切法。」正因法身不立一法,而能熾然建立一切善法。《維摩诘經》中雲:“菩薩雖行于空,而植衆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度衆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八地菩薩證得無生法忍,現前無功用行,離一切分別念,但仍然精進供養恒沙諸佛。
修行無上菩提的人最初依靠善法趣入,最後以善法助成佛果。所以善法是超越生死海的舟航,趣涅槃城的道路,人天善趣的基石,成佛作祖的牆垣,現在將來都不可暫時廢除。以貪著心行持善法成有漏小果,心無所著則成無爲善道,至于善業本身有什麼過失呢?《華嚴經》也說:「雖無所作,而恒時安住善法之中。」《大智度論》中記載佛說:「我過去曾經作過惡人和小蟲,但因爲積累善法的緣故,現在才得以成佛。佛陀十八不共法中有欲無減者,佛知善法的恩德,所以常常想修集善法的心念不曾減少。」經中佛告比丘雲:“功德果報甚深,無有如我知恩分者,我雖複盡其邊底,我本以欲心無厭足故得佛,是故今猶不息,雖更無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佛達到了無量功德海的邊底,尚且對善法無有厭足,而我等爲了趣入解脫道,開顯自性叁身佛果,更應披上精進铠甲,遍修廣大福德。
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中開示修習信心的四個法門,其中就有廣修供養。論中雲:“信有四種。一者信根本,謂樂念真如法故。二信佛具足無邊功德,謂常樂頂禮恭敬供養,聽聞正法,如法修行,回向一切智故。叁信法有大利益,謂常樂修行諸波羅蜜故。四信正行僧,謂常供養諸菩薩衆,正修自利利他行故。”菩薩戒本中也要求每日供養叁寶叁次,否則犯輕垢罪。
在佛的教法之中不論大小顯密都提倡供養,若不供養非佛弟子,是被魔所攝持。《楞嚴經》中佛詳細宣說了五十種陰魔的境界,如同照妖鏡,後學者依之可辯邪正,避免誤入歧途。經中講到:「有人入定見色陰消失,受陰明顯,就生大滿足,無端起大我慢貢高心,以及慢、過慢、增上慢、身劣慢同時發起。此人尚且輕視十方如來,何況聲聞獨覺?此時大我慢魔附入他的心髒之中,不禮佛塔廟,摧毀經典佛像。對施主說:“佛像是金銀銅鐵土木鑄塑而成,經典是樹葉紙墨而已,你們不供養真常肉身,卻膜拜恭敬土木,真是迷惑顛倒。”有人深信他的胡言亂語,就依照而行,或毀碎或坑埋。如此誤導衆生定墮地獄、常劫沈淪。」如此之流過去就有,現在也不乏其人,當來更會囂張,所以請大家擦亮慧眼,仔細辨認。
福德是安樂的根本,智慧是解脫的門徑,這兩支輪子不能舍棄也不能分開。從智慧母、方便父出生一切諸佛、佛子,福慧必須雙融才是成佛的正確軌道,拔除痛苦的甚深要因。《大智度論》雲:“福德是菩薩摩诃薩的根本,能滿願一切。聖人所共贊歎,無智人所毀咎。智人所行處,無智人所遠離。是福德因緣故,作人王、轉輪聖王、天王、阿羅漢、辟支佛、諸佛世尊。大慈大悲、十力、四無所畏、一切種智、自在無礙皆從福德中生。”古今善知識都普遍上供十方佛,中供諸賢聖,下施六道群生,毫無差別。
一般世人所珍惜愛重的無非:妙香、奇花、寶燈、淨水、珍果、香茶、美食、財寶、寶珠、妙衣十種。把自己難舍的財物,以清淨心徹底舍棄,用來供養法界中的一切賢聖及六道所有衆生,這樣內可斷除悭吝貪嗔之毒、滋長法身慧命,外可培植生生世世福德尊貴之身,乃至成就佛的報化二種莊嚴身相。看起來是供養他人,其實功德全部都歸自己。不同的供物,可以感得不同的果報,宗密大師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中雲:“奉嬉常受悅,獻笑佛憐憫,奏歌得法音,供舞得神通,奉瓶得寶瓶,進寶獲覺分,亦感寶莊嚴。由供養嚴樹,得莊嚴覺樹。奉幢得妙寶,能遍濟貧乏。供幡超勝幡,獻鈴衆歸敬,獻纓獲嚴具,進鬘得寶冠,上花得佛容,如是一一皆獲勝報。”來果禅師說:“供香則身口不臭,供花則相貌端嚴,供燈則心眼光徹,供水則惡病全消,供果則富樂尊榮,供珠則身欽潔貴,供衣則福壽綿長。”《華嚴經》雲:“以燈供養諸佛故,得成世中無上燈。”《普廣經》雲:“燃燈供養,照諸幽冥,苦痛衆生蒙此光明,得互相見,緣彼福德,拔彼衆生,悉得休息。”由此可見燃燈可消除衆生的痛苦,超拔衆生得以超升。《施燈功德經》雲:“佛告舍利弗,若人于塔廟施燈明已,臨命終時,得見四種光明。一者臨終見于日輪,圓滿湧出。二者見淨月輪,圓滿湧出。叁者見諸天衆一處而坐。四者見于如來正遍知,坐菩提座,垂得菩提。自見己身,尊重如來,合十指掌,恭敬而住。或散花供養,嚴飾道場,盡作菩提之緣因,成佛之正行。”《悲華經》雲:“若以一花,散虛空中,供養十方佛,乃至畢苦,其福無盡。”
藏地有個極好的規矩,就是經常以青稞大米等代替鮮花撒在空中供養叁寶、善知識、法師、活佛等。打水時先舀上一瓢觀想供養上師叁寶,吃飯時也隨時隨地作供養。看到晴朗湛藍的天空,雪白如玉的雲海,霞光萬道的朝陽,皎潔清涼的月輪,絢麗動人的彩虹,遍滿鮮花的大地,清澈甘甜的溪泉,浩瀚無邊的大海,氣勢磅礴風景秀麗的名山大川等等,凡是自然界一切賞心悅目的美景,都先觀想供養給上師叁寶。如此時時處處憶念叁寶,在不經意中已種下無量無邊的福報,這樣如靠近爐邊,自然…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