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感到上師叁寶加持的溫暖。
《法華經》雲:“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花,供養于畫像,漸見無數佛。”散亂心都有這麼大的功德,那麼至心懇切恭敬獻供,其功德誰能衡量呢?不但散亂,就是無意供養也能獲得殊勝功德。經中記載:曾經有五百強盜,到一寺中盜取佛眉間的寶珠,因光線太暗,強盜首領用箭挑了挑燈芯,燈焰照亮了佛像。後來到釋迦世尊成佛時,這個強盜頭子,就成了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誠所謂“叁寶門中好種福”,無意供養都能種下解脫的勝因,確實稀有。世尊成佛時發出十種微笑,其中之一即:佛見種小因能成大果故而微笑。所以我們在殊勝的對境面前雖然只是小小的供養,當來卻可成就巨大的福報。如種下一顆芥子大小的無憂樹種,會長成參天的無憂大樹。
佛陀時代有位億耳阿羅漢,過去世曾經用一朵花供養佛塔,以此果報九十一劫受人天妙樂,最後以此福德見釋迦文佛,證阿羅漢果。由此可見,有的人雖然條件有限,不能拿出豐盛的供品,但應隨分隨力,以虔誠心發廣大願來供叁寶,同樣能感得大福報。如毗婆屍佛時,有一個貧窮人,見到僧衆,生大歡喜,無物可供,就采了些野花野草,供養僧衆,以此功德九十一劫身體端正莊嚴,心中若有所需,只需動念作意就會立即現前。淨土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在《萬善同歸集》中雲:“若有人能于佛法僧,少作微善,如毫發許,所生之處,受報弘大,無有窮盡。”
《菩薩本行經》中也記載了一個公案:佛在世時,有位名叫娑多竭梨的阿羅漢用神通觀察他的宿世:發現他在因地時,曾灑掃定光佛的古塔,除草伐木,莊嚴清淨,灑掃完畢,歡喜踴躍,轉繞八匝,作禮而去。命終之後,生光音天,天壽盡後,又作了一百次轉輪王,容顔端正,見者歡喜,行走時道路自然清淨,九十劫中天上人間,富貴榮華快樂無極。現在又遇到釋迦如來,舍棄豪門福貴,出家證果。《正法念處經》雲:「若有衆生淨心供養衆僧,灑掃如來塔,命終生意樂天,身無骨肉,亦無汙垢,香氣能熏一百由旬,其身淨潔猶如明鏡。」但我們作爲求解脫、修大乘法的人,應以菩提心攝持回向成就佛果,往生淨土,不能只求人天小果。
若沒有福報或福報不足就不能開悟、證果。無相好佛優波毱多見一比丘無有福報不能得道,就讓他供養僧衆,後來才證果。類似的公案《百業經》中多有記載,可閱讀了解。同樣《高僧傳》中說:彌天高道安法師精進修行,感得聖僧告訴他說:“你的行爲與見解都超于常人,只是缺少福報。如果浴僧衆,你的心願一定能成辦。”平時經常聽人說福報淺薄,業障深重,所以修行障礙很多,極難相應,遑論開悟成就,這句話很有道理。
有人心不平等,只認爲供佛供僧功德大,不知衆生即未來佛,《行願品》中明文申明叁世一切諸佛,都要平等供養。如維摩诘居士上供難勝如來,下濟最極貧困之乞丐,並說此二功德等無差別。因爲作爲未來諸佛的衆生極其痛苦可憐,如果以慈悲拔苦心供養施舍,經中說:「所獲功德超勝供養佛、聲聞、獨覺。」《像法決疑經》雲:“若人于阿僧祇劫,以身供養十方諸佛,並諸菩薩及聲聞衆,不如有人施與畜生一口之食,其福勝彼百千萬倍,無量無邊。”因爲見叁惡道衆生極爲痛苦,而以大慈大悲心,拔苦與樂,所以功德極大。
《丈夫論》雲:“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爲己施一切,得報如芥子,救一厄難人,勝余一切施。衆星雖有光,不如一月明。”所以當發慈悲愍念苦難衆生,發願以身語意成辦他們的一切所須,甘心承侍令彼歡喜。如填平坑塹,開通道路,造船修橋,遠道中建立亭榭,路旁栽植花果,這樣消除來往人的疲乏,給人們帶來極大方便。或者施食供水,探病送藥,提供住處,製作供養衣服及一切所須。普行六度,遍種八福,一念善因,能感二報。一者花報:在人天中感受快樂。二者果報:成佛作祖。佛在《華嚴經》中教誨我們應如是發願,如是行持。所謂:“菩薩乃至施與畜生之食,一摶一粒,鹹作是願:當令此等,舍畜生道,利益安樂,究竟解脫,永度苦海,永滅苦受,永除苦蘊,永斷苦覺,苦聚苦行,苦因苦本,及諸苦處,願彼衆生,皆得舍離。菩薩如是,專心系念一切衆生,以彼善根,而爲上首,爲其回向一切種智。”
廣修供養有叁種含義。一供事供具多廣:即要有外內密供養,或身語意的供養,供品要廣大。二供養的對境數量多:即十方叁世一切賢聖及衆生。叁供時長:即盡未來際恒作供養。
通常說外物爲外的供養,如衣服飲食寶物國城等;妻子兒女爲內供;自身頭目腦髓心肝肢節等是密供;弘法修持安住不可思議解脫境界,證悟心性,安住叁摩地等是極密供養。外供衆所周知,內供如佛因地爲義成王子時舍王妃及兒女等,密供如《法華經》雲:“又見菩薩,頭目身體,欣樂施與,求佛智慧。”《法華經》中藥王菩薩焚身供佛,佛贊歎說:“是真精進,是真供養。”所以爲代衆生受苦,爲供養佛,爲消除貪嗔煩惱,舍身焚身燒指燃香都是真供養。
如大悲釋迦導師過去世爲求正法,剜身千孔,燃千盞油燈,只爲聽聞:“常者皆盡,高者必墮,會合有離,生者皆死。”一偈,忍受如此難忍痛苦煎燒,沒有一絲一毫的悔恨心。並發下宏誓大願,願我將來成佛,以智慧光明照亮衆生的心田,把他們從愚癡的黑暗中解脫出來。又如世尊爲毗楞竭梨王時,爲從勞差婆羅門處求得“一切皆無常,生者皆有苦,諸法空無生,實非我所有。”一偈而身釘千釘,爲救度我等愚迷衆生舍身求法。世尊過去世曾剝皮爲紙,析骨爲筆,用血爲墨而書:“常當攝身行,而不殺盜淫,不兩舌惡口,妄言及绮語。心不貪諸欲,無嗔恚毒想,舍離諸邪見,是爲菩薩行。”還有跳入火坑、割肉喂鷹、舍身喂虎等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事迹,都是真供養的典範。
自古以來,印藏漢叁地的高僧大德多有行持施身之法,或將自身施予衆生食啖飲啜,或以身燃香供佛。甯瑪巴祖師華智仁波切爲度化虻蜂與蚊蟲等,夏日常赤裸上身,任它們叮咬,以至身上血迹斑斑,亦毫不移動。現在色達縣附近尚有華智施身石。對這位具大悲心,真實行菩薩道的大德,藏地人們經常稱揚贊歎,對于他的這一事迹更是津津樂道。漢地古德也有很多行持這種供養的。如僧崕菩薩爲代衆生受苦,燒焚自手。智者大師的弟子淨辯禅師在四十八日中燒身供養,請求智者大師久住世間教化衆生。然而現在的有些人卻口念佛號,肆意大殺蒼蠅蚊子、虱子,對此應該有所反省!
《楞嚴經》雲:“我滅度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叁摩提,能于如來,形像之前,身燃一燈,燒一指節,及于身上燃一柱香。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于法,已決定心。”世人對財物及妻子兒女等執著稍輕,但對自身執著最大,所以若能供養自身,功德也超勝前者。所以《妙法蓮華經》雲:“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叁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所以真實發心清淨,樹廣大志願,心不追悔,不是如外道逼迫惱害五蘊之身,但爲供養上師叁寶,報答父母恩德,代衆生受苦,而焚香燃指或背燒寶塔、身燃卍字,其諸功德經中明文昭彰,此屬密供養。密宗中古沙裏施身法也屬此類。
極密供養主要是法供養,這在長行文中廣作宣說。歸納而言包括如法修行、利益衆生、攝受衆生、代衆生受苦、精勤修積諸善根、不舍菩薩的殊勝事業、不舍棄菩提心七種。因爲諸佛如來尊重法寶,諸佛如來皆從如說修行而出生,所以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其功德超勝物品供養無量無數倍。
至于安住解脫境界叁摩地及真如中供養的修法,密宗中有很多竅訣,此處不作宣說,有志者當如法而求。
應強調的一點是,若有甚深智慧攝持,則僅獻一花、燃一燈也能同時圓滿內、外、密、極密的供養。如焚一香,從一香中出無量香,一時此香遍滿虛空盡于法界,香中湧現所有莊嚴供具,香中幻現無量身,如普賢菩薩一樣修十大願王,遍作一切佛事,普熏一切衆生令發善根,普施一切衆生安樂。如頌雲:“願此香花雲,遍滿十方界,一一諸佛土,無量香莊嚴,具足菩薩道,成就如來香。”能供所供泯滅無形,但仍作廣大供養,這樣的供養是無上法供養。
古德雲:“萬行之中,能淨叁業,皆名供養。”能行萬行才是廣修供養。如此大願雖然不能真實行持或如量觀修,但內心也要歡喜踴躍,對諸佛菩薩誠摯地發此大願,並祈禱叁寶放光加被迅速入此大願。
丁四、忏悔業障分二:事忏;理忏。
戊一、事忏分二:總說;忏悔叁障。
己一、總說;己二、忏悔叁障分四:前行方便;忏悔煩惱障;忏悔業障;忏悔報障。
消除叁障,得依正具足報及成就清淨戒律。
頌曰: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菩薩念及過去世在漫長的生死流轉過程中,由于以貪嗔癡叁毒之因,發動身口意叁門遍造無量無數惡業,假設所造惡業有體可見、有相可睹,則廣大的虛空也顯得狹小,而無法容納如此衆多的業障。這樣的業障牽引行人入叁惡趣受大痛苦,近則障礙得到人天善趣的果報,遠則障礙成就聲聞、獨覺、菩薩、佛的解脫果。對此惡業、煩惱、業報等,一一都要觀想我分身無數,遍到諸佛、菩薩、聲聞、獨覺一切聖衆面前,坦誠發露,全部忏除。忏悔就是指在叁寶前內心追悔厭離並陳白發露往昔所造惡業,再以各種方便消除它。
己一、總說
我等各自勿如愚狗逐塊,自心外馳,當收斂身心反觀自省每天的起心動念、身口所作所爲,這樣才會忽然驚醒,低頭認罪。至此方信地藏菩薩金言不虛…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