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義慧劍釋 第叁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以現量成立。通過比量來推知勝義谛,就像《入中論》和《中觀根本慧論》所講的那樣,中觀宗用共同和不共同的因來進行推斷的時候,完全知道一切萬法都是空性。由此可知,現相和實相通過現量和比量完全可以了悟。

  麥彭仁波切所講的這些道理,從文字上看特別略,但實際上,我們很多人依靠這樣的竅訣,以前不太清楚的很多道理,現在完全能通達,所以大家要好好領會。對我們來講,聞思也好、修行也好,懂得這樣的道理很重要。否則,聞思多年連基本的要義還沒有通達,口頭上說什麼也不起作用。如果你真正懂得這樣甚深的道理,永遠也不會退失正見,不僅今生不退失,憑借阿賴耶上種下的非常穩固的習氣,生生世世對大乘佛法的信解也不會退轉。

  庚二(廣說)分二:一、現量證成理;二、比量證成理。

  辛一(現量證成理)分叁:一、總說;二、別說;叁、攝義。

  壬一、總說:

  現量共有四,無誤根現量,

  以及意現量,自證及瑜伽,

  現彼境自相,是故無分別。

  關于現量,在講《量理寶藏論·現量品》時作了詳細分析,故這裏不廣說。概而言之,現量有四種(如果觀待所見二谛,能見之現量則有名言現量和勝義現量兩種):第一種叫根現量,即不被眼翳或因坐車船等産生的眩暈之類的迷亂因所染,根識直接緣取外境的自相,比如正常的眼睛看見柱子。也就是說,根識不被任何錯亂因所染,真實見到了外境自相,這就是根現量。第二種叫意現量,即相續沒有瘋狂的因,意識明明清清緣取所見的對境。第叁種叫自證現量,即不依靠其他因,心完全能領受到自己的本體。第四種叫瑜伽現量,即修行人通過修行(包括修禅定、念咒語等),起現超越凡夫根識能力的、能知道萬法真相的境界,瑜伽現量有很多層次。

  不管是哪一種現量,它的對境完全是自相,不像分別念的對境是總相,所以它必須離分別。分別念有叁種:第一種是本性分別念,它包括所有的心和心所,從這個角度來講,世間無分別都包括在本性分別念中,但這並非所離的分別。還有一種是尋伺分別念,這在《俱舍論》中有廣說,即對粗法有尋思、對細法有伺察,比如了知瓶子是尋思,了知瓶子的裂縫以及瓶子上細微的花紋是伺察,這樣的分別念也不包括在所遠離的分別念中。第叁種是名言和意義混合爲一體的分別念,這種分別念就是要遠離的分別,現量絕對不會將自相和共相混爲一體而取境。因此,遠離分別且如理如實照見自己對境的識就是現量。

  下面講沒有四種現量的過失:

  設若無現量,無因無比量,

  因生彼滅等,凡現皆不容。

  這裏是說,上面所講的四種現量非常重要。如果照見事物自相的現量不存在,煙等因就不可能存在,由此而産生的果——火等比量也就成了子虛烏有。《釋量論》也講比量的根本是現量,即:如果顯現的東西不存在,那與它相關的隱蔽之法就根本沒辦法推出來。也就是說,沒有看見山上有煙,就沒辦法推出山上有火;不了知柱子是所作,它的無常就沒辦法成立……所以,比量的推演一定要依靠現量。如果現量的部分沒有,那隱蔽的部分就沒辦法推出,由此也就沒有所謂的比量,故現量非常關鍵。但很多人都不明白現量的概念,所以他們得出來的比量結論也就很難圓滿。

  再者,如果現量不存在,因生果滅等一切顯現也就不可能容有;顯現見不到,那以因知果、依果推因等邏輯關系也就不複存在。所以,一切顯現及其內在的邏輯,都要建立在現量的基礎上,故現量極其重要。

  若爾彼空等,依于何者知?

  不依名言谛,不得證勝義。

  綜上所知,現量必須成立,如果現量不成立,那柱子的顯現等名言現相,以及萬法無常等名言實相就無法立足。進一步講,現量若不成立,萬法的勝義空性則沒辦法了知,因爲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實際上就是一切顯現法的共同實相。

  我們是這樣抉擇萬法爲空性的:柱子、瓶子等顯現法(有法),是毫無實質的空性(立宗),因爲遠離一體多體之故(因),就如幻化的象馬一樣(比喻)。通過這樣叁相推理,就能了知柱子等一切顯現法皆是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如果現量見到的世俗顯現法沒有,那抉擇空性也成了不可能的事情,因爲現空雙運之故。既然所見所聞的對境全部都不存在,那誰是空性呢?可見,不依靠世間顯現這一名言谛的方便,就不可能證悟方便生的空性勝義。

  比如,天空當中有一輪明月,但我們既沒有用語言來表達、也沒有用手指來指示,那可不可能讓人了知呢?不可能。或者說,我要爲一個人指示天空中的月輪,但我手也沒有、口也沒有,那有沒有辦法指示呢?絕對沒辦法。如果有口有手,那我就可以爲他指示:你看,天空中有一輪明月。所以現量非常重要,如果沒有現量,那依靠表示來指示空性就根本沒辦法。薩迦班智達講,用手指來指月亮的時候,有些人不看天空中的月亮而只看手指,這是非常愚笨的行爲。

  總之,證悟勝義谛必須要依靠名言谛,不依名言谛絕不可能得到超離分別思維的勝義境界。龍猛菩薩也說:“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因此,沒有通達世俗谛,第一義的勝義谛就不可能得到。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也這樣說:“由名言谛爲方便,勝義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別此二谛,由邪分別入歧途”。所以,我們一定要依世俗谛的方便來證悟勝義谛的方便生。如果對顯現和空性的關系一無所知,也就是不知道二谛,那就非常危險,因爲這完全有可能以邪分別而入邪道。因此懂得二谛很重要,尤其現量和比量的關系必須要了解,否則通達空性的本義就有一定的困難。當然,如果是密宗,上師就會通過各種表示方法來讓你認識心的本性,如:你現量所見到的東西是如何如何……依靠這樣的方便就能讓弟子的相續産生勝義谛的智慧。

  壬二(別說)分四:一、根現量;二、意現量;叁、瑜伽現量;四、自證現量。

  癸一、根現量:

  五根所生識,明了受自境,

  根現量彼無,如盲不覺境。

  五根所産生的五種識,是依靠眼根産生的眼識、依靠耳根産生的耳識、依靠鼻根産生的鼻識、依靠舌根産生的舌識、依靠身根産生的身識,這五種識明明了了領受自己的對境:依靠眼睛,色法上的白色、紅色等完完全全在眼識前顯現……這就叫做根現量。當然,這樣的根識(根現量)一定要有,如果沒有這樣的根識,那世間人全部都會像盲人、聾子、啞巴等一樣,根本不可能了知名言萬法。

  沒有眼根就是盲人,正因爲盲人沒有眼根,他就見不到色法;而聾子沒有耳根,所以他根本聽不到外面的聲音;有些人的身體沒有知覺,現在有些病人下身癱瘓、上身癱瘓,什麼知覺都沒有,這就是身根已經毀壞;還有舌根毀壞的、鼻根毀壞的,什麼味都聞不出來、也不能品嘗。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還比較多,這給他人和自己帶來了諸多不便,很多人還不太理解,其實這就是他們的根已經壞了,我們應多多給予幫助。

  其實,根現量在名言中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它並非依語言假立或通過理證的渠道重新形成。如果在本質上根現量根本不存在,那聾啞等就不應該存在;如果是語言假立,那就會像所取的名稱一樣;如果是通過正理剖析後重新形成的,那就不是實相。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它就像倉庫裏面本來放著的東西,點亮燈後才發現一樣。以前,很多沒有學過因明的人對根現量、意現量等都不了知,現在通過學習才知道名言中有根現量,依靠根現量,色法也好、聲音也好……它們就能被親自領受。依靠諸佛菩薩的加持,現在很多人終于有緣了知這樣殊勝的正理了!

  雖然大多數人現在只能通過凡夫現量和比量來了知,但若真正精進實修,不可言說的勝義谛就一定可以享用,這一點大家要深信不疑。我相信,聞思時間長的道友都有這樣的信心,只要依照大慈大悲佛陀的教言如理如法修持,證悟空性勝義谛就沒有任何問題。

  癸二、意現量:

  意根所生者,明斷內外境,

  意現量彼無,共知法識無。

  所謂意現量,就是依靠意根而産生、對內外法明斷的意識。“斷”在藏文中有知的意思,也可理解爲判斷或斷定。它明明斷定內法和外法,色法等外法,境相完全能明白,意識方面的內法,像夢中之境,這些也完全能了知。對外也了知、對內也了知,這樣的現量就叫意現量。如果沒有意現量,那就不可能有共同了知內外一切法的識,這也就是意現量存在的必要。

  對任何一個衆生來講,意現量的存在都有其重要意義。就像一位家庭主人,如果他對自己的家庭狀況比較清楚,對外面的世界——社會、國家的情況也比較了解,那他對裏裏外外的事情都能弄得明明白白。而根識只能了知各自之外境,所以必須要有了知內外一切法的意現量。現在有些企業專門有一些項目經理,做這個項目就用這個經理來管,做那個項目就用那個經理來管,很多集團的管理方式都是這樣。我們的眼識、鼻識等五識,就像執行不同工作的“項目經理”一樣,它們只能在特定的範圍內適用,比如說眼識,雖然對色法完全都能了解,但是對聲音卻一點都不知道。內外全部都要知道的話,那就一定要依靠意識的“總經理”。

  <待續>

  

《解義慧劍釋 第叁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