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嚴持戒律勤修普賢願行(惟賢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蘊無我,生滅變異,虛僞無主,心是惡源,形爲罪薮。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這幾句話貫通了佛法的基礎思想。佛教的基礎思想,不管小乘大乘是共通的,就是“叁法印”。衡量佛法是不是世間法,是不是外道,衡量佛經是不是真的,那就離不開這叁法印。叁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有的地方提到四嗢陀喃就加一個有漏皆苦。這就是佛法教義的中心。印證是不是世間法,是不是外道,就以這個爲中心。

  

  我們學佛首先要有無常觀點,無常故苦,苦故空,空故無我,這是連帶關系。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中談到“積聚皆消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當別離,有命鹹歸死”。

  

  “積聚皆消散”,哪怕你錢再多,是百萬富翁、億萬富翁,都是靠不住的,終歸消散一場空,而且那個東西害人不淺,所以佛將金錢當毒蛇,是很危險的。

  

  “崇高必墮落”,你官位再高,政治地位再高,必然有一天要落下來,而且越高落得越慘,曆史上都可以證明。

  

  “合會當別離”,凡是因緣法,有合就有散,有生就有滅,你一家人再好再好也有別離的時候。吃點筵席,朋友在一起吃得酒酣耳熱很高興,但是一會就散了,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生離死別,人生是難免的。

  

  “有命鹹歸死”,有生必有死,死無定期。你說老年人該死,可不少小娃兒、青壯年還是死了,害各種怪病死,就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貴貧賤,這個是很平等的。

  

  要有無常觀,才曉得人生是苦,一切都是空的、都是幻化的,這是佛家對世事的觀察。一個正確的觀察,的確就這麼一回事。有爲法嘛,是有變化的。

  

  “五蘊無我”,我們這個五蘊身,是沒有一個實有我體的,你不要執著五蘊身。你爲了五蘊身,想盡辦法將之保養好,求享受,這就是造業!你看社會上的五毒:貪汙、盜竊、搶劫、殺人、黃色、淫亂、吸毒、販毒,說來說去爲了什麼?爲了五蘊身。結果災禍臨頭!那就是執著一個五蘊身有我,有我在享受。

  

  “心是惡源,行爲罪薮”,我們凡夫的妄心,是罪惡之源,我們這個身也是衆苦之本。

  

  因此,你能夠有這個觀察那就可以生厭離心,有厭離心就真正地可以舍離一切、安心行道。你看我們的大祖師,那些修行者,抛妻離子,抛棄富貴功名,粗衣蔬食,過清苦生活,是什麼原因呢?他就是看淡了這些!看得清清楚楚的,看得遠,這樣他就安心行道。這就是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宇宙觀,我們應該具備。

  

  第二覺知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

  

  痛苦從貪欲起,少欲則身心自在。這一覺,就是覺悟欲爲苦本。欲就是欲愛,欲爲苦本,貪心重、欲愛重、對財色名食睡不舍就是痛苦之本。衆生在生死之中受盡疲勞,就是爲了這個貪欲。痛苦奔波都是從貪欲而起,必須少欲無爲,就是對于六塵境界不要有所攀緣,不追求、不造業,這樣身心就自在、解脫。

  

  第叁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就是說我們在生活中要知足,知足常樂,終身不辱。我們要安于貧窮,而樂于追求正道。要知足,生活上要勤儉、要樸素、要淡泊,不要去追求享受。出家人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有句格言“不知足者身富而心貧;知足者身貧而心富”,不知足的人他有財富,實則他心頭很貧窮、很渺茫、很空虛;能夠知足的人呢,雖然淡泊一點、清苦一點,形式上很貧窮,實際上心胸廣大,有無窮的財富,就是智慧。這是可靠的,終身可靠的。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我們認識正道、履行正道,不能有一點懈怠。懈怠懶惰只有向下面墮,不會上進。學問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行道是一樣的,不進就退,一點懈怠不得,要常行精進。精就是專精、專一:進就是不退,破除萬難,沖破各種關都不退,叫精進。八正道裏叫正勤,也叫正精進,六度裏面有精進度,這樣就可以破煩惱惡、摧伏四魔,煩惱就是魔。四魔就是:天魔、煩惱魔、五陰魔、死魔。佛陀有大雄大力,能夠摧伏四魔,靠的是精進不懈。你不精進,懶惰懈怠,這些魔就要纏繞你,就要障礙你,你破不了就不能成佛。所以出家學佛要注意這個問題。往往出家人在一生中不是遇到這樣困難就是遇到那樣阻礙,特別是這個時代,魔障很多。那麼,你就必須要堅持正見正信,堅持正行。堅持下來,那怕是魔障再重、困難再大,你都可以一重重關度過。像唐叁藏西天取經一樣,《西遊記》書中說的九九八十一難,唐僧都能度過。要一難難把它克服,不然你成就不了。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無明不破,就在生死之中。如何破除無明?那就需要廣學多聞,多學經典,要聞思修。親近善知識,多聽開示,都很重要!要參學嘛,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這樣才會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成就辯才以後就可以教化衆生,令衆生都能夠得到法身慧命、證得菩提;這是大樂,大大的快樂,安樂。現在有些人有個錯誤的講法,只是念佛參禅,不學經典。還有一種講法,只是念佛,不念經,這是錯誤的觀念,大家要注意這個問題。現在各個角落有些不好的議論,光念佛就算了嘛,何必學經呢?念佛才是專修,學經是雜修,你們要注意這個問題。那麼,你說經學不得,佛四十九年說經作什麼?智慧從哪裏得來呢?你走什麼道路,你不曉得嘛!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在六度之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以布施爲主,布施是萬行之首。而行布施就是等念怨親,不要計較,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冤親平等,衆生平等。而行施以後,做到能施、所施、受施都不執著,這就是靠般若智,以般若爲先導,做到叁輪體空,這就是菩薩的布施。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常念叁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這一覺要時常意念。五欲指財色名食睡。念到它的過患,就可以對世間上的快樂不起貪著、不受染汙,自己保持清高的行爲,有清淨的行爲,就能夠安貧樂道,同時能慈悲衆生、救護衆生。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

  

  這是進一步發大乘菩薩心、菩提心,對一個苦難的衆生(胎、卵、濕、化等)要普行救濟。你本身應該代衆生受苦,你在生活行動之中、你在弘法過程中所受的苦難、所遇的困難,你要作爲願望:是代衆生受苦,要有這麼一個大心。所以就不怕苦,而使衆生得到大樂,于是得到法身慧命,得到解脫,這是圓滿徹底的安樂。

  

  以上就是《八大人覺經》的內容,今天借這個機會給大家簡單講一下,我覺得很重要,希望大家能夠學一學《佛遺教叁經》,這是我們佛教的基本經典。我們以《佛遺教叁經》來規範自己、警惕自己、勉勵自己,這是很重要的。

  

  二、勤修普賢願行

  

  (一)菩薩叁聚淨戒包括四弘誓願

  

  你們現在在普賢菩薩的道場參加傳戒法會,就要聯系起來學習普賢菩薩的大願。以大願指導我們的行持,這是相當重要的。我們受菩薩叁聚淨戒,四弘誓願包括在叁聚淨戒中。叁聚淨戒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攝律儀戒就是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包括五戒、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等。攝善法戒就包括一切善,人天善、解脫善、菩薩善都包括在裏面,意義很廣泛;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饒益有情戒,就是要以菩薩的大悲、大智、大願,這種心和行,救苦救難,使衆生得到饒益。這就是戒法裏面的誓度一切衆生,無一衆生不度。這是代表叁世諸佛菩薩的願力。不要只看作是普賢菩薩的願,而是代表一切菩薩的願。十方諸佛,之所以能夠成佛都必須發這個願。

  

  (二)普賢聖號的定義

  

  普就是普遍;賢就代表德,就是普賢菩薩登了等覺位,他的德很高。這個德就是叁德:般若德、法身德、解脫德。般若德了達空;法身德了達從空到有,就是證中觀、中道的妙義,這中間具足一切智慧,也就包含有一切的悲心,有悲有智;解脫德,就是大涅槃境界,不生不滅解脫自在。這就是普賢菩薩的德。賢就是代表德,這個德是普遍一切、普被一切,攝持衆生德無不遍、恩無不周,叫普賢。

  

  (叁)修叁田報四恩

  

  趙樸老給中國佛學院的院訓就四個字:知恩報恩。

  

  宗喀巴大師講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深契于悲心,悲心的生起就是知恩報恩。從知母恩到知衆生恩,從報母恩到報衆生恩,這是佛教大乘菩薩的基本精神。修叁田、報四恩,這四個恩就是:叁寶恩、父母恩、國家恩、衆生恩。叁田就是:福田、恩田、悲田。福田:我們能夠恭敬叁寶、供養叁寶,就是無上的福;恩田:我們能夠孝養父母,那也能得很大的福;孝養父母、恭敬師長都包括在裏頭。悲田:就是愛國家人民、憐憫衆生,知國家恩、知衆生恩,而進行悲憫救度,都叫做悲田。

  

  所以要實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結合修普賢的十大行願,首先從知恩報恩做起,這個不是凡夫的俗情,而是菩薩廣大的情感,其中有智慧、有悲心。

  

  叁、略釋普賢十大願

  

  普賢菩薩十大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

  

  “禮敬諸佛”,這個諸佛就是十方諸佛。我們隨時要禮敬、要禮拜恭敬,我們見到佛像,不管是雕刻的、泥塑的、畫的,我們要作爲真佛,觀想爲真佛,隨時恭敬禮拜,有好處!這不是一般世俗人的觀點:崇拜偶像,那是極端錯誤的說…

《嚴持戒律勤修普賢願行(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