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元音老人文集菁華錄 第四章 修道 5 悟後保任

  5、悟後保任

  

  我們于悟道後,不是一悟就休,還要好好地保護它,長養它,把習氣除盡,猶如嬰兒成長爲大人了,那時候才能隨心所欲放手空行。于初悟時不保是不行的,怎麼保呢?一面上座養定,一面在日常事務中磨練培養,既不住空,也不住有,一切隨緣,任何工作都能做,雖做而不著做,毫無愛惡之心。宗下所謂:“于心無事,于事無心!”終日忙碌,而心中無事;心中無事,而不妨終日忙碌是也。假如做事時被事做了去,那就不行,要趕快拉回來,放下來,勤于覺照,精于鍛煉;假如自覺力量不夠,那就要多打坐。爲什麼呢?因爲打坐能培養定力,使你在境界之中有主宰,有力量。你不打坐,定力不夠,在境界中鍛煉的時候,一渾就渾掉了,被境界拖著走了,落于悟後迷,就不行了,這是最重要的關鍵。

  

  複次,剛剛打開本來時,是沒有什麼奇特的。修行人往往不識,以爲沒有什麼神奇,不是自性,而忽略錯過,哪知這靈妙真心是一絲不挂、一法不立的絕相妙體。初見性時,習染尚在,只是素法身,一無所有。須待修者于識得後,勤于磨練,將無始曠劫的妄習消盡,方能顯發神用。

  

  

摘自《碧岩錄》講座

  

  保護分幾個階段。初悟的時候,等于剛降生的嬰兒,要好好撫養保護,不然的話便夭折,死在襁褓之中。很多人以爲一悟就明白本性,了不起,放狂了,那就壞了。因爲習氣還在,成了悟後迷,很危險!所以初悟時要嚴加保護,在行住坐臥中,不可稍有懈怠。但也不能抓得太緊,太緊要氣悶頭漲,就像樂器的弦太緊了要斷,太松又不成聲。寬緊適度要善于調,緊的時候松一點,松的時候緊一點。要時時保護也很不容易,因爲我們執著的習氣重,在事情上一滾就忘記掉了,又回複了老樣子。這時要抓,一忘記就趕快拉回來。真正保熟了,保就不需要了。但這時又不容易離開保、忘記保,因爲保熟了,等于換了習氣,原來執著事物的習氣換了執法的習氣,還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離開保。再進一步,到真能離開保,還有個不需要保在,這功夫過程很細密,要把這個離開保也去掉,忘光了,到這一步就安住無爲本位了。這時,神通不求自來。因爲你上面的蓋障拿掉,本性功能發揮,神通自然來了,那才是本性顯發出來的神通。那些依靠一個法,依靠一個咒,再下等的是依靠鬼神精靈之類,都是依通,不是本性顯得的神通。真到這個無爲境界,無爲也不可得,無所謂無爲。“絕學無爲閑道人”,大智若愚,就像癡子傻子一樣。但人都好聰明,這世智才聰是著相的聰明,不是真聰明。做功夫到像癡子傻子一樣,還沒有真到家。還要進步,要渾化相忘,光明大放,朗照大千,諸佛入我之身,我入諸佛之身,《華嚴經》比作十面鏡子,互照互攝無礙,到這一步功夫還沒有到家。到最後是無法可說,沒話可講了。講個公案:有僧問曹山:“朗月當頭時如何?”曹山說:“猶是階下漢!”僧說:“請師接上階。”曹山說:“月落時相見。”月亮落了怎麼相見?渾化相忘,忘記所以啊!做功夫到這時就等于我們一天到晚在空氣當中,而不知道是空氣。這時候就無法開口,“嗨!”一甩手就回方丈了。

  

  

摘自《學佛無難,但觀自在》

  

  那怎麼修呢?淨土宗人就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拿這佛號掃盡我們心裏的汙穢,掃盡我們心裏的習氣,掃盡我們的煩惱。煩惱剛冒出來,就高聲念“阿彌陀佛”,把你的心轉空、化空。參禅人呢?時時照顧話頭也。煩惱才動,問:“你是誰?”當頭就一棒:“這煩惱是誰動的?動煩惱的是誰?”當頭一棒打過去,這就是照顧話頭。密宗行人煩惱一起,就馬上持咒將其轉化。雖然方法有不同,但道理是一樣。不要說:我淨土宗好,你禅宗不對;我禅宗好,你淨土宗不對;我密宗好,你們禅宗、淨土宗都不對。這是分門別戶,說明你還沒通達。若通達起妙用了,你就會說:禅也好、淨也好、密也好都是手段,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我們假佛法的力量,用功修行,掃盡我們的習氣,化空我們的煩惱,就“冰消則水流潤,方顯溉滌之功;妄盡則心虛通,應現通光之用。”心花通明了,就神通顯發、妙用無邊。

  

  

摘自《恒河大手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