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懶散與精進(吳姿蓉)

  懶散與精進   

  吳姿蓉

  

  一提到精進,一般人很快會想到疲累與緊張,因爲精進很容易讓人覺得是自我要求太高而把自己逼得透不過氣來,事實上並非這樣。

  佛教認爲精進本身不會帶給人疲憊,真正造成疲倦的原因是來自本身的貪、嗔、癡,以及長久以來累積的懶散習氣。

  例如,當我們看一本書的時候,肩膀的僵硬,姿勢的不當,往往會引起肌肉、關節的緊張,緊張則加速疲倦的形成;因爲某些事得意忘形而過度亢奮,或熬夜用功,也會造成疲倦。此外一些揮之不去的念頭(欲念)幹擾,也可能導致想專心又專心不得,想放下不讀又放心不下的兩難困境,于是視而不見(只讀其字而不明整句大意)的情況頻頻出現,乃至一再重複相同的段落,硬逼自己專心,結果卻適得其反,變得更加疲倦;再者,因爲對某人某事不滿(嗔心),情緒隨之波動起伏,也會加速疲勞;還有本身習性懶散,喜歡一拖再拖,生活缺乏計劃,久而久之,生命不見朝氣與活力,整天昏昏沈沈,疲憊于是大增。

  歸結起來。疲累大部分的原因,除了生理上(感冒、生病或過度操勞)的影響之外,通常都由情緒起伏、生活不節製及欲念纏繞所造成,要解決懶散,減少疲累,提早發現問題是一個最基本的方法。

  所謂提早發現問題就是要隨時隨地覺察身體上皮膚、肌肉、關節……等等的松緊變化,覺察眼眶、鼻腔、口腔的濕燥變化,覺察各部位體溫的高低變化,覺察呼吸脈搏的快慢變化,覺察感受上舒服、不舒服的起伏形態,覺察念頭上散亂、昏沈的出現頻率,以及動機上與實用、效率、慈悲不相應的起心動念。接著要觀照:生理緊張、感受起伏、念頭生滅、取舍沖突的持續時間,觀照它們怎樣變化與消失。不斷觀照可以減輕緊張、混亂的程度,並可以提醒自己更及早的覺察、防患未然。

  習氣上的懶散,有賴于目標的堅定不移和意志力的突破。給自己設立長期、中期與短期的目標是非常重要的,因爲沒有目標或目標模糊,就容易流于敷衍與無聊。此外,還要進一步時常提醒自己實踐目標的決心,把原有懶散的習氣,用精進努力的習慣來取代。懶散是一種長期累積下來的習氣,在改變習慣的過程中,難免會感到很不適應,當好習慣建立以後,也許,我們會對懶散消失得這麼快,感到意外的驚喜;同時,我們也會爲自己有能力培養好習慣而增加一分自信。

  摘自《正法眼》1999年第4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