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
林崇安(2002)
有的青少年整天打電玩,不眠不休,通宵達旦,這樣算是精進嗎?有的人一吵起來就是幾個小時,這樣算是精進嗎?有的人一坐上蒲團,起碼半天才下座,這樣算是精進嗎?
佛法上,把信、精進、念、定、慧合稱作「五根」。這兒所說的精進是什麼呢?佛陀在《雜阿含647經》上說:
何等爲精進根?
已生惡不善法令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
未生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
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
已生善法住不忘,修習增廣,生欲方便,攝心增進。
是名精進根。
由此可以看出,佛法中的精進是在智慧的抉擇下,分清惡法和善法,使惡法不斷地減少,最後不再生起;使善法不斷地增加,最後達到圓滿。經由這種努力,使自己不斷提升慈悲和智慧,達到痛苦的完全止息並去利益大衆,這樣才算精進。
反過來看看今日許多青少年的努力,雖然通宵達旦,但是所得到的卻是疲憊的身心和沈迷的眼神;生命變成只是追逐感官的刺激,換來的只是一片空白。在另一個角落裏,有人努力于修行,但是不知不覺黏著于禅定的快樂中,忘了周遭的一切,只圖那片甯靜的風光,而不知道還要繼續增長善法,還要培養八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因此,也不算精進。
將八聖道歸攝爲戒、定、慧叁學時,正精進屬于那一學呢?《瑜伽師地論》中說:
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慧蘊所攝。
此處明白地指出,佛法中的精進是歸屬到智慧之學,在致力于學問時要有智慧來結合,在努力修行時也要有智慧來指導。要在精進中抉擇善惡之法:一旦心中生起貪心、瞋心、無知的念頭時,要立刻將之放下;進而根本不生起這些惡法,並使善法不斷生起而圓滿。最後,以佛陀自身的例子來說明,《雜阿含211經》中,佛陀說:
我昔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禅思思惟:自心多向何處?觀察自心多逐過去五欲功德。……我觀多逐過去五欲心已,極生方便,精勤自護,不複令隨過去五欲功德。我以是精勤自護故,漸漸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釋尊由于努力使自己不再追逐過去的五欲功德(色、聲、香、味、觸)而能漸近無上菩提,今日許多想早日成佛的人,能不跟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