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蠡測談
頓 遠
一、爲何說精進
佛法的修持,約而言之實不出叁學,即戒、定、慧是也。也就是指無論大乘小乘的修學,都離不開叁學之增上。欲得叁學增上而不退,有一法自始至終貫攝其中,那就是——精進。
佛陀在《解深密經·地波羅密多品》中談到六度時,就對觀世音菩薩如是說:“當知初叁(即布施、持戒、忍辱——作者注)但是增上戒所攝;靜慮一種,但是增上心所攝;慧是增上慧學所攝。我說精進遍于一切。”佛在此明確指出精進是遍攝叁增上學的。因爲修行者在進道的過程中,無論持戒、修定、習慧,都是需要大精進力予以鞭策的。
行者需要以精進心來守持所受之戒法,就像牧牛人看住自己的牛群而不使侵犯別人的莊稼一樣,時時注意提防,就不會出現問題,也就免除了不必要的煩惱。修行人防護戒體而不使缺漏,就能得到清涼自在——戒即有清涼之義,亦名之爲精進了。
修習禅定中更需要精進的勇猛用功,甚至達到不休不息的不間斷勤勉,方能克證的。現在一些大叢林寺院中的念佛七、打禅七,亦名精進佛七、精進禅七(即以七天爲期的念佛、參禅,少則一個七,多則十個七),無非是希望行人在這一段時間內,放下萬緣,努力用功辦道,念佛者求一心不亂乃至得念佛叁昧;參禅者期參得桶底脫落而大徹大悟。像這樣的克期取證,正是依精進而成就的,散亂心去念佛、參禅自然沒有什麼結果。
在慧學中包括聞、思、修叁慧,進趣叁慧依然不能沒有精進爲動力。閱經聞法要持之以恒方能深入。近代的譯經家法尊法師,在西藏求法聽上師講《菩提道次弟廣論》時,最初去聽的人很多,但到最後只有法尊法師一人堅持聽完,並將此論譯成漢文,可見缺乏堅毅的恒心是難得有作爲的;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了聞慧還是不夠的,要繼續進一步思維才不會迷茫,思慧是建立在聽經聞法的基礎上,只要對所學法作專一無雜的思考、簡擇,智慧就能開發顯露出來;修慧則屬更高層次的,乃是從正定中開顯的本有智慧,散逸心中求定尚不可得,遑論根本智了。
二、精進及其利益
精進,梵語毗離耶,又稱勤。在《俱舍論》七十五法中是大善地法,《大乘百法明門論》中列爲善心所,其義爲勇猛修善法、斷惡法之心作用。《惟識論》卷六雲:“勤謂精進,于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爲性,對治懈怠,滿善爲業。”此是明其體性及業用。
而中國的則又有別釋,將精進分別予以解釋。如慈恩《上生經疏》下雲:“精謂精純無雜故,進爲升進不懈怠故。”又《華嚴大疏》雲:“精進,練心于法名之爲精,精心務達目之爲進。”從這裏可以看出,精就是專一,進就是不斷修習,依著正法之道,專一而不斷的修行,就稱得上精進。
對具體的修行者而言,精進不外有二:一是身精進,二是心精進。身精進又稱爲粗精進,因爲明顯可見故,如努力惰布施、持戒等善業,這是由身力而顯出的,也是可見的;心精進則是內在的功夫,用心修忍辱、得禅定、開智慧,皆不爲人所顯知,依此故稱之爲細精進。括而言之,勤修外事是身精進,內心專精佛道爲心精進,身精進是爲集福德資糧,心精進則集智慧資糧。當然,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對一個惰菩薩行的人來說是應該也必然如此的。
由此可知,佛法不是保守的,更不是落伍的,天天都在求進步,如同儒家提倡的日日新,日新又新,真正是與時俱進。無論世間出世間法,都是靠精進而得成就的。古今中外的偉大人物一生中有許多的特殊發明與貢獻,就是專精——天天去研究,锲而不舍,最終取得成就。如經典力學巨匠牛頓,做起科學實驗就心無旁骛,忘了吃飯睡覺,請客吃飯時忘了客人,甚至結婚那天忘了新娘,正是靠這種專注進取的精神,才有了他巨人般輝煌的成就。中國近代的魯迅先生曾說過:“我只不過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學習上。”這是一種很好的明證。
在佛法的實踐中,無論是念佛、參禅、持咒,或是研教,欲有所成,就必須遵循精進這一原則。
因此,修精進的利益非常大,也非常多。《梵網經·誦菩薩戒儀式》中說:“諸佛一心勤求精進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種出世法的利益,世間法的利益成就是無法比擬的,其時效性是從初發心後而至成正覺的。在這個跨度中,對行者而言,現生中因精進可得到的利益也是很多的,現概括略說幾點:
他不折服。指精進的行者,因向道之心念堅固,則不爲一切邪論妄計所折服。
得佛所攝。行者勤修精進,則爲諸佛所攝受而不舍棄。《僧祗律》中就說到有兩個比丘想去見佛陀,在路途中因缺水而渴乏。後到一井,一比丘因焦渴難耐,汲起水就喝;而另一比丘見水有蟲,爲護戒而甯喪身,死生忉利天上,先到佛所聞法而得法眼淨,飲水比丘後至見佛。佛對他說:“癡人,汝不見我,謂得見我。彼死比丘,已先見我。若比丘,放逸懈怠,不攝諸根,雖共我一處,彼離我遠,彼雖見我,我不見彼,若有比丘,于海彼岸,能不放逸,精進不懈,斂攝諸根,雖去我遠,我常見彼,彼常近我。”這是佛陀對精進者的勉勵與護持。
爲非人所護。精進修行的人因爲解脫有望、成功在即,鬼神亦生敬仰而不來惱害,而反甘來護法。
聞法不忘。由于精進的緣故,行者所聞的正法,能時常憶持而不會忘失。
未聞能聞。精進的行者樂法之心無有厭足,一心勤求正法,所以能得聞未聞之法。
增長辯才。行者因精進聞思修而通達諸法奧義,辯才增長,隨問隨答而無疑礙。
得叁昧性。行者由精進修定達到身心寂靜,定相觀前,不爲世相所變遷。
少病少惱。精進行者能深得諸法要義,善能調治身心,常得輕安,身心愉悅而少諸病惱。
如優缽羅花。優缽羅花意即青蓮花,喻精進的行者雖處于世間生死之境,但能不爲煩惱所染,久而久之當得成就,正心之士見了自會生起仰慕之心。
又《善生經》雲:“若不計寒暑,朝夕勤修務,事業無不成,至終無憂患。”這裏也列出二點,一是成就事業。懂得犧牲奉獻,勤懇努力的人,就像滴水常流而可穿石,必定能克服一切困難,開創遠大的事業;二是主至無憂。行者勤于修道,堅持其心,于五欲不貪不拒,于生死不懼不惱,必能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而無憂無患。
叁、如何修精進
我們應該如何去精進修持
就如前面偈中所言“不計寒暑,朝夕勤修”,這指的是首先要有堅定的決心,不因環境的動蕩而動搖己志,不因氣候的變化而影響工作,不因情緒的低落而忘記初心,不因身體的倦怠而借口休息。其次要有耐久的恒心,必須用心觀照,念茲在茲,二六時中專注于所修的法門。
另外單從字面的釋義中,我們也可以體察到如何去修的。精是專一無雜,所以在實修中先就是要專一。象在佛學院的幾年中,共開設包括社會學科在內的幾十門課程,我們應該是重在佛學的,即專于內道上。當然佛法中有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略說也有八大二小十個宗派,每一宗都有自成體系的理論架構,不可能每宗都學得深入。教理上固可以廣學多聞,在術業上卻講究專精的,用到具體的修持上更是如此,參禅、念佛或持咒,依一門而深人才是進步最快的方便。今天修這樣,明天又改修那樣,反而會讓人無所適從了,好比燒幾壺水,要一壺一壺燒開才是,如果這壺燒一會兒,又換一壺來燒,輪來換去的結果自然是哪一壺也燒不開。所以行者應該是依某一宗的修法體系去踐履而不要妄自夾雜,才稱得上專一而精。
進就是不斷進取,修學中固是專一門爲目標,而在專一上還須加以不間斷,才能迅速成就。如同古人鑽木取火,須不停地鑽,到一定時候才會生起火來,鑽鑽停停是不可能鑽出火種來的。
四、精進統攝大小二乘
前面說過,精進統貫叁學,而大小乘皆不出叁學,所以精進自然是統攝大小二乘了。
佛陀在最初聲聞乘法中說自利內修的解脫道法,是叁十七道品,分爲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七類。此中的四念處,能勤系心,是精進分;四正勤是精進門;四如意是中有精進如意足;五根中名精進根;五力中由精進根增長的精進力;七菩提分中的精進菩提分,是以心能開悟,能到佛道涅架城;八正道中名正精進。
發心上求佛果下化群萌的大乘菩薩,修習六度萬行,更是不離精進波羅密方能成辦道業的。《大智度論》卷十六雲:“爲佛道精進,名爲波羅密,諸余善法中精進,但名精進,不名波羅密。”又說:“菩薩精進,不休不息,一心求佛道,如是行者,名精進波羅密。”可見大乘的精進要求就嚴格的多,一是一心求佛道,二是不休不息,恒而不斷的修行。
五、諸經論中精進差別
通常來說,一般都說叁種精進,《解深密經》之精進叁品分爲:(一)披甲精進,古代軍隊作戰時要穿铠甲,防護身體,以比喻發心修學的菩薩爲完成無上佛道的證悟,先修習六波羅密,積集福德智慧資糧,以助成精進;(二)轉生善法加行精進。菩薩開始向菩提大道行進時,更積極更精進的修諸加行,以成辦波羅密多,所以是加行精進;(叁)饒益衆生精進,菩薩勤于教化衆生,永不會覺得疲倦,就是四弘誓願中的衆生無邊誓願度了。
《攝大乘論》也說叁種精進,其第一第二種與上同,第叁是無怯弱無退轉無喜足精進。不因成佛日遙、煩惱障重而自輕,叫無怯弱;菩薩遇魔軍而與戰,決不中道退轉,叫無退轉;菩薩修行中不會因爲得到一點境界、利益就生喜足心,是名無喜足。
另外《大乘莊嚴論》卷八中列出六種精進,即增減精進、增上精進、舍障精進、人真精進、轉依精進和大利精進。此中前五種包括了叁十七道品中的精進法,第六大利精進是大乘菩薩道的自利利他六波羅密。
在晉譯六十《華嚴經》卷廿四中明十種精進:不轉精進、不舍精進、不染精進、不壞精進、不厭倦精進、廣大精進、無邊精進、猛利精進、無等等精進和救一切衆生精進。
《瑜伽師地論·精進晶》卷四十二中說九種精進:自性精進、一切精進、難行精進、一切門精進、善士精進、一切種精進、遂求精進、此世他世樂精進和清淨精進。
其他諸經論中尚有精進分類差別,在此就不一一羅列了。
六、結 語
精進在諸經中分類雖多,實不出自他二利的身精進和心精進。爲利樂增上而發心,如此世他世樂精進,就告訴我們,即使是只追求現世和來生的人天快樂,也是需要精進修善法的,持五戒、行十善,這是人天福樂的基礎;欲求無上菩提,就要發菩提心,行菩薩行,以信心、決心、恒心而不間斷的自利利他,才稱得上是精進波羅密了。
《精進蠡測談(頓遠)》全文閱讀結束。